本帖最后由 清泉东风 于 2015-8-11 17:04 编辑
今年的8月8日凌晨四点立秋,连续持续多日的高温,在这一天也变得温顺多了。大清早起来虽因其他事,无暇再坚持往日的散步,心中想起儿时夏夜在老家纳凉的意趣,心里立刻清凉了许多。 那时的乡镇,电力严重不足,附近有企业或大单位就能好些,我所在的老家,虽没有大单位,但在沟的对面有当时的县办煤矿,总算比别的乡镇拉照明电源早一些,可常常到夏季电量严重不足,因此每年到伏天,大人们为了节省用电,经常是室内乌黑,蚊虫肆虐,室外乘凉自然就成了不二的选择。 每天到了入夜,一弯明月悄悄爬向树梢,天慢慢变得幽深碧蓝,偶有浮云飘过,也都镶上了炫目的银边。在这样的夜晚里,经常会听到在生产队饲养室外,辛苦劳作一天也在乘凉的老黄牛“哞”地长鸣一声,惊得周围玩耍的孩子和正在说话的大人停了下来,树上的叶片也洒落一地。回头再看,懵懂学吠的小狗,就都蒙上了迷幻的光泽。 这时的男人刚放下耕作地里活下了工,从盛水的大缸舀一瓢凉水冲过身子,在家的女人就早已做好了饭菜。门前的空场上,扯张竹席,搭块门板,招呼一声娃儿端菜上汤,消夏晚餐就开始了。吃饭间,男人们大多要就着很浓的茶,抿一口小酒,女人们最爱嚼叨几筷子酸辣的浆水菜,举杯换盏间,一家人尽享片刻的悠闲。 不远处,喜欢秦腔爱好者七八个人扎一堆,锣鼓叮叮咚咚地敲过开场,板胡、二胡吱吱呀呀地调好弦子,大家一板一眼地就开唱了。一帮老婶、老叔和村里年轻的姐妹爱唱对我来说叫不上名的剧目,大家伙儿或高亢、或婉转、或幽默、或沧桑,个个使出浑身解数,真情演绎。观众们热情高涨,掌声迭起,一次次将气氛推向了高潮。 大人有大人的乐呵,小孩有小孩的忙活。男孩们扑流萤、抓知了、滚铁环、甩画片,女孩们凑到一起叽叽喳喳。我最喜欢捉迷藏。小伙伴们分两拨,一拨藏,一拨找,输赢轮换。在藏的人中,有的站在黑屋门背后,弄得灰头土脸;有的钻进生产队里的饲养室牲口食草中,又热又痒的不敢动;还有的钻进猪窝里,扰得大肥猪直哼哼。最神的是躲在浓荫覆盖的树叉上,任人翻遍旮旯拐角就是找不着。藏得笨拙的,一找就逮个正着。藏得巧妙的,找半天都找不着。找的人一生气,大喊一声:再不出来,就不跟你玩了。话音没落,就有个黑影笑呵呵地弹落在面前。 小孩子东奔西跑玩累了,就凑近大人堆里数星星、听古书。在大人的指点下,那个时候我认识了明亮的北斗星,看见了月宫中的嫦娥和玉兔,还背熟了好多从小大人让孩子懂道理的故事。我最怕的是大我一些的孩子讲骇人的鬼故事,听着听着,瞭见远处有个移动的黑影子,吓得立刻就往大人堆里钻。 夜深了,劳累一天的人们东倒西歪睡意渐浓。不知谁一骨碌拾起来,惊叫一声“掉雨星儿啦!”沉睡的夜晚立刻炸了阵脚。明明入睡的时候,是晴朗的夜空,谁知一阵劲风吹过,天际边突然就涌起了大朵大朵的云块。风愈吹愈劲,云越聚越多,一锅烟的功夫就铺满了天空。伴随着隆隆雷声,一道道闪电如同利剑劈开厚厚的乌云,发出刺目的亮光。顷刻间,豆大的雨点就劈头盖脸地砸下来。大伙儿卷席的、抱枕的四散奔逃。年轻人腿脚麻利,几蹦子就跳进了家们,老年人稍一迟坦,就淋得浑身湿漉漉的。站在门口,看着瓢泼大雨倾泻而下,四周一片雨雾茫茫,个个脸上都挂着开心畅笑。是啊,一场痛雨滋润了万物,驱走了郁闷和烦躁,谁的心里没有一丛水灵灵的绿苗儿在雨中舞蹈? 夏雨来势汹汹,去也匆匆。一通畅快过后,那轮明月又爬上云端。月影下,一切都是那么湿润而又清新。一阵风儿拂过,就有青蛙鼓腮而鸣。咕呱、咕呱,一只、两只……草丛、涝池里的青蛙们不约而同地钻出来,仰天和鸣,让澄澈的夜空寥廓高远。听蛙声一片。情趣盎然,暑热在满怀预判丰收的喜悦中烟消云散。 天,该热热,该凉凉,是自然规律。与昔人相比,我们现在早已不用记忆中的蒲扇,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空调,但我们依然烦躁厌热。何故?乃心境浮躁使然。古语云:心静自然凉。看来,将“烦夏”变为“赏夏”才是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