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宽版
登录
立即注册(中文)
首页
Portal
开通VIP
论坛
BBS
导读
Guide
帖子
搜索
要闻
诗词歌赋
散文随笔
小说纵横
文学资讯
文学杂谈
民间传说
文学
匾牌文化
报告文学
民俗风情
电影剧本
笑话故事
心情日记
特色
西部传奇
西部旅游
西部美食
西部书画
乡村振兴
三言两语
站务
新人报道
文学期刊
作家风采
官方公告
站务处理
活动中心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西部文学
»
论坛
›
西部文学
›
小说纵横
›
【忆江南小说】“钓鱼”日记(二十五) ...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忆江南小说】“钓鱼”日记(二十五)
[复制链接]
676
|
1
|
2015-12-8 23: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2011年11月13日 星期二 晴
早晨,天晴了,气温却非常低。“鱼市” 的人很多,都在说着闲话。
七点半左右,一个五十左右的中年男人来了,要找三个小工。一个姓杜的老汉走上前去,中年男人瞅瞅他,开口问道:“叔,您多大了?”
杜老汉答道:“甭管我多大了,我能行!”
说着又展示了一下自己的身板。怕中年人不信,又对中年人说:“不信,你问问他们?”
周围熟悉杜老汉的人 ,立刻替老汉帮腔:“老汉做活没问题,你就叫上他吧!”“老汉干活争得很(厉害很),比年轻人争。”......
中年人笑笑,往前走去。后来,找了三个小伙子离开了。
这杜老汉,家在西咸新区的空港新城,已年过七十,身板非常硬朗,干活非常卖力,是从生产队下来的,耐力也超过了年轻人。不熟悉的人,都以为杜老汉家境不好,为了养家糊口才来“钓鱼”。据和他一个村的年轻人告诉我们,杜老汉家的日子很滋润。那谁又能说清杜老汉为啥不想清福而要受这苦呢。我就给大伙儿说说这个秘密。
杜老汉出生在解放前,他出生时,家里非常穷,孩子也多。每年过年时,没有新衣服穿,母亲就让哥几个轮流躺在热炕上,换下棉衣棉裤,母亲拆洗后,将里外面子用黑颜料重新染一次,这样,大年初一哥几个也算穿戴一新,在同伴们面前也不掉份儿。至于吃的,每年二三月,父亲就夹着个大口袋(装粮食用的长条形袋子,俗称庄子),走东家,窜西家,求爷爷告奶奶,借一点儿粮食度日。每到这个季节,聪明的母亲,还约上几个穷人家的婶婶到田野里挖些野菜,变着花样给他们几个做“好吃的”。那些
“好吃的”用时下农村人的话说——扔给猪,猪都不吃。这在杜老汉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好不容易熬到 解放了 ,天明亮了。刚刚过了几年舒心的日子,杜老汉的几个哥哥又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父亲又是东家抓一点,西家借一点,无论咋说,总算给他几个哥哥娶了媳妇,没让村人看笑话。可父母的屁股上却背满了债。此后,他和父母边生活边还债。
三年自然灾害时,杜老汉到了娶媳妇的年龄,这时父母年纪大了,几个哥哥又分锅另灶了 ,各自有了自己的一大家子,谁也顾不上谁。再说肚子都吃不饱,谁还考虑那事?所幸的是,一对河南的逃荒要饭的母女来到了他们村,到他家要饭时,他母亲待那母女俩非常好,感动了她们。再加上村里好心人的撮合,杜老汉和那个女儿成了亲,简单地举办了一个婚礼。
尽管夫妻两人省吃俭用,日子依然过得捉襟见肘。慢慢地,他也意识到了 贫穷的主要原因是自己家里以前人口太多。所以,当国家第一次鼓励计划生育时,他和妻子积极响应了国家的号召,做了节育手术。这也就是在同龄人中,只有他们家有三个孩子的缘故。
进入改革开放后,杜老汉家的日子像芝麻开花,一天天好起来了。像许许多多农民一样,杜老汉尝到了包产到户的好处,从一开始就甩开膀子大干起来。望着堆积如山的小麦,一椽椽悬挂的金黄色玉米,杜老汉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了,喜在心头。
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后,杜老汉把希望寄托在儿女的教育上,他希望儿女们能 “鲤鱼跳农门”,走进城里,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因此更加卖力,拼命挣钱。儿女们也争气,大儿子考上了师范学校,后来教了书;小女儿考上了中医学院,在市中心医院做医生。只有二儿子俏皮捣蛋,上了个高中,留在家里务农。
杜老汉虽然认字不多,可他思想活泛,时时走在村里人的前面。他是他们村里最早栽秦王桃的人。自己一个人跑到杨凌农高会去咨询专家,购树苗。 在自己获得了高额收益的情况下,带动村里人共同致富。如今他们村已经形成了千亩桃园的规模,集观光旅游和采摘为一体,为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尽了力。
前几年,他把小儿子带出师了,就全面放权。大儿子和小女儿也常常回家劝说杜老汉享清福,每次回家除了大包小包,还几百几百地给零花钱。村里的同龄人 也劝他别干了,说黄土都埋到脖子的人了,还不知道歇息下来。老伴也劝他别干了,也像村里的老头们一样,打打麻将,谝谝闲传,可任凭老伴磨破了嘴皮,他就是不听。
在杜老汉看来,自己大半生忙惯了,一歇息下来 ,浑身不舒坦。这不,去年冬天,在老伴和儿女们的软硬兼施下,没有来“鱼市”干活。刚开始几天,还在家里呆得住。时间一长,心里木乱得很,不是摔东西就是和老伴怄气。
老伴和小儿子一说(批评),还杠上了,躺倒炕上不吃不喝。吓得老伴赶忙给大儿子和小女儿打电话,怕时间一长,真有个三长两短,可咋办啊。后来经过家庭会议,同意杜老汉出来干活。杜老汉这才答应吃饭。经他这一折腾,
老伴和儿女们再也不干涉他了,由着他的性子来。
进入十一月,“鱼市” 也进入了淡季。每天都是
僧多肉少。这样一来,年龄大的人钓不下活的时候很多。杜老汉想得开,不干活,权当锻炼身体了。再说了,还可以和“鱼市”上认识的老伙计们拉拉家常,多好?干了一年年了,难得清闲几天。
当今社会,老年人出外打工,确实是个社会问题。年龄大了,身体难免有这样那样的隐性的或已经知道的疾病,用人单位拒绝他们也在情理之中。如果在劳动过程中发病,用人单位吃不了兜着走,这几年这样的事例在新闻报道中还少吗?另一方面,农村老人之所以有病不看,年龄大了还外出打工,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没有足够的医疗和养老保障,老人们想为自己攒点儿看病和养老钱。杜老汉是个特例,大多数农村出门打工的老人都有不愿告诉别人的难言之隐。如何让老年人不再有后顾之忧,除了政府出台好政策外,子女和社会也应当伸出援助之手,让老人们安享晚年。
小说
,
江南
,
左右
,
中年男人
,
中年人
打赏鼓励一下!
打赏
相关帖子
•
【袁淑香绝句小说】情变
•
【袁淑香绝句小说】奢望
•
【程社涛微小说】种树
•
【丹水情韵小说】牛角声声
•
【易江南新诗】思念
•
【田间识字翁诗词】赋得梅子黄时雨
•
【民间传说】初唐名将秦琼的传说
•
英雄姑娘(绝句小说)
•
【程社涛微小说】戒烟
•
【李阳忠诗歌】生长在你的左右
回复
举报
yishui888.good
|
2015-12-9 20:24:43
|
显示全部楼层
寒秋 发表于 2015-12-9 16:33
老百姓的日子过得都不容易,冬寒,多保重。
谢谢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打赏鼓励一下!
打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中文)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yishui888.good
125
主题
453
帖子
1104
积分
中级会员
中级会员, 积分 1104, 距离下一级还需 2896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1104, 距离下一级还需 2896 积分
积分
1104
加好友
发消息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诗词歌赋
散文随笔
小说纵横
匾牌文化
报告文学
心情日记
民俗风情
电影剧本
打赏公示
图文推荐
西部文学首批百名金牌写手重磅新鲜出炉
2022-01-17
西部文学关于缴纳网络维护费的通知
2022-11-18
【新年贺词】一元复始,西部文学再出发
2022-01-31
【重磅提醒】西部文学作者发布文学作品十不准
2022-01-23
西部文学最优秀作者荣誉证书下载处
2023-01-14
热门排行
1
一起来!选出你心中的2022年年度“最佳优秀作者”
2
【洛沙随笔】斯人已逝,英才永驻
3
西部文学关于缴纳网络维护费的通知
4
西部文学最优秀作者荣誉证书下载处
5
【龙竹武诗词】快乐退休
6
西部文学首批百名金牌写手重磅新鲜出炉
7
【新年贺词】一元复始,西部文学再出发
8
【重磅提醒】西部文学作者发布文学作品十不准
9
【洛沙情理散文】耄耋的父亲
10
西部文学以“戏曲抗战”为题书写,弘扬西安易俗社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