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枫 发表于 2016-2-1 23:49:44

【穆枫随笔】祭灶

本帖最后由 刘雪儿 于 2016-5-11 02:18 编辑

                                                                        
   
    腊月二十三小年,也是民间祭灶的日子。人们用各种方式恭送这位掌管民间饮食烟火的灶君上天汇报工作,陈报一年之中人间的善恶及人间的生活。

    记忆中小年的前一天,奶奶便泡好酵面,然后和面置入一个笨重的瓷盆,两手并拢揽入怀中,颤颤巍巍的端到火炕上,放在火炕最暖和处,用被子一层层包裹严实。酵面在我的梦呓中合成分解、发酵。第二天黄昏时分,充分发酵的面漫过了盆沿,散发着幽幽麦香。面团在奶奶纤瘦的臂膀下上下翻动揉搓,擀面杖和案板的碰撞演奏出优美的乐曲。揉团、擀开、滴少许菜油、再用那青筋裸露的手,三指并拢捏上佐料、葱花,天女散花般洒下,卷起、揪团、再擀开,一个小碗大小的饼便已成型。出锅的第一个饼奶奶用碗乘上,恭恭敬敬的先给灶君敬上,嘴上念念有词,也不知叨叨些什么。这个时间我总是静静的呆在一旁,默不作声的等待。以前饿得饥肠辘辘时,够不着挂在房檩上馍笼,只有站在小凳上爬上灶台,这才勉强够着挂在空中的馍笼。奶奶看见了总说;爬上灶台是对灶君不敬,灶王爷会怪罪的。饿的时候只要奶奶不在,也顾不了那么多了。我在一旁默默地吞咽着唾液,心里暗怨起这个神仙,居然抢了我的宠。以前好吃的我总是优先,今天却让他捷足先登了。等奶奶念完了我才能开始吃。小年的饼人人有份,在家的、不在家的,哪怕天南海北,都要给留一个。记得外婆在世的时候,每年春节去拜年的时候,回来都要带上祭灶时烙的饼。从艰苦年月过来的外婆说吃了这饼,儿女亲人可吃食无忧、万事平安。

    华夏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商朝的时候 ,民间便开始供奉灶神,民以食为天,灶神不但掌管民间的饮食无味,和门神一样共护一家平安。传说灶神原为平民张生,娶妻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日,乞讨到前妻郭氏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锅灶底下烧死了。玉帝得知此事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有悔改之心并非不可救药。既然死在了锅底,便把他封为了灶王。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灶君要上天汇报一年的民间疾苦,百姓生活冷暖及人间的善恶。大年三十重返锅底继续履职。

    灶君上天汇报一家的所作所为,好来年赐福赐财赐平安。所以都希望灶君上天多说好话,就有了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恭送灶君。有的地方这天给灶君供上各种美食,在灶君神像的嘴上涂上蜂蜜以求上天多美言。宋、范大成的【祭灶诗】就有这样的描述:“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我感觉有一种贿赂灶君欺上瞒下意思,不过这也是人们一种美好的愿望罢了。

    在陕南有的地方,相比我们用饼来供奉灶君,他们的更为虔诚隆重。灶间的正中供有灶君的神像,两边对联书写:“上天言好事,下届保平安”。这一天人们摆上供桌,献以果品佳肴,向灶神敬香。好让灶君在玉皇面前好话多说,赐福于家人儿女。

    母亲在世的时候,我在外漂泊多远、多久,归家的时候总能吃到这一天烙的饼,母亲所祈求的福缘、平安常与我相伴。那灶间上袅袅的炊烟伴随着亲人的爱,常常萦绕在我的梦中。让我难忘那生我养我的家乡。

洛沙 发表于 2016-2-2 01:11:44

母亲在世的时候,我在外漂泊多远多久,归家的时候总能吃到这一天烙的饼,母亲所祈求的福缘平安常与我相伴。那灶间上袅袅的炊烟伴随着亲人的爱常常萦绕在我的梦中。

清泉东风 发表于 2016-2-2 09:02:56

我在外漂泊多远多久,归家的时候总能吃到这一天烙的饼,母亲所祈求的福缘平安常与我相伴。那灶间上袅袅的炊烟伴随着亲人的爱常常萦绕在我的梦中。

陶然国 发表于 2016-2-2 14:16:14

欣赏。

西部文学 发表于 2016-2-2 19:15:19


穆枫 发表于 2016-5-11 22:19:40

谢谢各位老师关注鼓励!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穆枫随笔】祭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