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亚贵 发表于 2016-5-24 13:53:13

【杨亚贵散文】老物结——怪器故事

      村子里,年龄在六十岁以上的人,见到实物或图片,几乎都能脱口说出它的名称——X子。非常惋惜的是,这名儿,实在怪僻,但又是如此的使人魂牵梦绕。按拼音检字的字典,上边没有这个读音;网络百度,也了无踪迹;容量大的《辞海》、《康熙字典》或者让人抱有一线希望,但又苦于其检字法是先有字型再查读音,煌煌巨卷,横陈案头,也只好徒唤奈何。
       这完全是一个特点鲜明,表情达意精准的方言字。
       真是让人纠结,以至于牵肠挂肚的字呀!正因如此,有关它的记忆,就如同用它烹煮出的茶水一般,浓酽而隽永,让人欲罢不能,无法释怀。
       1972年的一个冬夜,村里盖戏楼的工地上燃着的篝火,映得围火而坐的一张张老幼面孔忽明忽晦。架在火上的X 子里,是咕噜咕噜已煮了很久的老茶,X 子盖儿被水蒸汽冲击的一下一下掀起又合严。茶已熬的很浓了,但值夜老者,就是不把X 子从火上取下来,说是火候还不足。那惹人羡慕的砖茶块,是老者在外工作的女儿,特意买回孝敬他的。
       一圈围火而坐的人,面孔上均有了烟熏的颜色,但谁也不愿离去。距离一百来米的一扇木格窗户里,已第三次传来妇女呼叫少儿的声音,催他快点回家,明天还要上学哩!少年应承一声,却仍坐着不动。他近来已成了这儿的常客,晚晚不缺,俨然找到了人生的第二个课堂。他十分钦佩老者那颗白发的头颅,怎么装得下那么多的东周列国故事 。
      今晚,老者却不讲列国,他把自己用四块蓝砖摞起的“雅座”又垫高了两块,正襟危坐,慷慨激昂地讲述自己年轻时,随孙蔚如将军十七路军 ,为阻遏日寇西进,东渡黄河抗日,参与工兵营炸毁黄河大桥,那一段激情澎湃的故事。讲到动情处,将身站起,手舞足蹈,声情并茂。少年听的如痴如醉,身临其境一般。
      夜,已经深了,寒星璀璨,无月。村后崖上的土窑洞里,村剧团正在排练秦腔现代戏《平原作战》,似专为配合篝火边这荡气回肠的故事,恰巧演唱到高亢激越,穿透力极强的箭板。那声音虽似遥远,却激荡于村子的上空,一声声地驱逐着乡间冬日长夜的寂寞。
      故事讲完了,围火而坐的听众仍一动不动,直到老者垫着毛巾,取下火上的X 子,把茶汁斟到粗瓷茶缸,对着他的听众一个个揖让,大伙才回过神来。
      茶叶在X子中 ,与水已合为一物,分不出哪是茶叶哪是茶汁,整个熬作黏稠的黑黑的糊状。
       见大家都不敢喝,受了炸桥勇士豪情感染的少年,自告奋勇地说:“都不敢喝,我来几口!”
       这一夜,少年回去躺在炕上,一遍遍回想老者的故事,一遍遍地把身子翻来覆去,直到天明,也未能成眠。——他醉茶了!
                                          2016.01.28.


作者简介:杨亚贵,陕西蓝汤峪镇人,喜爱文字写作和书法,并执笔而为,跬步求进。

邓仲祥 发表于 2016-5-24 14:27:53

这一夜,少年回去躺在炕上,一遍遍回想老者的故事,一遍遍地把身子翻来覆去,直到天明,也未能成眠。——他醉茶了!

邓仲祥 发表于 2016-5-24 14:31:16

欢迎新朋友,让西部文学带给你欢乐的源泉!

杨亚贵 发表于 2016-5-24 14:37:00

邓仲祥 发表于 2016-5-24 14:27
这一夜,少年回去躺在炕上,一遍遍回想老者的故事,一遍遍地把身子翻来覆去,直到天明,也未能成眠。—— ...

感谢西部,谢谢邓老师。以入会为荣,以平台为家,

1149291047 发表于 2016-5-25 13:17:26

拜读亚贵兄大作!欢迎加入西部。问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杨亚贵散文】老物结——怪器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