爨底下村离市区100多公里,对于我这个无车族来说, 要去一趟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拖了又拖。这个暑期有了一股冲动,一种紧迫感,于是公交车、地铁,当地出租车一起上,用了大半天时间,我们才来到门头沟深山。 爨底下村,这是一座始建于明代的古村落,距今600多年,保存完好。现有明清建筑院落七十余座。以村居龙头为圆心、南北为轴线,依山而建。高低错落有致,整个村子呈扇形格局展开,村下坡由一条长200米的弓形墙围绕 。 我说不清村子的风水取向,只知她依着青龙山,靠着白虎岭。 在出租车师傅的建议下,我们是先参观完村上一公里以外的百米南湖“一线天”才走进爨底下村的。站在村子的“马路”上,向上仰望村子轮廓,我不禁有些发憷:整个村子看下来得爬上六七百米高坡道(台阶)!昨天爬了百花山,半途而返,今天起早又攀了两个多小时的“百花谷”、遛了“一线天”,再跑到村子尽上头,即使有毅志,体力与心脏恐怕不给力了。 “游山观水别玩儿命!”锻炼适可而止吧。 我与先生商定,找重点院落细看,举一反三的效果也不错。大明建筑也好,大清建筑也罢从外观格局看都是按中原文化始建,不会有太大差异。 顶着火辣辣的太阳,我还是不甘心地往坡上攀爬,恨不得多看几个院落,先生却站定台阶儿,示意我下来 : ‘聚鸿老宅’,咱们先进这个院子看看! 逼仄的小门,二十来平米的小院,纸糊的窗下,挂着四五十年代农家还沿用的镰刀、锄头、勒柴框用的“小木杈”(对不起,我忘记这叫什么工具了,暂且这样称呼吧)。最显眼的,是墙上挂着的两个计量粮食的工具,该是叫“升”——挂在墙上“高升”之意?我瞎琢磨着。 屋 檐下,房门两侧都挂满金黄的玉米棒子,红红的辣椒串串;院子中央一方圆桌,茶几、板凳俱全;一位穿着随意、四五十岁 的中年男子不动声色地坐在院门拐角处南房的台阶上。
“请问,我可以拍几张照片吗?”我向人家点点头,要求到。“来的都是客,您请便!只是不知您对这院儿里的什么物件感兴趣?” 京腔京韵,原汁原味。很是亲切! “这东、西偏房怎么都比着正房缩进院子里去了?院子的面积不就更小了吗?” 先生上前一步、递烟,并提出了他的疑问。 爱写写画画的人,眼睛是比较厉害,我还没顾及院子布局,他就发现问题了…… “ 哈哈,老哥!这刚一进院儿,您了就连娶三房啦!” 中年男子笑着接茬儿。 “啊 ?娶三房 ……”幽默的一句话,拉近了彼此距离。先生意识到自己口误:“哈哈,兄弟见笑,忘了和你们老北京人打交道讲究个语言准确精到 !该称上房、东西厢房。这正房、偏房的,含义太多。 我先拍了“升”的照片,又发现窗台上两片瓦当图案新鲜。 “有眼光,没把它当成破瓦片子视而不见……”主人的夸赞,鼓舞了我求知欲:“师傅,这葵花图案有什么讲究?”“多少年来,我们都把向日葵称为‘葵花’,其实它是‘葵花籽’,多子多孙啊!百姓家的房沿儿用这种瓦居多,图个吉祥兴旺,老物件了……” “我看二位不像走马观花,遇到你们我老董高兴——我不姓韩,这是我姥爷留给我的家当。坐啊,坐下咱们聊聊!” 只见他拿起墩布,用力擦拭院中的地面儿。我这才注意到,这整个院落是用大大小小的石子、石板儿铺就的。 被他擦拭过的地方显露出一块闪着幽润光泽的白石,璞玉一般:“看到了吗?这是院子里的‘地眼儿’。大凡四合院儿,讲究‘天井’、‘地眼儿’的。您放松步伐,走到院门口,记住你到‘地眼’的步数;再从‘地眼’走到上房屋门,自己记住多少步、有什么特点。” 我按着董师傅的要求,走了两趟——从院门儿到‘地眼儿’、再从‘地眼儿’到上房,步数完全一致!我问这有什么含义,他不让我说出步数,也没讲其中玄妙……我又被院里红的、紫的、白的、绿的黄的彩色石子所吸引,经过擦拭之后,它们都泛起五颜六色的光泽“象征女娲补天的五彩石吗?”灵光一现,我脱口而出。 “就是五彩石,女娲补天的五彩石据说就采自我们的祖山!”董师傅站到‘地眼儿’:再请你们仔细看看这四合院个房间的台阶儿,不枉你们到爨底下走一遭啊…… 在董师傅的提示下,我们认真观察起这四合院各房的台阶来——连铺地都有讲究更何况这步入居室的台阶儿! 上房 :四级台阶儿;东厢房:三级台阶;南厢房:两级台阶儿;西厢房 :一个台阶儿。 数数谁不会,一目了然!正房肯定是长辈的居所,这个我懂 ;其他房子该是孩子们住的地儿,台阶的级数体现着老幼尊卑…… 台阶儿的颜色与铺排顺序也是寓意丰富。 那逼仄的山墙影背处,那几道小小的转弯,它都告诫行进中的你 :道路有沟有坎,行路有直有弯,只要你一步步跨过去…… “东家”、“紫气东来”、“平步青云”、“南书房”,这些熟悉的字眼儿,怎么都蕴含在这一方小小的院落里?我惊叹着这些承载着 悠远明清年代、走过历史烟云,直至今日仍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不朽建筑……是昨天的倩影,是历史的重现? 初探爨底下,这京西山中的古村落。只要你带着心来,翻开她的每块青砖,捡拾它的每片灰瓦就会发现都浸透着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忠厚传家,孝悌之道,附着在你走进的每一处“家’,每一座院落中!
不虚此行。我又在大山深处寻找到清灵、博大,声声回响着的历史跫音!相信这跫音会日益光大,再 成就辉映这不朽的现代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