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心雨原创】我们都应有对于文明毁灭的负疚感

[复制链接]
查看354 | 回复4 | 2016-6-7 22:44: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何心雨 于 2016-6-7 22:51 编辑



6ad56541jw1f4kmvmqd2fj20dt0dtmyl.jpg

——听高建群、刘德望老师讲演
        2016年6月4日,有幸参加咸阳029艺术中心举办的“泾渭大讲堂”,聆听高建群、刘德望老师在讲演。他们对话的题目是《丝绸之路钩沉》。
       二位老师以开阔的眼界,独特的视角,丰富的文史知识,大量的文字图片,以及严谨、科学、求实与风趣的语言,给我们阐释了全新意义的丝绸之路,令现场观众极为赞叹。首先,他们讲解了丝绸之路的开拓;沿途的人为景观;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上的而贡献。尤其是讲到了世界三大宗教的兴起与更迭与丝绸之路的密切关系;佛教在我国的传播,以及儒释道三教合流,构成华夏民族人文精神的核心;丝绸之路的开发对当下实现中国重要意义。等等。
      两位老师的渊博的文史知识与丰富的人生阅历,在讲座上举重若轻,文字图片、文史故事信手拈来,令人叹服。尤其是他们重走丝绸之路的精神,令人钦佩。
u=2777829906,1856563870&fm=21&gp=0.jpg
        在讲座中,高建群老师不仅一次提到文物遗迹的保护,列举了清末至解放时期诸如列强盗取丝绸之路沿线洞窟的经卷壁画、政治运动中砸毁楼管庙宇与近年犯罪分子利用高科技手段盗掘古墓的恶劣行径等等。那些文物的价值是无法替代、不能复制的。有的可以追回,但有的永远流失海外,不知去向,有的甚至成为瓦砾,淹没在尘埃之中,这不由得令人扼腕痛惜,乃至心中凄凄而泪眼滂沱了。
我们要有毁灭文明的负罪感。若果我们的政府足够重视,措施得力,制度严格,国力强盛,手段强硬,既能抵御外侮,又能制服内贼,那文物的保护,遗产的设防,何愁不能实现。
        看一看那些新建的庄园,哪有存在的价值;那些所谓的民俗村、某某大院等,也不过是当地人赚钱的幌子而已。那小桥流水的古老村镇,在发展新街的过程中,被遗弃了,因失去了经济价值而被挖掉了青石板路,拆掉了木架房……它们该有百把十年的历史吧,难道没有存在的价值?
那古老的村庄,记忆的家园,白瓷光洁的窑洞,独特的地坑院与明庄子,……先祖在那里不知居住了多少代。老宅是应该复垦的,但不加区别的统统挖塌铲平,似乎是有些武断与不可取的作法。那丛树绕宅,鸡犬相闻,坡坎连接的诗意田园不复存在了。这难道不是人类向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大缺憾?
远去的乡村,毁坏的不止这些。那些耕织用具,诸如犁、锄、镢、耙,纺线、织布、楦、捻的大小用具, 锅碗瓢盆等等,把玩的明光锃亮的日常器物,被一代代完好无损地继承下来。可是到了我们这一代,把他们丢弃在角落里,倾倒在沟壑间,埋葬在黄土下,烧的烧毁,或当破烂一样卖掉……真难道不是对人类文明的糟蹋,对人类文化的一种犯罪吗?
       反复的不加节制的开发中,拆了盖,盖了拆,反反复复,存在的对人类文明来说有多大价值?只不过是劳民伤财而已,难道不是吗?
申遗是一种手段,作用还是有限;保护不光靠公益宣传,群众自觉。还应政府立法,有法律保护遗迹,约束大众。这样留得住青山绿水,守得住诗意家园,实现理想化的中国梦,美丽的梦,才会真正有实现的希望!
                                                                                                              2016/6/7作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邓仲祥 | 2016-6-8 06:06:23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古老的村庄,记忆的家园,白瓷光洁的窑洞,独特的地坑院与明庄子,……先祖在那里不知居住了多少代。老宅是应该复垦的,但不加区别的统统挖塌铲平,似乎是有些武断与不可取的作法。那丛树绕宅,鸡犬相闻,坡坎连接的诗意田园不复存在了。这难道不是人类向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大缺憾?
打赏鼓励一下!
淡泊看人生,挥手谱华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邓仲祥 发表于 2016-6-8 06:06
那古老的村庄,记忆的家园,白瓷光洁的窑洞,独特的地坑院与明庄子,……先祖在那里不知居住了多少代。老宅 ...

谢谢激励,定当努力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谢石 | 2016-6-8 20:58:2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确实都应有对于文明毁灭的负疚感,作者所揭示的确实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古老的村庄,厚重的历史,正在一步步被现代文明取代,再不加以保护,确实以后就全部毁灭了。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谢石 发表于 2016-6-8 20:58
我们确实都应有对于文明毁灭的负疚感,作者所揭示的确实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古老的村庄,厚重的历史,正 ...

谢谢理解,关注民俗文化!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