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林随笔★历史]谜一样的大秦帝国公子扶苏
[木林随笔★历史]谜一样的大秦帝国公子扶苏闲看历史,看到扶苏公子自杀这一段时,突然间莫名其妙地冒出了“二”个字,让我木林很是费了一番心思,也对这个大秦帝国的第一公子扶苏,产生了兴趣,搜集了有关他的一些资料,想给朋友们谈一下我对他的认识。历史对这位太子的记载并不多,资料太少了,有的只是寥寥数笔,却还是侧写旁描,因为他没有作出什么样的丰功伟绩。所以,我们想要完整地了解这位扶苏太子,在今天的确是一件难事。据有关史书记载,公元前210年冬,秦始皇巡行天下,走到沙丘时不幸病重,秦始皇深知自己的大限已到,将二十几个儿子一一进行掂量后,认为长子扶苏虽屡屡与自己政见不合,但还是可以继任大统的,故在临终前召令扶苏至咸阳主持丧事并继承帝位,不料却被小儿子胡亥集团矫诏,在窃取领导权同时,历数蒙恬和扶苏二人多条罪状,让其自裁。扶苏公子没有过多的表现,只是和蒙恬对了一段话后,就自杀身亡了。对于扶苏公子这个人,如果我们客观的分析一下,他不应该是个窝囊废。一是,始皇帝在临终之前,能够选择远在外地的他,能够选择一个与自己关系并不是太密切的儿子继位,本身就应该是一种信任和肯定,否则也不会出现矫诏这类传言和杜撰。二是,他能够多次犯颜劝谏,为了国家和长治久安,对国家大政方针进行评说,足以说明其有智。三是,虽然没有他正面功绩的过多记载,但也没有但荒淫、纨绔、放浪形骸的记载,至少是一个安分守己的皇二代。四是,让他监军蒙恬,在扶苏在监军的这两年时间里,蒙将军征匈奴、修长城,秦始皇从未过问过扶苏,并还能让他跟军权在握在大将长期相处,这难道不是另外一种信任? 五是,有人认为扶苏识破了赵高等人的计谋,只是因为天下初定,不愿挑起战争,也不愿和自己的兄弟兵戎相见,避免不必要的争端,才毅然自尽。如果这种猜测也成立,这又是一种什么情怀?六是,后来,陈胜、吴广起兵反秦二世之时,还假借公子扶苏名,以号召响应者,又能传递给我们那些信息?七是,《史记·赵高列传》中记载,赵高说,扶苏“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后人对扶苏的评价颇多,苏轼关于他的评价是“故其子如扶苏之仁,则宁死而不请”,认为父让子死,子不得不死算得上是孝。明朝首辅张居正说:“扶苏仁懦。”认为扶苏虽然“仁”,却是愚蠢之仁,愚蠢之孝,不足为后世效法。我认为,在扶苏公子的身上,有更多的这个“二”的意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们蓝田老家有个俗话“世上老二真可怜”,他确实是比较可怜,值得人们同情。二是,从平常我们说这个人很二方面来讲,这又是一个任性、不识时务、不识货,有点脑袋不正常的代名词,要么就是坑爹、坑妈或者坑人类的,就是那种傻头傻脑,不很懂事,而又有些倔强莽撞的。三是,可能还有不忠诚方面的意思,古人讲要敬天地君亲师,这家伙可能有不敬方面的内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四是,从排名方面来讲,还有副手的意思,在古代国家里的副手是谁呢,那时没有副皇帝,但有储君、太子,他们可是未来的君王。五是,现代最流行的就是官二代、富二代、穷二代,我想这个人在身份方面也应该有这方面的意思吧,至少得是名门望族之后,是能被人利用的主,否则那不就是与时代脱轨?六是,在历史上能够被不同的人评说,他要是稍微动动脑子,历史可能,应该说肯定就被改写了。如果我们试着分析一下扶苏之死的原因,我想第一条会不会是,知父莫若子?如果是一个有心的儿子,那就有可能比较了解自己的父亲。当然,我们不怀疑有时了解也会出错。只要做了父母的人,都会有此切身感受,很少有父子俩能想到一块的,父子之间肯定也会出现误会,甚至是隔阂,再加上没有人及时的开导,孩子不能及时的领悟,如果错开了最佳的解释时机,父子形成路人的情况也是很常见的。就像网上疯传的北野武母亲对待儿子的做法,爱的表达是有很多种让你无法想像的方式,父母子女之间总是在试图寻找和使用着那种最适合对方的方式,那怕背负恶名,那怕是对方当时所不能接受的。回到扶苏身上,如果我们设身处地想一下,就会明白,每一个人做事都不是平白无故的,都和他所处的环境相一致,都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在这么一个自以为是、霸道、天下第一、天威难测,且从不和自己商量任何事情的老子面前,无论你怎样小心翼翼,怎样战战兢兢,怎样提心吊胆,都难以逃脱那些突如其来,毫无准备,甚至毫无理由的厄运,随时都会有灭顶之灾的感觉,当收到这么一封诏书后,就好似看到老爸那种严厉的令人无法辩驳的眼光,他的勇气全没了,那里还敢提什么要求,算了,啥也别说了,自尽得了。第二条,大概能否可以从儿子太多不显亲这一方面去考虑?这几天看到《中国青年报·四川一对夫妻生11个孩子家境贫困 丈夫称“存钱不如存人”》,讲四川省遂宁市蓬南镇三台村的一对夫妻何洪和张杏子生养了11个孩子,因为信奉“存钱不如存人,人多好办事”,他们从此掉进“黑暗的陷阱”,不仅家庭贫困,血案更是一波接着一波……,那个家已经走到了破碎的边缘!普通的家庭有这么多孩子都可能被管不过来,何况老秦有二十多个子女,还有那么一个大帝国,那么多的人和事,他那能顾得上,那会像我们只有一个娃的人那么用心,整天都盯着他,那会有我们那么多的想法?这时候又有人会说了,他们家的女人、仆人、臣子这么多,怎么管不过来?可能大家忘了,能有几人将你娃当他娃那样精心的调教?又会有多少人在那里想耍奸使坏,又有多少人想看你的笑话,更何况再加上一个可能像是叛逆的儿子?像这样多子的家庭,不显亲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历史,告诉给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历史无情,人更无情,帝王之家最是无情。这或许就是扶苏公子之死的第三个原因,无奈生在了帝王家?面对至高无上的皇权,任何人都不得侵犯,管你是夫妻、兄弟还是父子,只要稍微露出篡逆的端倪,甚至是老老实实的不惹事生非,也会祸从天降。自从商鞅变法后,历经张仪、苏睢、李斯等人波次递推般的传递,秦从弱到强,在几代王的争夺过程中,都没有乱了根本,到一统天下时,秦帝国当时设计的制度应该是最合理的,否则怎么会有千年亦行秦政治的说法,如果扶苏也是一个想干一番事业的主,在这么英雄了得的老子面前,在这个永远都无法被超越的老子面前,他是不是太失落了,太没有成就感了呢?扶苏在上郡的两年,史料中未做任何的记载,也没有记到任何可以证明他对蒙恬的影响,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他在那里生活得并不开心,他可能真的没有得到领兵大将的强力支援,他真的是落魄的,或许又是死于自己的自卑或抑郁!最后一个原因,会不会是扶苏公子太任性了?他是中国的第一位皇太子,比唐太宗、明成祖、宋太祖他们更有机会,比他们更有实力,但是他却很任性的放弃江山社稷,放弃了天下苍生,放弃了黎民百姓,放弃了嬴氏家族、放弃了大秦帝国,放弃了可能肩负的重任,自杀身亡。他或许带着一种怨恨吧,怨恨父亲的不明智、不信任,既然自己这么努力都不能换来对家族事业的继承,那我还上什么心来管家族的未来和兴衰那么多事,不如一死百了。扶苏公子太任性,后果很严重!几代人用心血铸就的大秦帝国,被那个恶搞分子二世胡亥很快就折腾掉了,秦始皇这个中国的第一位皇帝家族的血脉也随之而亡,后来历朝再也没有人出来声称自己是嬴政的后代。再大胆的推测一下,秦帝国如再能延续几代人,我们今天在民族这一栏上写的可能就不是汉族,而是秦族了。他或许可以成为皇帝,而且很有可能成为历史上的明君,但因为种种“机缘”而与皇位失之交臂,除了叹息和记住的名字外,剩下的就是更多的猜测和思索!这样一个谜一样的世界,也只有扶苏公子自己一个人能够说得清自己为什么自杀!或许他自己也说不清,也是稀里糊涂的!如今,在陕西的绥德,好像依然还存有这样两处景点,扶苏望月台与扶苏呜咽泉,名字里面充满了悲哀的情绪。在本文即将结束之际,我自己也有感而发,试着小结一下我们这位谜一样的扶苏公子:堪叹扶苏性愚蒙,沙丘矫诏轻丧生;若似太宗那般狠,楚汉岂能借秦生。
微信公众号:木林随笔(个人)
个人简介:木林随笔,陕西蓝田人,闲读史书心性养,信手涂鸦莫笑话。
关注,问好, 海上清风 发表于 2016-6-26 18:46
关注,问好,
谢谢老师,还请多指教! 谢谢分享,文化底蕴深厚!学习,问好您! 文笔精彩,历史知识丰富。
有内涵。 提议精华。
问候作家。 梁北雁 发表于 2016-6-26 22:19
文笔精彩,历史知识丰富。
有内涵。
老师过奖了,还要努力! 梁北雁 发表于 2016-6-26 22:19
提议精华。
问候作家。
谢谢老师,会继续努力! 翔鹰 发表于 2016-6-26 22:15
谢谢分享,文化底蕴深厚!学习,问好您!
谢谢老师,我会继续努力,还请多多指教!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