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园品茗 发表于 2016-7-15 10:01:05

【竹园品茗】《坚实塔基上的丰碑》

本帖最后由 竹园品茗 于 2016-7-15 10:02 编辑

                作为蒲城永丰镇南永丰村高氏一门的外曾孙,在2002年初春这个繁花似锦的日子里,在永丰那个山清水秀,先后留下祖孙三代人美好童年记忆的村子里,获得伯父撰写的一本《思重情深》的小册子。展开阅读似春风佛面,又如甘泉浸身。读罢掩卷沉思,深感在庸俗的世风中,在人们干渴的道德世界里,《恩重情深》无疑如茫茫戈壁中的一泓平湖,似一股清澈的涓涓细流,沁人肺腑,发人深思。   伯父—高照,是祖母的侄子。高家原本是村里一户日子比较殷实的人家。不曾料想,民国18年之后的一场大瘟疫,在不到100天的时间里,相继夺去了伯父的祖父、父母亲和他不到3岁小弟弟的性命,剩下刚出嫁不到17岁的我的祖母、12岁的二老舅--高积仓和5岁的伯父。是他们侠肝义胆的舅父刘王定冒着生命危险,处理完后事,把未成年的叔侄两人带回家抚养。5年后,伯父随其叔父回故乡开门立户,他的叔父尽其所能供伯父上学,后又引导他参加革命。伯父后来奉组织之命组成三人小组接管潼关县并任县委宣传部部长,后调西安铁路局任监察室主任,上世纪80年代以副厅级待遇离休。离休后他为感恩其叔父养育之恩,用他满含几代人纯厚、侠义而充满亲情至爱的笔,饱蘸洛水将近一个世纪的清浊与酣畅,身靠中华民族上个世纪苍桑巨变,奋进抗争的历史背景,聚焦高积仓、任淑景两位老人经历坎坷人生,愈挫愈奋,侠肝义胆扶养侄儿成长的不凡历程,编汇成册,印发各亲友。用他自己的话说,既了却了他长达半个多世纪感恩戴德,以图回报的心愫,又给子孙后人留下了一面做人、处事的镜子。阅之催人奋进,教人成才。    在《恩重情深》里,伯父回忆了他起初幸福的童年,后突遭厄运,百余天里家破人亡,失去双亲,与叔父、叔母先后相依为命,受其抚养、教育、培养并送他走上革命道路的艰难历程。小到不让他抽烟,大到送他上抗大,或生活、或工作,一件件影响其成长、成才的故事,字里行间洋溢着老人对仅年长其7岁的叔父的崇敬、感激之情,从文章的开篇到结尾的万余字里行间,无不浸透着老人与其叔父母深厚的叔侄情。从古至今,有伤其养父、养兄,更有悖于父母者有之,伯父身为一厅局级干部,且已身居闹市,儿孙绕膝,却能知恩报恩,视叔父母如亲生,敬其报其,其情可佳,其孝可学。    伯父早年生活异常艰辛,从小没了父母,经历了常人没有的离亲之苦,在其叔父、叔母教育抚养下一步步成长为一名厅级干部,为国家、为社会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其一生严于律己,严教子女的敬业精神和生活品质,无疑似建立在其叔父、叔母伟大人格坚实塔基上的一座丰碑。在古城茫茫的人海中,一位始终穿着朴素,身板清瘦,精神矍铄的老人,你怎么也不可能把他与其非凡的经历,丰富的内心世界连在一起。伯父孜孜以求的敬业精神,朴素节俭的生活品质,知恩必报的精神品格,与当今市侩的人际交往规则形成鲜明的对照,永远是我们后辈人发扬传统美德做人、处事、为官的楷模。    自古洛水之滨多才俊,高氏一门如关中大地上成千上万的普通家族一样,在经历了无数坎坷之后,有幸人才济济,家业兴旺,是高氏一门的幸事,也是与高氏一门有血肉连系及受其恩惠的人们的幸事。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瘟疫中,幸存的我的祖母、二老舅和伯父三位老人,如今虽到耄耋之年,但身体健康,精神快乐,是三个家庭我们这些晚辈人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宝贵的财富,也是共和国国泰民安,物阜粮丰的见证人。     一本《恩重情深》的小册子,不仅记录了一个老人对长辈养育之恩的深情厚意,也折射出老人只有跟党走才能得进步的深切人生感悟;不仅详述了一个家庭近百年的衰兴变化过程,又使人深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所有普通老百姓的幸福生活的真谛。我想《恩重情深》无疑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再现,似伟大祖国世纪交响乐中的一个音符,必将也一定会给生长在和平年代的人们以鞭策,以做人、处事、为官不小的启示和不倦的教诲。(发表于《蒲城报》)
                                                                2002年5月于蒲城

白鹿放歌 发表于 2016-7-15 11:53:00

欣赏,问好了!

宁静 发表于 2016-7-15 12:13:08

文字清新流畅,朴实真挚!先高亮,附议精华!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竹园品茗】《坚实塔基上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