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马张笃龙 发表于 2016-7-27 10:04:04

感悟生活————张笃龙——北塬寻踪


北塬寻踪张笃龙    读过几篇寻访古村落的文章,早已按耐不住好奇又有点隐忧的心。怕那些神秘而智慧的物什忽然之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听说三原北塬上有个古村落叫柏社,典型的地坑窑民居,本在两周前就计划前往因事耽搁,这周有闲,邀了家人驱车前往。   北向出了三原县城越过关中北环线顺着鲁桥新兴方向一直向前。由于路线不熟,过了新兴路口直前奔鲁桥上塬,感觉有误,路旁一问真的错过了路口,路人也好,说是一直顺路向前有个岔道右拐往新兴方向也可到柏社。索性延北塬转一圈,沿途看看也不错。过鲁桥,穿过红原厂,到东里,一片开阔地吸引了我,看路边标牌才知道原来是一座水库,周边群众主要的水源地,在旱塬上有这么一块水面那真是宝地。兴奋不已,随找了个缺口下到水边观察。水面不大,时有鱼儿腾空而起,激起一圈涟漪;低空偶有水鸟掠过,道也静谧详和。听说高陵西北要建一座饮水工程,从三原东里引水,水源可能就在这了吧!一下子感觉到了亲切感和使命感!   这一路第一次走,但一路走过沿路路标地名却似曾相识。原来父亲在世养蜂多年,每年开春都要撵蜜源北上北塬、方里、淳化,大哥、二哥、三哥都相继帮父亲用架子车拉着蜂箱赶夜路,走的都是这一路,再往上还有七里坡、九里坡,更是他们口头上津津乐道的地方了。难怪这么熟悉亲切!想起父辈们的艰辛,我隐隐一丝伤感上心头。那时靠着两条腿要走一晚上的夜路,如今我驾驶小轿车几十分钟的时间。我一时陷入了沉默!好像一下子看到了父亲哥哥们拉着沉重的高高满载着蜂箱的架子车身子向前挺着吃力爬坡的形象。我庆幸没有赶上这一遭遇,但也失望没能经受一次人生最好的磨难和经历,少了一次切身感受!   回过神来,继续前行。行进在台塬上,这时候也没了方向感,懵懂子只是顺路走。忽然看到前边有岔路口,左去方里,右就是向着新兴,毫不犹豫拐上右道,一下子就钻进了台塬腹地,沟壑纵横,土层深厚,真正感觉到了黄土高坡的味道。只可惜土塬含水性差,植被难以生长,几十米厚的土层干燥贫瘠,分明感受到了凄凉的境况,这也是塬上先民自古多能依崖挖窑穴居而生的缘故,不知道地坑窑又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沿路少有人家,前面有三轮车在跑,赶紧踩油门追上去问路,回说就在前面不远了,心才稍微踏实了点。   到了一个岔口,正犹豫着,刚才骑三轮的也赶上来了,说跟他们走,左拐后很快柏社村就到眼前了,原来蹬三轮的就住柏社村,车子就停在了他们路边家门前空地上。他们热情地招呼着,让车就停到那,绝对安全,还特别强调这里没有坏人,一下子让人感到了塬上人家的朴实憨厚民风。下了车,一眼就看到了脚下一个方正大坑陷入平地里,蹬三轮的小伙子热情介绍这就是他们家的地坑窑,他们现在里面养着鸡,人已搬到上面盖的砖瓦房里。让我们向里走慢慢看,村里还有很多地坑窑。我们的车就停在了他家地坑窑背上。向村里望去,树木覆盖了整个村子,强烈的阳光挤进来投下斑驳的影子,暑热被巍峨高大的树木挡在了外面,这里完全就是一片森林呀。柏社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位于三原新兴镇西北,北接耀州,是北去陕北、宁夏必经之地,历史上重要的军事要地和商旅集聚地,柏社村拥有200多套上百年的地坑窑民居,被住建部等部委联评为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村中楸树有5万余棵,可谓楸树王国。历史传统古村落具有鲜明的文化符号意义,现在国家高度重视古村落保护工作,正是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强调的文化自信的现实表现。   放眼望去几乎看不到村庄的影子,倒是更像一片森林,林果混杂,荫翳蔽日,一个绝佳的森林公园。 顺着林间小道向纵深处走去,津津乐道着两边直挺挺耸入雲霄的大树,感受着夏日难得的凉爽和幽静。我们时不时就站在了一块平坦的空地上,全然是农村场畔的架式,麦秸垛堆在上面,地面光净,人工收拾的痕迹明显。空地中间似一个四四方方的大花坛摆放在那里,一棵果树树梢露出地面,或核桃树,或梨树,或柿子树,更多的是核桃树,青果繁盛,树冠茂密。向下往去,正是一方地坑窑隐逸在果树下,十多米深的坑下四周分布着土窑洞,住人的,做饭的,养猪的,看羊的,各有用途。家庭殷实点的,四周青砖垫脚并圈着窑门窗户,地坑顶端四周用青砖青瓦搭一圈檐子保护了坑壁。要么索性素面向天,保持了纯自然状态,也显得淳朴无华,实实在在,如这里的居民一样,平添了几分亲切。    每一个地坑窑都是一个独立的单元,有一个漫道直通坑底,漫道下端靠右手伸进墙壁有一渗井,漫道雨水可顺墙跟流入,避免进入坑窑。漫道底部有窑门隔开了里外。进入窑门,有人家在窑门洞半墙上设了土地堂,乡民敬的是土地爷,“土中生白玉,地内产黄金”表达了乡民的美好愿望。再前,一片豁亮,我们就到了坑底,四面望去,窑洞相向布局,连同门洞多为8孔窑洞,有如四合院,吃喝拉撒全在院子里了。靠墙角有水井,古老的辘轳还在那发挥作用,就想到辘轳、女人和井,生活离不开女人,生活更离不开水,辘轳、女人和井,构成了一幅古老的生活的美好的画卷。我们随行几人都迫不急待地走上井台搅动几下,那种久违了的感觉一下子把我也拉回了多年前搅水担水的艰难岁月。    这时候,我们看到院中央一棵高大的核桃树直矗坑外,青果繁盛,让人眼馋。这是每个地坑窑的一个鲜明特色,据说是为了防止外人跌入坑内。我有一个问题一直萦绕在脑子,如果下大雨,水排向哪?主人说,每个地坑都有一个渗井,自然解决了积水问题。    爬出地坑,仔细观察着地坑周围窑背上的环境,沿地坑一周窑背上都光成场畔,还要日常维护,寸草不让生长,既为碾打晾晒粮食之用,也是为了不让雨水有一点渗漏来保护坑窑。在下地坑窑漫道入口一边地面上都矗立着一座雕楼样建筑,夯土墙层五、六米高,尤显凸兀,直到离开也没顾及寻问,作用成了个谜。再向外望去,地坑周围树木茂密,外人很难看到这里树林环抱下隐藏着一座座地坑窑,这也可能正是先民在这里凭借深厚的黄土层就地起坑打窑以防外敌捣挠的初衷吧!智慧在民间。在参观游览的同时,我们感受着先民们生存的智慧与辛劳,肃然起敬!    我们一座座看过去,看不够,拍不够,感叹不够。忽然看到一股饮烟从地面冒着来,知道前面又是一座地坑窑,顺着漫道下到抗底,看到有老人家闪进了一间窑洞里闭上了窑门,我们招呼了几声无人应答,匆匆在院子转了一下,只听到了两孔窑洞里两头牛犢大的猪哼哼了几声,悻悻地爬出了地窑。可能因了游人的增多,打破了这里多年的寂静,叨扰了乡民的生活,他们已不愿一次又一次地接受游人的询问。    是呀,这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经济利益的驱动,民俗民间文化过度挖掘,千篇一律的乡村游模式此消彼涨,泛滥成灾。如何做好古村落文化的保护与挖掘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翔鹰 发表于 2016-7-27 17:59:23

欣赏文笔细腻的篇章,学习,问好您!

梁北雁 发表于 2016-7-30 16:36:27

文笔流畅,1情感的表现力很强。
欣赏。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感悟生活————张笃龙——北塬寻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