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婵娟与共散文】三生有幸结戏缘
小时候,乡村流行唱戏,红白喜事都唱。那时,也许是由于生活过于单调贫乏,秦腔戏对我们这些孩童来说,胜过任何的娱乐玩耍活动。每每听说谁家准备唱戏,我们都会早早干完家里分给的农活任务,腾出时间,争先恐后去看。
从搭戏台到演员化妆,再到演员表演甚至戏完以后的拆戏台,每个环节都不放过。每到搭戏台,我总感到那戏台好像是由特殊材料制成的,要不怎么总能容纳那么多的人物春秋与风云变幻,所以在我的世界里总感到戏台是那么的神秘,以至于有一种敬畏感。有时在后台摸一摸那幕布,都会感到有妙不可言的快乐滋生。每每看演员化妆,也许是由于女孩的原因吧,我总喜欢看那些旦角尤其是小旦的化妆。且看他们在手起笔落间描抹粉黛腮红,眉似弯月、眸如秋水、腮染粉霞、口似樱桃,偶尔抬头,目光流转、顾盼生辉,或长裙拖地腰如佛柳,或头戴凤冠、身披霞衣,这一个个似仙女下凡玲珑飘逸、风情万种。我看的如痴如醉,也幻想着自己成这般模样飘飘欲仙的美妙。至于那些净角、丑角,我是很少主动去看的,总觉得他们粗悍丑陋,从心底里不喜欢,有时也看小生的扮装,觉得他们青春阳刚有活力。如果是大胡须的老生,也是不愿意去看的。正因为这个缘故吧,所以一直认为化妆可以让人更美,而这美是创造出来的,美好的生活也是创造出来的。
小时候看唱戏表演,大多喜欢丑角的说笑,小生小旦的对白,至于戏的情节很少去关注,也许根本就没看懂,喜欢戏应该归结于感觉吧。喜欢舞台的流光溢彩,尤其是晚上的戏,灯火通明,人影绰绰,在皎洁的月光下,美妙的乐声和着清风四处飘散,真有如梦似幻的感觉。这时候我总会浮想联翩,想象着自己身着霓裳羽衣腾空而起,驾一朵祥云飞往月宫去看嫦娥。正想到美妙处,随风飘来一缕庄稼人劳累了一天的汗渍味又会把思绪拉回到现实。还喜欢幕布的开合升降、神秘朦胧;喜欢演员的身轻如燕、婀娜摇曳、碎步轻曼;喜欢演员的纱衣绫罗、水袖长裙。他们时而欢笑嬉闹,时而悲声幽咽,时而婉转缠绵。旦角温柔似水情意绵绵,丑角幽默搞怪让人啼笑皆非。对于大净吼声如雷我极不喜欢,只知道白脸奸贼红脸忠臣,每到他们表演,我就急切地盼望他们快快唱完赶紧下场。有时实在等得不耐烦了,就和小伙伴玩耍逗乐。
再后来大一点,慢慢的喜欢看戏的情节,也喜欢上了那蕴含丰富语言凝炼的戏词,总觉得自己喜欢文学和这戏的影响分不开。《辕门斩子》中佘太君女中豪杰的赤胆忠心,为杨门后代的苦心柔情,杨炎景坚持军法的一视同仁,穆桂英勇闯疆场的巾帼豪情……这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无疑是给我开启了人生观的第一课。《三娘教子》让我懂得了一个母亲养儿的不易,尤其是那一段“……左边尿湿换右边,右边尿湿换左边,左右两边都尿湿,抱在娘怀娘暖干……你奴才一夜哭得不合眼,抱在窗前把月观……”每每看到此处,我都会清泪长流,体会到了一个母亲为孩子成才所付出的心血,同时也增加了对母亲的感恩情怀。《柜中缘》的奇遇姻缘让我懵懂的少女心也渴盼着这样的美好相遇,以至于每每想起,脸上红霞飞起,不敢对人提及。再有《苏武牧羊》里苏武的拳拳爱国之心,《劈山救母》里沉香执着救母之情,《白蛇传》里那跨越人仙之间的不渝爱恋……这一个个剧情现在想来都历历在目,而且每个高潮桥段也都能哼能唱,唱到动情处也是心随情走,不觉潸然泪下。
在那精神食粮极其匮乏的年代里,这些戏也许就是最好不过的养料。现在想来,那时看似游玩式的看戏,却是开启我少年心智的最好教育。这些戏中传递的真善美伴随我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保持最纯真的情愫。所以,我也想把这些经典精华让儿子吸纳。可在今天这多彩的教育王国里,素颜淳朴的秦腔戏也魅力尽失,丝毫不能提起儿子的兴趣。我除了遗憾之外别无他法,也不得不感叹今天的教育失去了朴素原始的本色,没有生活体验仅评想象或者说教会让孩子的心灵空虚,感受不到学习本身的快乐。其实生活就是最好的教育,而戏里就在演绎生活。我何其有幸在成长的最好时光里接受了这最博大精深的别样教育。
由于对秦腔戏的喜爱而延伸到对黄梅戏、豫剧以及国粹京剧的喜爱。
秦腔铿锵有力、雄浑酣畅、落地有声,唱出了黄土高原的豪迈纯朴,吼出了黄土人的粗犷昂扬。秦人对于秦腔的情结遍及三秦大地。直到现在大到城市,小到县城乡村,我们总能见到自发组织起来的自乐班。演员唱的如痴如醉,观众脚拍节奏、手比姿势、闭目轻唱神醉其中。每每听到那熟悉的曲调,我总忍不住要逗留片刻留恋半会,直到孩子强行拽走。
黄梅戏比秦腔柔和婉转,总觉得介于秦腔和歌曲之间。其中两三字一停一顿,唱腔既不阳刚也不妩媚,亲切如沐春风暖阳下,婉转似清泉迂回青石间。也许是受《牛郎织女》的影响,总觉得黄梅戏有股“仙”味儿。总觉得那凄美的爱情故事不够圆满,也曾憎恨王母的霸道专横,以至于心底深处总支持那两情相悦、纯粹无暇的爱情,对于阻挠儿女婚姻的家长也总持批判态度。
喜欢上豫剧是由于《花木兰》吧,“谁说女子不如男”唱出了女子的豪迈,唱出了女子的不肯服输。封建社会连门都不能出的女子都能大义替父从军,忠义为国杀敌,这应该是今天男女平等社会女子学习的典范。今天虽不需持矛拿盾兵戈相向,但永担道义赤诚报国的女儿豪情总值得学习。那铮铮铁骨、抑扬顿挫的唱腔总有催人奋进的效应。
喜欢京剧是由于其婉转美妙的旋律。那丝乐丝丝缕缕缠缠绵绵,似小溪弯弯转转,似清泉曲折迂回,又如鸟鸣深涧,雨润百花,风拂山林。那管乐厚重深沉,急如万马奔腾,悬泉飞瀑;慢如老者诉殇,犀牛望月。一人静下心来细品碎嚼,自有一番融心入骨的别样享受。
不同的剧种自有其不同的唱腔,有其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深远的文化背景。但不论哪个剧种哪一出戏,褒扬也好批判也好,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都呼唤着人性的真善美。戏伴我成长,让我感悟生活,树立理想,学会做人。
戏如人生,戏里唱尽了人生百态,荣辱成败与酸甜苦辣。人生如戏,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演绎着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与悲欢离合。但生活比戏鲜活,戏有预设的未来,每一个剧情的发展,每一个情节的推动都沿着预设的轨迹前进。但人生的每一步都有无法确定的结果,都有让我们期待的纠结。正因如此,人生才有痛心的遗憾,才有意外的惊奇,才有殷切的期望,才有撕心裂肺的伤痛,才有欣喜若狂的收获。因此,生活也便更加五彩斑斓值得回味。生活比戏更难演,戏的情节可以改写,台词可以变化,可以让悲成欢,可以让晴转阴,可以变换舞台,可以更换背景。但人生不能,每一个登台演出都会定格人生于一瞬,每一个表演都会写入人生档案,每一句台词或好或坏说出口都将覆水难收,不可逆转,因此,也便有了始料未及的过错,有了追悔莫及的遗憾。戏里的哭笑未必是真心,但生活中的哭笑都投入了真情,都是内心感受的宣泄,所以生活比戏更有滋味。
生活如戏,总有巧合、误解、矛盾……但这只是戏中的插曲,并不能反映一出戏的主旨或一个演员的本质,所以把目光聚焦在这裁剪的片段上,会有以偏概全、以点带面之嫌,会影响是非黑白的判断。在生活中我们往往会截取微不足道的一点去评价一件事或一个人是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的。戏里是人生,戏外是生活,我们不妨跳出生活的圈子,品评戏里的人生,回望自己走过的路,反思是与非,总结得与失。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精彩亮相,莫犯当局者迷的错误,减少不必要的遗憾与误解,让自己不可重来的人生稳稳地走好每一步。
作者简介:婵娟与共,原名:解利娟陕西乾县人,中学语文教师,喜爱文学,用心感悟生活,用笔抒写感悟,用文字充实冬夏与春秋!
小时候,乡村流行唱戏,红白喜事都唱。那时,也许是由于生活过于单调贫乏,秦腔戏对我们这些孩童来说,胜过任何的娱乐玩耍活动。每每听说谁家准备唱戏,我们都会早早干完家里分给的农活任务,腾出时间,争先恐后去看。 邓仲祥 发表于 2016-8-7 22:30
小时候,乡村流行唱戏,红白喜事都唱。那时,也许是由于生活过于单调贫乏,秦腔戏对我们这些孩童来说,胜过 ...
老师辛苦了,问好! 洛沙 发表于 2016-8-7 22:09
谢谢老师,遥祝夏安! 洛沙 发表于 2016-8-7 22:09
问好老师,很喜欢老师的作品,受益匪浅,谢谢啦! 学习佳作,问候老师。 学习佳作,问候老师。 学习佳作,问候老师。 秦腔铿锵有力、雄浑酣畅、落地有声,唱出了黄土高原的豪迈纯朴,吼出了黄土人的粗犷昂扬。秦人对于秦腔的情结遍及三秦大地。直到现在大到城市,小到县城乡村,我们总能见到自发组织起来的自乐班。演员唱的如痴如醉,观众脚拍节奏、手比姿势、闭目轻唱神醉其中。每每听到那熟悉的曲调,我总忍不住要逗留片刻留恋半会,直到孩子强行拽走。 您的此篇佳作已被《西部文学》官方微信公众平台(西部文学微刊)第744期采编,手机“扫一扫”,分享您的作品。
刘雪儿 发表于 2016-8-15 23:28
学习佳作,问候老师。
谢谢雪儿,问好!
刘雪儿 发表于 2016-8-15 23:28
学习佳作,问候老师。
谢谢雪儿,问好!
罗凤霜 发表于 2016-8-16 08:05
秦腔铿锵有力、雄浑酣畅、落地有声,唱出了黄土高原的豪迈纯朴,吼出了黄土人的粗犷昂扬。秦人对于秦腔的 ...
版主辛苦了,问好! 刘雪儿 发表于 2016-8-16 09:01
您的此篇佳作已被《西部文学》官方微信公众平台(西部文学微刊)第744期采编,手机“扫一扫”,分享您的作 ...
谢谢雪儿! 刘雪儿 发表于 2016-8-15 23:28
学习佳作,问候老师。
雪儿谦虚啦,你的作品才值得我一学哦!问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