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收顿 发表于 2016-8-12 16:47:30

【李收顿随笔】一路风雨一路歌——我读航天六院三线旧址文化地图

作为为之工作了25载的航天人,我一直以为自己对航天六院很了解,可是,认真读完《航天六院三线旧址文化地图》后,我才发现,自己原来的了解过于肤浅,六院人成功与喜悦、骄傲与自豪的背后竟然蕴含着恁多的艰辛与牺牲!
按图索骥    回眸三线辉煌路
本书主线是一张067基地各单位“红光沟”地理位置简略图。该图从“067基地机关(凤县龙口镇)”开始,依次为:四区铁路专用线(磨湾)、714医院、7103厂住宅区、201洞、红光技校、7103厂集中区、165所、11所科研区、计量所、11所生产区住宅区等19处地方。围绕这张图,编者逐一进行了图文并茂的详细介绍,从而把读者带进了那个独特的时代,让你去领略那交织着奉献与牺牲、成功与自豪的三线征程,品读那山那水那一群人,体味那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从翔实的资料中,你会得到强烈的时空感、质朴自然的亲切感,一股敬意随即发自肺腑,灵魂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净化和升腾。
三线创业    一路风雨一路歌
读完本书,你会深切感受到:三线创业,六院人一路风雨一路歌!
从1965年扎根陕西凤县贫瘠山沟开始,到1993年迁至西安,六院人经历了中国航天液体动力事业在红光沟创业发展的28年。这是六院人在秦岭深山艰苦环境下,建设战略大后方,研制航天液体动力基本型,精心打造发动机金牌品质的28年;是弘扬航天三大精神、矢志艰苦奋斗,铸就一座座动力丰碑的28年;是我国液体火箭发动机事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液体火箭发动机自主创新之路的28年!
067基地当年艰苦奋斗的创业之魂就是“红光根”,就是六院人血脉传承、生生不息的精神之根!正是这种“红光根”,才有了英雄的涉险背粮队,才有了宋承河、李宝良、李秉钧、杨小林等殉道者,才有了“大山里的丰碑”杨敏达和他的“二O一”洞……,才有了血肉饱满、熠熠生辉的英雄群雕;正是这种“红光根”,我们才能一路风雨一路高歌,书写一个又一个航天传奇!
红光寻根    续写辉煌航天梦
承前才能启后,寻根只为追梦。
只有寻觅“一院四地”六院人血脉传承的创业之魂,汲取其不断攻坚克难、创新发展的豪迈气概和精神力量,才能追寻新形势下发展航天,动力先行的壮丽梦想,与时俱进,续写辉煌。
我想,这正是本书宗旨所在,也是我爱不释手,反复品读的原因。

(作者:李收顿,咸阳市作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中国航天科技六院,联系电话:13630230737,邮政编码:710100,通讯地址:西安市15号信箱8分箱动力厂财务处 QQ:2267557061)

李收顿 发表于 2016-8-12 16:49:02

敬请各位老师斧正!

翔鹰 发表于 2016-8-12 19:54:56

阅读欣赏, 问好您!

李收顿 发表于 2016-8-13 16:27:54

翔鹰 发表于 2016-8-12 19:54
阅读欣赏, 问好您!

谢谢老师惠顾点评!

晓汶 发表于 2016-8-13 16:44:44

只有寻觅“一院四地”六院人血脉传承的创业之魂,汲取其不断攻坚克难、创新发展的豪迈气概和精神力量,才能追寻新形势下发展航天,动力先行的壮丽梦想,与时俱进,续写辉煌。
我想,这正是本书宗旨所在,也是我爱不释手,反复品读的原因。

李收顿 发表于 2016-8-15 14:27:59

晓汶 发表于 2016-8-13 16:44
只有寻觅“一院四地”六院人血脉传承的创业之魂,汲取其不断攻坚克难、创新发展的豪迈气概和精神力量,才能 ...

谢谢老师点评!

迟诚 发表于 2016-8-15 15:04:13

向无私奉献的航天人致敬!

李收顿 发表于 2016-8-15 17:25:28

迟诚 发表于 2016-8-15 15:04
向无私奉献的航天人致敬!

谢谢你的惠顾和点评!

陶然国 发表于 2016-8-16 07:21:49

欣赏饱含深情的佳作。

李收顿 发表于 2016-8-16 08:48:49

陶然国 发表于 2016-8-16 07:21
欣赏饱含深情的佳作。

谢谢陶老师的鼓励!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李收顿随笔】一路风雨一路歌——我读航天六院三线旧址文化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