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霜 发表于 2016-8-17 08:17:37

怀念老家的七月七


怀念老家的七月七
农历七月初七,是个节日,文雅一点美其名曰“七夕”。七夕到了,微信、陌陌、QQ等等社交网络平台上,一片欢腾,各种真诚的、调侃的、跟风的、装模作样、心口不一的问候,甚嚣尘上,各种搞笑的段子也多了起来。花店在这天,也开始卖昂贵的玫瑰花,就像公历的二月十四日,因为有的人需要找个由头去向有的人表白心迹,表示自己的爱意、亲近和欺骗。是的,这是二十一世纪一○年代,现代中国人心目中的“情人节”。
其实,这个“情人节”除了让我感到喧嚣而外,没有留下多少美感。而我的记忆中,七月七是美好的,安静的,让人心生神秘遐想,就像那个年代朴素的端午节一样。
那个时候的七月七,与牛郎织女有关。多少年前,在课本上读到这个神话故事,现在还有印象在心里。而在书上读到《牛郎织女》之前,老家的老人们早就给我们讲过这个故事了,那时候的我还是一个懵懵懂懂的几岁的孩童。
那个时候的七月七,与喜鹊有关。因为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是喜鹊们衔去树枝,搭成横跨银河的桥,让牛郎织女于七月初七的晚上,在桥的中央相会,让他们表示恩爱,互诉别情,倾吐相思。这就是七夕“鹊桥相会”。
那个时候,老家有很多喜鹊,穿着黑色而又闪着蓝紫带绿的光的衣服,腹部白色,就像露出一截白T恤,很普通又而时时流露出一种高贵气质的小精灵。它们喳喳叫着,一点也不令人感到嘈杂。有时停在叶影茂密的树枝上,有时从高树上的巨大的巢里探出头来,有时又在炊烟袅袅的农舍的灰瓦房脊上跳着踱步,有时还在院子中央青灰色石板铺就的地坝里追逐嬉戏。而它们飞的时候,是最漂亮的了。三五只喜鹊在低空中盘旋,张开的双翅,边缘是两道白色的极其优美的弧线,它们的尾巴像一把小扇子,边缘也露出雪白的一圈轻羽,小扇子中央还有两三根长长的细细的羽毛,闪着蓝紫带绿的光,真是赏心悦目的小精灵啊!喜鹊也经常会七八个成群地从田野上空飞过,先是听到喳喳几声,然后就是急速扇动它们漂亮翅膀的扑嗒扑嗒声。它们在空中轻盈地掠过树梢,掠过房顶,掠过田野和小小的山岭,然后又飞回来,停在田野的树枝上,小小身躯伴随着树的摇动。飞累了,它们也会三三两两停在细细的电线上,就像五线谱上面的音符,真是赏心悦目。
田野的中央,有一个小山丘,上面长着一些高大的乔木,高高的树梢上面就有喜鹊的巢。喜鹊的巢是喜鹊夫妇用嘴衔来干枯的树枝,巧妙地搭建而成。这是它们温馨的家,很大,很结实,大风也吹不下来。印象最深刻的是磨子坝旁边的喜鹊的家。
两个院子之间,有一个小的坝子,一台巨大的石磨静静地躺在那里,所以我们叫它“磨子坝”。它是当时农村重要的生产工具,在粉碎机和磨面机还没有普及的时候,几千年来,就是靠它来磨麦面,磨洋芋粉、红苕粉。磨麦面的时候,拿出一根磨杆,一头套进上磨盘的两个竹篾扭成的环中,一头固定在牛的肩上,一个人就在牛的身后,右手拿根小枝条赶牛,左手往中央凹下去的拳头大的磨眼里添加适量晒干了的麦子。嘴上绑着一个圆形竹笼的牛,就喘着粗气一步步围着石磨逆时针转着。两三圈后,麸面就源源不断地从那一圈磨口中洒下来,均匀地堆积在磨槽中。磨子旁边平地上,放着一个竹编的窝盖,里面放了一个木制的罗面架。磨槽里的麸面用手收集到木撮瓢里,再倒进一个竹编的侧面看起来是三角形的软撮里,端到窝盖这边来,放在旁边。另一个人从软撮里用撮瓢舀起大约两三斤麸面,倒进罗面架上的罗筛,用手抓住罗筛的边缘在罗面架上来回推动,细细的白面就从罗筛底部轻洒下来,在窝盖里层层向上堆积。罗筛里面的麦麸还要送回石磨研磨两次。最后白面被装进一个棉布口袋,或者一个印着红色“工农牌”“尿素”的厚实的塑料口袋中,用一根分不清本色的布带扎紧袋口,小心翼翼扛回家,等候做美味的面食。麦麸是不能丢弃的,要在煮猪食的时候撒几把进去,是很好的饲料了。这就叫做“推磨”,因为是使用牛力,因而也有人叫做“推大磨”。推大磨的时候,是小孩子最惬意的时候,因为可以欣赏这个古老而神奇的机器在人与牛的合力下工作,还有就是闻着牛粪和面粉的混合气味,怀着对包子馒头面条的憧憬,欢天喜地跑跳打闹、嬉笑追逐,简直像过年一样快乐。
跑累了,就在盛着白面的窝盖旁,坐下来,头枕双臂半躺着,仰望磨子坝顶上的天空。这就会望到又一样令小孩子们兴奋的东西,猜猜是什么?对了,就是喜、鹊、窝!两个巨大的巢上下相连,建在磨子坝旁边粗壮的桤木树上,离地三四十米恰恰有个罗面架一样形状的树杈,看来,喜鹊建房选址是很讲究的,而且它们也可以邻里之间和谐相处的。于是,有的孩子就提议,爬上树去淘喜鹊蛋,正当他们跃跃欲试的时候,被大人劈头盖脸一顿责骂,说喜鹊是好鸟,给人们带来喜气和好运,不准去动喜鹊的窝。小孩子中有一个胆子大的,叫黑牛子,过了几天悄悄上树,居然摸了几颗浅褐色的小小的喜鹊蛋下来,在小伙伴面前炫耀,还说要拿回家煎了吃。结果,喜鹊蛋在大家的观赏争夺中一个个破碎了。然而因为掏了喜鹊窝,黑牛子当晚就挨了他爸一顿饱打。
外地工作退休后回到村里的老爷爷,夏天会摇着一把油纸折扇,在院子间串门。我们忍不住要去摸一摸折扇,因为它和家里的破旧的蒲扇篾笆扇棕叶扇不一样呀,显出一种鹤立鸡群的高档。何况,打开的扇面上,还有一幅“喜鹊闹梅”的画,更有着一种别样的讲究。看到这只墨画的喜鹊,站在嶙峋苍劲的梅枝上,周围是几朵盛开的红色梅花,还有几点花骨朵,真是好看。看了扇面上的喜鹊,再看房顶田野里的喜鹊,简直就是一个圣物,那黑牛子掏喜鹊蛋,真是该打!你想想,田野里麻雀那么多,怎么没有一只被画到扇子上呢?而且它们一天叽叽喳喳的,在田野里寻找吃的,一大群呼的一声飞过去,呼的一声飞过来,傍晚就在竹林里喧闹,实在令人不爽。
喜鹊就优雅得多,尽管它们也喳喳地叫。但是一年中有一天,就听不见它们的声音了,连影子也不见,集体玩失踪了。我现在回想起来,这是真的!
这就是七月七到了。一年中的这一天,往往是一个带着忧郁情绪的阴天。清晨刚从睡梦中醒来,或者还可以听见几声喜鹊的叫声,大概是它们呼朋引伴出远门了。接下来的一整天,我们没看见喜鹊,房脊上,田野中,山丘旁,树林里,都不见踪影了。我们缠着问大人,喜鹊到哪里去了?我的母亲说,喜鹊上天了。我问,喜鹊们上天做啥子去了?母亲说,天上有一条天河,两边住着牛郎织女,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只准他们七月七见一面。天河很宽,牛郎和织女过不了。地上的喜鹊们这天要去帮他们,衔了树枝搭一座桥,牛郎和织女就可以在桥上相见了。
我们听了,心里很欢喜,原来喜鹊是做好事啊,喜欢帮助人的啊。但是,平时天天看见的喜鹊不见了,感觉很不习惯,心里空落落的。我们跑到磨子坝,眼巴巴望着桤木树上的两个喜鹊窝,希望里面能飞出两只喜鹊,来安慰一下我们开始思念的心。
第二天一早起来,我们来到田野里,心情豁然开朗了,我们又看到了喜鹊!那些美丽的精灵,又在喳喳叫着,在金色的晨光中盘旋飞舞,它们黑色的华贵的外套,不断闪耀着蓝紫带绿的光。一天不见,我们就像分别已久的伙伴,得以重逢,一种言之不尽的欢愉,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中升腾。我们在想,牛郎和织女昨日的相会,应该很高兴,大概也是这样的罢。
我们读书了,学了《牛郎织女》这篇课文,里面说七月七的晚上,静静地坐在葡萄架下,可以听见牛郎织女在说悄悄话。可惜我们老家没有葡萄架,磨子坝的喜鹊窝下面或许是个好地方。但是当我们去寻找时,喜鹊窝不知何时也不见了,桤木树也不见了,只有两颗洋槐不声不响地立在哪里。那巨大的石磨,也在带动打米机、粉碎机、磨面机的柴油机的突突声中沉寂了,日渐破败,粘上岁月的泥尘。
我们渐渐大了,而喜鹊渐渐少了,最后竟不知所踪。最后一次见到喜鹊,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我读初中,星期六下午放假步行回家,当时正是初冬季节的晴天,天气尚暖,人们在地里忙着栽洋芋。途中经过一个小树林,突然见到一只奄奄一息的喜鹊。它还是那么漂亮,可是已经不再喳喳叫了,圆圆的眼睛透出深邃的黑色,眼睑不时地闭合,肚子慢慢地起伏。我把它小心翼翼地捧起来,它翅膀轻轻扑了几下,但是它已经无力逃走了。我怀疑,它在庄稼地觅食的时候误食了农药,中毒了。我很可怜它,不知道如何施以救治。我想起背包里有白糖,就取了一点白糖塞进它的嘴里,期待奇迹发生。艰难地吞下白糖,一会儿它脖子动了几下,开始转动小脑袋观察四周,我很高兴。但是最终没能挽回它的生命,这只喜鹊的身体在我的手中渐渐变冷了。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在路边挖了一个小洞,把死去的喜鹊放进去,默默地掩上土……
一晃很多年过去了,我再也没看到喜鹊,还是很怀念的。回到老家,瓦房大多数都变成了楼房,公路通到老家的家门口。磨子坝的地名还是没有变,现在却是一个小小的停车场,老石磨多年前就已不见了踪影。站在磨子坝,望着周围高大的新房和绿树环绕圈定的不规则的天空,回想起当年的七月七,几个浑身是泥的懵懵懂懂的孩子,眼巴巴看着桤木树上的两个喜鹊窝,盼望那些可爱的小精灵们从天上回来。

邓仲祥 发表于 2016-8-17 20:47:58

田野的中央,有一个小山丘,上面长着一些高大的乔木,高高的树梢上面就有喜鹊的巢。喜鹊的巢是喜鹊夫妇用嘴衔来干枯的树枝,巧妙地搭建而成。这是它们温馨的家,很大,很结实,大风也吹不下来。印象最深刻的是磨子坝旁边的喜鹊的家。

翔鹰 发表于 2016-8-17 23:09:49

欣赏情感充盈的文章,学习,问好您!

陶然国 发表于 2016-8-18 17:34:47

浓浓的乡情,欣赏佳作,问好新朋友。

yy雨涵 发表于 2016-8-18 17:45:40

拜读佳作,问好老师。

凌霜 发表于 2016-8-18 19:01:26

谢谢版主和各位文朋诗友!向你们学习致敬!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怀念老家的七月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