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山谷 发表于 2016-9-10 08:06:37

【远山谷随笔】“礼”记

    此“礼”记,非彼《礼记》也。   《礼记》是影响力仅次于《论语》的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此“礼”记,是记叙并议论幼儿园孩子给老师送“礼”的一篇短文。昨天上午去超市买菜,路过某幼儿园,见许多孩子在爷爷、奶奶的牵引、护送下,一个个手上捧着康乃馨、红玫瑰等鲜花和礼物走进幼儿园的大门。    我问“这是干什么?”    妻子说“教师节,孩子给老师送礼。”   “教师节不是明天吗?”   “明天周末不上班,怎么送啊。”我恍然大悟地“哦”了一声,随后立马又生出许多的“不悟”和不解来:这么小的孩子给老师送什么礼啊?家长这是教孩子从小学会“感恩”呢,还是学习“会来事”呢?老师会心安理得收下这些孩子的礼物吗?   礼,原指祭祀祖先、天神的仪典。西周初期,规定了一整套在衣食住行方面必须合乎尊卑等级身份的礼仪规范,并发展成指导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中国古代是个礼法社会,礼的范畴包罗万象,广泛地调整着人们的行为与社会生活。从“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克己复礼、唯此为大”,“礼尚往来”,“礼多人不怪”、“官不打送礼的”,“顶礼膜拜”,“礼遇”等古汉语词汇中,我们不难了解“礼”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礼,在今天仍然广泛地反映在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中。    但如今的一些“礼”使许多人感到纠结和焦虑。    就说教师节来了,学生给老师送礼这件事吧,一边是家长苦恼着:教师节到底送不送礼、送什么、送多少?送,礼物太轻,怕拿不出手;礼物太重,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送,可感恩老师,可指望孩子得到照顾。但送也怕老师不收,自己难堪;不送嘛,又怕别人给老师送了,显得自己不懂人情世故,又显得很小气,当然更怕的是老师对自己的孩子不好,心里不踏实。    而老师这一边呢,也很纠结。这“礼”到底收不收呢?不收,怕诚心感谢的家长们不高兴。收了,怕学生间送礼互相攀比,又怕违反了学校的纪律和规定,还怕收了礼没办事,不得心安,自寻烦恼,老师陷入不能收而又不好推、推不掉的境地。    老师解惑、授业,为人师表,是辛勤的园丁。中国自古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学生和家长表达对老师的感谢,这很正常。但感恩、感谢有很多方法,“礼”作为感谢、感恩的媒介物,能表达并传递出真诚的谢意就行。对于孩子来说,在教师节自己动手制作一张漂亮的卡片,写上真诚感谢的话语,送给老师,也是很好的一份礼物。有位退休老师说“二十年前,我收到过学生自己做的卡片、塑料花,到现在还留着,后来送的礼物越来越贵,而且你感觉得到那是为了送礼而送礼,尊师重教的意思其实越来越淡了。”   “礼”,不一定要有多高的价值,能表达谢忱或敬重之意就好。无论在何种人际关系中,如果送礼和收礼的双方,都把眼睛盯在“礼”的高经济价值上,送重金厚礼,这“礼”就变味了,被亵渎了,十之八九有利益交换的勾当。这所谓的“礼”,其实就是一张遮羞布掩藏着的贿赂。  弟子事师,敬同于父,送“礼”不在于它的经济价值要多高,有心就好了。是的,家长应该从小教育孩子懂得感恩,但也要防止送礼中的不当做法和想法污染了孩子们的纯洁心灵,污染了学校这块净土,这两者同样的重要,千万不可偏废了。

【作者简介】陈耀光男 1947年出生江西永新人。    1964年入伍,1989年10月退役。转业到地方后,在企业工作。先后担任过省分公司人事处长,省、市公司的领导职务,于2007年退休。多年来有作品发表,散见于《中国保险》、《上海保险》、《中国人才》、《福建金融》、和《福州晚报》、《福建老年报》等报刊杂志。2015年底开始网络写作,在《西部文学》等网站、论坛发表散文、诗歌等百余篇。 QQ信箱:623326343
  

邓仲祥 发表于 2016-9-10 09:08:49

《礼记》是影响力仅次于《论语》的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此“礼”记,是记叙并议论幼儿园孩子给老师送“礼”的一篇短文。昨天上午去超市买菜,路过某幼儿园,见许多孩子在爷爷、奶奶的牵引、护送下,一个个手上捧着康乃馨、红玫瑰等鲜花和礼物走进幼儿园的大门。

远山谷 发表于 2016-9-10 09:22:42

邓仲祥 发表于 2016-9-10 09:08
《礼记》是影响力仅次于《论语》的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此“礼”记,是记叙并议论幼儿园孩子给老师送“礼”的 ...

问好老师,谢谢!

梁北雁 发表于 2016-9-10 16:00:28

此“礼”记,非彼《礼记》也。
   《礼记》是影响力仅次于《论语》的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此“礼”记,是记叙并议论幼儿园孩子给老师送“礼”的一篇短文。昨天上午去超市买菜,路过某幼儿园,见许多孩子在爷爷、奶奶的牵引、护送下,一个个手上捧着康乃馨、红玫瑰等鲜花和礼物走进幼儿园的大门。
    我问“这是干什么?”
    妻子说“教师节,孩子给老师送礼。”
   “教师节不是明天吗?”
   “明天周末不上班,怎么送啊。”我恍然大悟地“哦”了一声,随后立马又生出许多的“不悟”和不解来:这么小的孩子给老师送什么礼啊?家长这是教孩子从小学会“感恩”呢,还是学习“会来事”呢?老师会心安理得收下这些孩子的礼物吗?
   礼,原指祭祀祖先、天神的仪典。西周初期,规定了一整套在衣食住行方面必须合乎尊卑等级身份的礼仪规范,并发展成指导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中国古代是个礼法社会,礼的范畴包罗万象,广泛地调整着人们的行为与社会生活。从“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克己复礼、唯此为大”,“礼尚往来”,“礼多人不怪”、“官不打送礼的”,“顶礼膜拜”,“礼遇”等古汉语词汇中,我们不难了解“礼”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礼,在今天仍然广泛地反映在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中。
    但如今的一些“礼”使许多人感到纠结和焦虑。
    就说教师节来了,学生给老师送礼这件事吧,一边是家长苦恼着:教师节到底送不送礼、送什么、送多少?送,礼物太轻,怕拿不出手;礼物太重,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送,可感恩老师,可指望孩子得到照顾。但送也怕老师不收,自己难堪;不送嘛,又怕别人给老师送了,显得自己不懂人情世故,又显得很小气,当然更怕的是老师对自己的孩子不好,心里不踏实。
    而老师这一边呢,也很纠结。这“礼”到底收不收呢?不收,怕诚心感谢的家长们不高兴。收了,怕学生间送礼互相攀比,又怕违反了学校的纪律和规定,还怕收了礼没办事,不得心安,自寻烦恼,老师陷入不能收而又不好推、推不掉的境地。
    老师解惑、授业,为人师表,是辛勤的园丁。中国自古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学生和家长表达对老师的感谢,这很正常。但感恩、感谢有很多方法,“礼”作为感谢、感恩的媒介物,能表达并传递出真诚的谢意就行。对于孩子来说,在教师节自己动手制作一张漂亮的卡片,写上真诚感谢的话语,送给老师,也是很好的一份礼物。有位退休老师说“二十年前,我收到过学生自己做的卡片、塑料花,到现在还留着,后来送的礼物越来越贵,而且你感觉得到那是为了送礼而送礼,尊师重教的意思其实越来越淡了。”
   “礼”,不一定要有多高的价值,能表达谢忱或敬重之意就好。无论在何种人际关系中,如果送礼和收礼的双方,都把眼睛盯在“礼”的高经济价值上,送重金厚礼,这“礼”就变味了,被亵渎了,十之八九有利益交换的勾当。这所谓的“礼”,其实就是一张遮羞布掩藏着的贿赂。
  弟子事师,敬同于父,送“礼”不在于它的经济价值要多高,有心就好了。是的,家长应该从小教育孩子懂得感恩,但也要防止送礼中的不当做法和想法污染了孩子们的纯洁心灵,污染了学校这块净土,这两者同样的重要,千万不可偏废了。

梁北雁 发表于 2016-9-10 16:00:45

很有知识含量的文章。
欣赏。

梁北雁 发表于 2016-9-10 16:00:58

精华。
问好作者。

西部文学 发表于 2016-9-10 20:29:42


翔鹰 发表于 2016-9-10 21:30:32

学习佳作,问好您!祝福

远山谷 发表于 2016-9-10 22:15:00

梁北雁 发表于 2016-9-10 16:00
很有知识含量的文章。
欣赏。

谢谢老师的鼓励。

远山谷 发表于 2016-9-10 22:15:22

梁北雁 发表于 2016-9-10 16:00
很有知识含量的文章。
欣赏。

谢谢老师的鼓励。

远山谷 发表于 2016-9-10 22:16:08

梁北雁 发表于 2016-9-10 16:00
精华。
问好作者。

问好老师,谢谢!

远山谷 发表于 2016-9-10 22:16:36

西部文学 发表于 2016-9-10 20:29


谢谢西部文学!

远山谷 发表于 2016-9-10 22:17:18

翔鹰 发表于 2016-9-10 21:30
学习佳作,问好您!祝福

谢谢关注,问好老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远山谷随笔】“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