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文学孝德文化征文】【钟文莲随笔】家有老人
夜深了,护士小姐又一次推开了重症监护室的门,观察了插在患者鼻子里氧气和心脏检测仪后,在随手拿的本子上记录着什么,这些护士很负责,一小时一次的观测很准时。
重症监护室灯亮得如白昼,母亲蜷缩着身子躺在洁白的病床上,不时发出呻吟,喉咙里好像被什么东西堵着,发出呼哧呼哧的声音,病痛的折磨使她面部发出各种痛苦的表情,灯光照在她布满皱纹的脸上、银发上,显得更加憔悴、沧桑。 这是一个无眠之夜,白色的装点是这个夜的主要内容:白色的灯光、白色的墙;白色的被单、白色的床;思绪也是仓白色的。我紧盯着那台心脏检测仪,看着那条一起一伏的生命线,生怕它成一条直线,有几次,由于母亲不停的翻动,弄掉了电源接头,变成了直线,吓出我一身冷汗,急忙找医生。母亲浑身酸痛,胸口像压了一块大石头,我不停的给她揉揉胸口,搓搓后背,按摩按摩胳膊,看着她那痛苦的表情,恨不得这病得在我身上,如果病痛能代替,我宁愿代替母亲。 母亲由于心脏病突发住进了医院。当时情况很危险,幸亏小妹在场,我们叫了120,进行简单急救后,住进了医院的重症监护室。急救、输液、吸氧……医生和护士来来往往在这间不足二十平米的急救室里……。 母亲这辈子不容易。她出生在解放前的封建社会,六岁时,我外婆给她缠小脚,而她偷偷的用剪刀把缠在脚上的布剪掉,后来解放了,妇女再也不用缠小脚了,可母亲的脚却变了形。她上过小学,认识很多繁体字,十几岁时,就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给了大她上十岁的我的父亲,挑起了本不该让她这个年龄所承担的“家”的重担,开始了柴米油盐的过日子。 父亲去世那年,母亲只有四十多岁,便没有再嫁,独自挑起了家的重担。那时,弟妹还小,她怕我们受委屈,也因她思想封建,怕失了儿女们的颜面,就这样过到了现在,母亲含辛茹苦的抚养了我们七姊妹。如今,儿女们都已成家立业,有了各自的生活,也当上了父亲、母亲。而母亲却老了,患上了各种老年疾病:冠心病、脑梗塞、高血压、胆结石,这次又查出了气管炎和肺积水,真是百病缠身,平时都是药不离身,住院也是家常便饭,只是这次突然发病,特别严重。当时她已说不出话来,只有无力的呻吟,吃不进东西,也上不了厕所。 在两天的焦急、煎熬中,母亲终于熬了过来,能喝点稀饭,能小声说话了,母亲含着眼泪告诉我要见她在外打工的孙子,还安排了她的后事,我的心像针扎一样难受,但为了安慰母亲,逗她开心,让她别想太多。 我知道,母亲是孤独的。父亲去世后,母亲把希望都寄托在抚养儿女身上,那时,她要下地干活,一家人的柴米油盐让她操碎了心,那时她没有时间孤独,后来,儿女都长大了,一个一个的飞走了,母亲便没有了精神寄托。有一次,我趁休假的时间回乡下看望她,发现她在津津有味的戴着老花镜看小说,我差异之际,后来我给她带回了繁体字版本的《西游记》、《三国演义》等一些书籍,她竟然全部看完,只是她童心未泯、天真的以为《西游记》里的妖魔鬼怪都是真的。我知道,母亲看书,不是为了学习多少知识,只是为了打发时间,减少孤独。 在重症监护室待了四天,母亲终于度过了危险期,转入了普通病房。这原本是个两人病房,但医院不知是为了利益,还是病人太多没有床位,添加了两个病床,所以很挤。病房里的其他三位也都是和母亲年龄相当的老年人,患病种类也和母亲差不多。 邻床的阿姨眼睛微闭着打着点滴,儿媳一会儿摸摸她的额头,一会儿问她喝不喝水,再拉拉被角,照顾得无微不至,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她闺女。靠近窗户病床的阿姨显得尤其孤单,每一次看见我们,她的眼睛都泛着泪光,闲聊中知道,她是退休工人,丧偶后,一个人居住,两个儿子都不愿意照顾她,大儿子还时常向她要退休费,为了给他自己的儿子在北京买房,让老太太把房卖了给他凑钱,老太太不干,遭到他时常辱骂,再也不愿意照顾老人,没有了母子之情,老人用自己的退休金生活,独来独往,住院都是自己照顾自己,在这已上七年班的那位护士说,在她上班的这些年里,老人经常住院,从没看到过她家人来看望或照顾过她。 百善孝为先,天下竟有这样的白眼狼,他不知道他也会老吗! 母亲转入这个病房,病房里变得热闹起来,一下子有了生气。儿女们都回来了,孙子们回来了,前呼后拥,陪她聊天,轮番照顾她,母亲的病一下子好了许多,精神也好起来了,高兴得合不拢嘴,那位阿姨每次看到我们这一大家子,都是羡慕的表情。 都说人老了喜欢安静,可是母亲偏偏喜欢热闹。每逢过年过节,大家都聚集在一起的时候,母亲都高兴得合不拢嘴,她喜欢听儿女们讲外面的世界,偶尔她插上一句话,也和孩子一样,充满了童真,她喜欢看孙儿孙女们嬉笑打闹的场面,更喜欢这种前呼后拥的感觉。 其 实母亲是幸福的。抚养我们七姊妹,她吃尽了苦头,如今苦尽甘来,儿女们都很孝顺,她不愁吃喝、不愁穿戴,为了让她开阔眼界,减少寂寞,大姐带着她走过了许多国内外的旅游景点,名胜古迹,每次生病,大家都轮番把她照顾得无微不至。 想想我们这一代人,都只有一个孩子,如果将来老了,会不会也像那位阿姨一样,靠着退休工资独来独往?即使子女在身边,两个年轻人要照顾四位老人,他们自己还要工作、学习、生活,假如老人生病住院,照顾时连替换的人都没有,他们能承受得了吗?虽然国家的养老制度在不断的完善,养老院、托老所更是雨后春笋般建起,那难道就是我们最终的归宿和目标吗?我不由得陷入了深思。 作者:钟文莲,女,工人,生于1969年,高中文化,家住陕西省西乡县汽车站,《西部文学》中级会员,电话:15891062083,邮编:723500
欣赏佳作,问好,祝创作愉快! 想想我们这一代人,都只有一个孩子,如果将来老了,会不会也像那位阿姨一样,靠着退休工资独来独往?即使子女在身边,两个年轻人要照顾四位老人,他们自己还要工作、学习、生活,假如老人生病住院,照顾时连替换的人都没有,他们能承受得了吗?虽然国家的养老制度在不断的完善,养老院、托老所更是雨后春笋般建起,那难道就是我们最终的归宿和目标吗?我不由得陷入了深思。 确实值得思考!问好您 邓仲祥 发表于 2016-10-18 20:03
欣赏佳作,问好,祝创作愉快!
感谢老师的光临,问好老师! 翔鹰 发表于 2016-10-18 21:05
确实值得思考!问好您
谢谢翔鹰老师,问好老师!
西部文学 发表于 2016-10-19 19:50
感谢西部文学!我会继续努力! 拜读佳作,问候文友! 温暖 发表于 2016-10-21 17:13
拜读佳作,问候文友!
感谢文友光临,问好,祝秋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