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平散文】接受教育(二十四)

[复制链接]
查看664 | 回复3 | 2017-1-5 16:35: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873725039.jpg

接受教育(二十四)

  毛主席让我们上山下乡,并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现在回想,知青的确接受了不少教育,城市与农村的生活、工作存在着巨大差别,这让知青在其中经历了多少磨砺和教育,以至对知青产生了终生的影响。最初刚下乡时,其实那时候并不懂得什么再教育,倒是后来在农村中发生的几件事,我们看似平平常常的事情,农民确给我们以实实再再的“教育”。
  那是1969年3月2日,初春的日子里,乍暖还寒,我们下地干活时,我们村的张学良老汉又吹起他的五马长枪来,他“打江水”多么多么能行,山区农民把游泳叫打江水,知识青年大部分都会游泳,都是在城里游泳池里从小练就的,蛙泳、自由泳、仰泳、侧泳,踩水都能来两下子,而农民游泳基本上就一种“狗刨式”。

  张老汉是安徽人,早年落户到这里,有一身好力气,又有一手好把式活,这一点我们知青个个佩服他。我们两三个人才能翻倒的大石碾子,他一个人可以连续的翻滚着石碾子,力气之大,可见一斑。但他有点爱吹牛,这时又吹起他的打江水多能行,我们知青中有人就不服气了,建忠和我从小都爱游泳,听张老汉显摆游泳,我们就要挑战张老汉。这时初春前咀子水库中虽然碧波荡漾,但水库边有些长着芦苇的地方还有薄冰。我们要和张老汉比试,看谁下水游得远,张老汉当然要应战了,放下锄头,就开始脱衣服,大嫂们一个个例的远远的,我们脱的还有个小裤头,张老汉直接脱了个光屁溜。当时的张老汉也就40多岁的年龄,一身强壮的肌肉,我、建忠、张老汉仨人就下水了。当我一下水,全身冻的痉挛,扑向一棵水中的小树,抱着它直大口吸气,刺骨的冰水把人冻的呼吸都已发生困难。而张老汉凭借纵身一扑,游出去约五米左右,也是冻的赶快朝回游。唯有建忠咬着牙游出10米远,也不敢再往远游了,冻的赶快朝回游,结果,我们总算比过张老汉了。我们仨人赶紧穿衣服,人冻的跟猴子一样,这时,才体会到课本中志愿军罗盛教冰窟窿里救小孩是多么的不容易。围观的村民也在议论着水库从前淹死过人的往事。我们这种二杆子一样的行为,让队里晚上开了我们的“批斗会”,也是好心规劝我们别逞能出乱子。会上队长批评了张老汉逞强好胜,张老汉打弓作揖给大家赔礼道歉,我们则念了检讨书,头一次在农村被开批斗会,感到气氛比城市里的“阶级斗争"温和了许多。

  还有一次,我们仨个知青聊起电影“飞刀华”,越聊越兴奋。我们当时下乡的大部分男知青都带有刀子,我是带有一把电工折叠圆头刀,刀头让我硬是磨成一个尖头,挂在腰间。别说,在山区农村,这刀子可是派上了用场,削木头、削菜、挖药材、挖野菜等等全用它,回想起藏民和少数民族爱带刀子也是可以理解的。聊着“飞刀华”,我们的手也痒痒了,就在我们窑洞门上画个靶圈子,离开三~五步远,就练习扎起了飞刀来。你一刀,我一刀,比谁的刀子扎的准,门也被扎得“嗵嗵”响,我们正玩的兴起时,大哥程金玉走了过来,一改往日的笑容,对着我们大吼起来,“混小子,谁让你们扎门呢!把刀子都给我拿过来”,当时我们被吓了一跳,平时温和的大哥,今咋凶成这样了。我们还嘟囔着,扎的是我们的门,又没扎你家的门,你管得着吗?大哥金玉一听,火气更大了,为这事,金玉叫来队长把我们狠狠批评了一顿,教育我们爱惜公物,爱惜财产,不能肆意的搞破坏,那件事情后,我们对公物和财产才有了重新的认识和定位。

  下乡半年后,我先养起的鸡,随后猪、羊、狗都养了起来,我们一般给他们喂剩饭,有时把玉米和麦子直接喂给它们,这对我们来说,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但也遭到农村人激烈的抨击。男女老少都指责我们“造孽”,这样糟蹋粮食他们是不能容忍的,山区农民太穷了,粮食就是他们的命根,他们祖祖辈辈勤俭持家,珍惜每一颗果实,所以不允许糟蹋和浪费粮食。他们把我们喂点粮食给鸡呀、猪呀的,视为一种“犯罪和造孽”。他们养的鸡不喂粮食,尤其是麦子和磨出来的玉米糁决不会拿来喂鸡,鸡的饲养基本上是满山跑的放养,以至在山坡上偶尔能拾到鸡下的蛋。喂猪则是剁些草料和菜叶伴着少量的麸子。而羊则纯粹是在山坡吃草。狗是只能吃屎的,你可以看到人从茅厕刚出来,狗就窜了进去。他们对我们撒把麦子和玉米喂鸡,剩饭喂猪、喂羊、喂狗是绝对的不能容忍。

  这样一来,我们喂粮食的习惯就要改变了,不能明目张胆的用粮食来喂我饲养的宝贝们了。但我们养的猪,拌的麸子明显比农民拌的多,有时也悄悄的喂点剩饭,猪也长得快,长得好,记得我们养的小猪半年时间就长成90多斤重的大猪了。适逢过节,队长郑贵奇帮我们杀了,把猪头和猪蹄给了他,我们每人分了9斤肉,背回了家,各家的父母只夸我们能干,猪肉也比城里卖的冻猪肉香的多。我养的羊也长得好,我时不时兜里揣点玉米和豆子,悄悄的喂给他,这也是我的“小山羊”与我特别亲的缘故。鸡和狗我也是同样,时不时悄悄地给他们喂点粮食,不敢明喂,避过村里农民的目光,悄悄地喂一下,山区的坡上蚂蚱很多,我劳动休息时,也会让知青们一起和我捉蚂蚱,装到瓶子里带回去喂鸡,这也是我们饲养的鸡长得特别好,下蛋也比较多的原因。

  我是不能让我的“阿廖沙”象农村土狗一样去靠吃屎过活,所以吃饭时,我经常回到屋里吃,我们平常吃饭也与农民一样,蹲在门口吃,边晒太阳边聊天,我为了喂“阿廖沙”,常常躲在屋里吃,赶快给它喂点儿我省出来的饭,免得让农民,看见又要教育我了。在这一点上,我们接受了农村的教育,大家在一点点地改变着自己,珍惜着粮食,也在贫下中农的教育下,大踏步地适应着农村的环境和习惯。

  我们第二次下到水库游泳,还是被“贫下中农教育了一番”,但显然比第一次“批斗”的形式轻多了。我们夏日在“前咀子”(地名)水库旁干农活,地里歇工的时间,我们仨个男知青就准备下水库游泳了,而且我们仨个是决心要游到水库埧面上去,大约有一里路的宽度。这时,张老汉不和我们一起游了,我们仨人相互鼓励着跳入水中。“大头”游在前面,我和老杜游在后面,呈三角形状向前咀子埧面游去,岸边农民和女知青传来一片叫好声。

  夏日的水中,由于水库较大较深,水居然是一会凉,一会热,我们变换着姿势向前游去,可能因为好长时间没有游过泳的缘故,或者是也没有做任何准备活动,游了一会儿人就感到很累了,看着前面游的建忠和落后的老杜,我也只能咬牙坚持着。这时如果体力不支是没有人能够救你的,我相信他们俩一样累的够呛。这看似平静的水面,其实暗流汹涌,不时翻上来刺骨的凉水,我为了节省体力,只用蛙泳和仰泳,避免使用好看费力的自由泳姿,就这样挣扎着游了一里路,我和建忠一前一后的上了岸,老杜落在了后面,他被小浪打的喝了好几口水,好在他人胖,浮力也大,挣扎着也游了过来。我们躺在石头埧面上晒了会儿太阳,就听见对面队长隔岸喊道“驾势咧(干活了),快回来”,我们这才起身,咬着牙互相鼓励着向水边走去,上到水边的一条船上,我们纷纷站到船头,一个个鱼跃跳了下去,这借力一跳,能让我们少游十几米的距离,也节省了一点力气。

  我们仨个有了游过一趟的经验,分配好体力,一个个挣扎着又游了回来,尽管建忠嘴里说:“没有事,没有事,这点水面的距离对我们来说,小菜一碟”,但队长从我们发抖的身子和苍白的脸色,知道我们已透支了自己的体力,教训着我们,“以后任何人不允许下河打江水”,我们也好自为之,知青下乡有时张扬的个性在与自然相搏的时候也懂得了收敛。

  山区农村大牲口只有牛和驴,驴驮东西,拉磨,碾场,牛则犁地,耙地等等,这些大牲口由专人喂养,该出力的时候牵出来。我们知青年龄小,少不更事,常常偷偷的骑骑驴、骑骑牛。骑驴比较困难,也没有什么鞍子,常常弄不好摔了下来,好在驴的个头不大,土地上也摔不痛。骑牛比较舒服,牛力气更大,也比较听话,我们干活回来,一人骑着一头牛朝回走,上坡时我们前伏,下坡时我们后仰,倒也骑了个不亦乐乎。快到村边,只听程老汉(饲养员)冲着我们怒吼了起来:“下来,你们几个碎怂,看我不抽你们几鞭子”,平时里温厚不吭声的程老汉,一旦发起火来,也让人害怕,尤其是手上的鞭子甩的“啪、啪”响,吓得我们赶快翻下牛背,不知所措。后来才知道农民爱惜牲口,从来不骑它们,好让牲口养精蓄锐,干活时才能派上用场。我们骑完驴和牛才发现,裤子上油呼呼的,牲口身上的油沾在衣裤上,咋洗都洗不掉,从此后,我们也知道爱惜牲口了,也不会骑着它们玩了。

  来到农村后,农村的生活习俗、劳动习惯等等,一点一滴的在影响和改变着我们,从爱惜粮食到致勤致俭;从爱惜财产到保护公物;从爱惜山水草木到捡草拾粪。我们从农民大哥、大嫂、大伯、大婶那近乎于吝啬的生活习惯中看到了勤俭持家的美德。从他们扬善惩恶中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朴实和诚垦。以致于,在下乡过程中,有许多吃苦耐劳、珍惜粮食、勤俭节约、见义勇为、待人坦诚等一些优秀品格,在很多知青身上烙下了深深地印迹,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敢于担当、乐于奉献的一代人,他们中间,有的一直走到了共和国的领导岗位,这也算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骄傲。
1209.jpg

李建平
     河北,湖北人氏,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老三届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从事建筑设计工作,并创建陕西建筑能源专业委员会,担任学会主任,并曾任《陕西建筑设计》、《建筑能源》内部刊物总编,发表专业论文200余篇,并编写有《浮云朵朵》、《思念妈妈》等,工作之余写作散文、诗歌、随笔、评论等,文章见于《陕西日报》、《西安晚报》、《西安日报》、《三秦都市报》、《华商报》、《法制周报》等刊物,对历史的追忆,对灵魂的注解,让老知青又用文章诠释演绎一曲悲壮的歌。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钱 +2 收起 理由
西部文学 + 2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西部文学 | 2017-1-5 18: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0000.png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翔鹰 | 2017-1-5 22:02:24 | 显示全部楼层
质朴的佳作,学习,问好您!
打赏鼓励一下!
生有生的价值,死有死的价值。用灵魂抒写文字,用文字雕刻心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李建平 | 2017-1-6 21:03:1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翔鹰老师:感谢关注,顺颂冬祺!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