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闰土散文】过年的 炮声
过年放炮,由来已久。大年三十晚上12点至大年初一早上9点左右,家家户户炮声隆隆,震天吼地。特别是晚上11点以后,人们等着盼着,不停的看表,争着放12点整新年的第一炮。性子急的人,11点半就点燃了炮花,直到12点多结束。 放炮时,只见漫天彩花飞舞,礼炮的响声地动山摇,震耳欲聋。这时,妇女们也忙着起来托馍、点香、敬六神、拜先人,一般在早上10点左右才结束。大年初一清晨天一亮,家家户户门口红红绿绿的炮纸一堆一堆的。在微风吹动下,弯曲的炮纸滚动着,好像滚走了过去的灾难和晦气,迎来了光明和希望,滚走了过去的忧愁和烦恼,迎来了新的幸福和欢乐。所以,就有了“有钱没钱,买炮过年”、“一根蒜苗一根葱,买炮也要过新春”的俗言。 啥叫“炮”,为啥要放炮,鄙人无从考究。但是,据老人讲,不知多少年前,有一个部落,每年都丢失许多三、四岁的小娃,也有许多野兽糟蹋村民们准备收获的粮食,闹得人心惶惶。有人说是神鬼掳走了娃,有人说是狼虫虎豹吃了娃。部落里有个叫顺达的年轻人,非常勇敢,常常思量用什么办法震住那些鬼神和狼虫虎豹,以便杜绝野兽糟蹋粮食,防范丢失小娃,让部落的人们过上安稳的日子。 有一天,他从山火引燃竹杆发出的声响受到启发,便苦苦思忖:凡是野兽都害怕很大的响声呀,如果做一个能够随时燃放的“爆竹”该多好,那些狼虫虎豹来了,我们就燃放“爆竹”!于是,顺达反复试验,用先辈们制造的炸药和其它材料,做出了响声很大的“炮”。在乡邻们帮助顺达进行试验的过程中,部落里有几个人被炸伤了。但是,顺达和乡亲们用做出来的炮,在狼虫虎豹出没最多的时节连续放了几天几夜。说来也怪,放炮之后,这个部落从此四季平安,再也没有野兽糟蹋粮食和丢失小娃的现象。看到此情此景,人们欢呼雀跃,都说顺达制作的“炮”给乡亲们带来了平安。从此,炮声便成了喜庆吉祥的声音,成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尤其是,过年放炮成为一种风俗,必不可少了。由于制作的“小炮”象用绳子拧成的鞭子,人们也将这类“小炮”统称为“鞭炮”。 如今,作为喜庆吉祥的象征,人们对放炮赋予了吉庆、贺喜、避邪气、赶晦气等十分广泛的涵义。不光放炮,还放烟花。放炮的时机和范围也不仅仅局限于过年时节了。正月十五、娶媳妇、盖房架木、买了新机械、亲人过寿、开土奠基、给去世的老人立墓碑等等,凡是喜庆高兴的事儿,都要放放炮。当然,也有不放炮的讲究。家里的老人从去世到三周年,为了表示哀悼,是不放炮的。但是,家里有老人从去世到三年内如遇到年轻人娶媳妇或添置车辆、农机具等等,还是可以放炮的。 春节的炮声,代表着人们欢乐的心情,代表人们对美好的祝福和向望。过年的炮声越大、越隆重,说明人们生活越美好。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炮的品种也越来越多,由原来的摔炮一炮一响、一炮两响,鞭炮一鞭100响、500响、1000响,发展到现在的礼炮20响、30响、50响。特别是礼炮,一旦点燃,直冲九霄云外,一响接着一响,在空中炸开五彩缤纷的花瓣,让观看的人们眼花缭乱。每当放炮的时候,小孩子们都兴奋不已,大人也不停的叮咛小孩注意安全。大家还不断地议论:谁家的炮响的时间长,谁家的炮飞得高,谁家飞出的火花好看。 在一阵又一阵炮声中,人们祈福着,祝愿新的一年更美满、新的生活更幸福! 欣赏佳作,问好,祝新年创作愉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