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uyegang 发表于 2018-1-9 10:11:19

【楼叶刚随笔】闲评晚清黑旗军大将楼殿英守战撤台湾之百年谜团

                     闲评晚清黑旗军大将楼殿英守战撤台湾之百年谜团                     (一)楼殿英的“变通”   楼殿英,本名君英,生于咸丰癸丑年(公元1853年),卒于民国二十四年乙亥年(公元1935年),黑旗军名将,天生膂力惊人,军中呼其为“神力王”,乃百年难得之将才。少壮之楼殿英人生曲折,九死一生,晚年隐居仙岩古镇(即楼塔镇),闲适安乐。然而人生如此多彩的楼殿英,其人生经历难以用细线条精雕细刻,只能用三条粗线条描述,真是令人遗憾。此三条粗线条,分别是“天平天国时期的楼殿英”“甲午战争前的楼殿英”“台湾抗日的楼殿英”。   先看第一条粗线条,天平天国时期的楼殿英。   楼殿英少年时,太平军李世贤部,过仙岩,焚杀仙岩士民,造成仙岩楼氏十室九空。其间,10岁楼殿英遭太平军掳掠,编入太平军中的“童子军”。太平军的“童子军”,是太平天国中有名的军队。太平天国后期名将陈玉成和李秀成,都是“童子军”出身,其中陈玉成十四岁随父加入太平军。这支“童子军”有个习惯,最喜欢玩火和放火,似乎儿童好玩的天性在战火也不灭。太平军在江浙农村的破坏,分工很明确,成年太平军战士杀反抗太平军的江浙民众,未成年的战士放火烧民宅。有掠夺,就有反抗,战斗总是你死我活的。太平军军纪不严,对江浙民众有过烧杀,是不争的史实。江浙民众面对外来起义军的屠杀,愤而反击,杀伤太平军也是不争的事实。报复与反报复,误会与非误会,在清末乱世中,时常演出“本地农民与外地起义农民”互杀的悲剧。这与太平军未做好民众工作和晚清政府做好民众工作,是有一定关系的。于是,江浙人称成年的太平军战士为“长毛”,称未成年的太平军战士为“小长毛”。“长毛”,本是满清统治者对太平天国军队的蔑称。因太平军反抗清政府剃发留辫的规定,一律蓄发,故称。但“长毛”后来也泛指盗匪,因为太平军在江浙地区做过不少跟土匪没区别的事情。不说成年太平军战士,就说太平军中的“童子军”。对于“童子军”在仙岩一地作恶,当地还产生民谚“小长毛放火,无法无天”。仙岩李世贤的“忠王府”遭火,就是最好的明证。有次李世贤在“忠王府”开会,“忠王府”后院着火,呛得一群太平军高级将领从府中狂逃出来。原来,几个童子军战士,把“忠王府”一把火给烧着。“忠王府”他们尚敢烧,民宅更不在话下。一鼻子灰的李世贤,当即怒杀放火的“童子军”小战士。楼殿英对此种“童子军”生活,或许是厌恶不已的,但又无力脱身,毕竟只有十岁。至江西,他脱身回逃仙岩。官方史料对此未有相载,仙岩史料有此记载。但仙岩史料亦未详载,楼殿英逃脱的具体细节,也未注明此时他几岁。此中细节,楼殿英隐居仙岩时,亦不详说,或许战乱中他弄不清时日,或许他有不堪言之苦衷。大概当时有场恶战,没人管他,他趁乱脱身。这种低几率,楼殿英或许侥幸碰到,或许不是侥幸,而是楼殿英天生有种善于在战乱中自保的天赋。一个战士,要消灭敌人,首先就是学会保护自己。如果自己都让敌人消灭掉,还谈什么消灭敌人。所以楼殿英后来能为黑旗军名将,不是没有理由的,也不是因为他只有天生神力,一定是有的他的生存智慧的。毕竟,仙岩史料记载,当时,有五百多名仙岩同乡遭太平军掳走而加入太平军,最终只有十余人生还,楼殿英就是其中一个。这群人回来,应该可以填补一些仙岩太平军历史的空白。实际上,没有太多有价值的史料留存。估计在当时,这些生还的人,是不敢公开说自己加入过太平军的,否则,晚清官府对他们是不会手软的。楼殿英后来成为武举人,估计此劫,也是不便公开的。   楼殿英对于此劫,晚年在其仙岩好友家,大口饮酒大口吃肉时,还是有过一二次漏嘴。他至仙岩时,已不认识家在何处。大概此时仙岩,遭兵火,全镇已面目全非。他唯识得屋后一大树,乃儿时常攀,其遂翻墙入屋,见其母孤影一人,在灯下补鞋。其母见到他,甚是惊讶。遂后,母子两人抱头痛哭,哭声之悲,楼殿英终身难忘。其友人之后人,谈及楼殿英,亦常感叹此事。仙岩在太平天国时遭劫难,虽无正史详载,但楼殿英一家之惨象,亦是一镇之缩影;仙岩一镇之缩影,亦是萧山一县之缩影;萧山一县之缩影,亦是江浙百余县之缩影。江浙人口,在太平天国时剧减,是有史料相载。现存地方志对太平天国战争之前的浙江十府的人口,是有个记载的,大约有3127万。统计如下:“绍兴府有400万,杭州府有300万,湖州府有299万,嘉兴府有208.7万,衢州府和金华府有123万,台州府有108万,宁波府有100万,严州府有55万,处州府有47.5万。”太平天国战争之之后,全省人口只剩1497万,人口损失1630万,损失比例为52%。   左宗棠对战后浙江的情况有段具体的评价:“通计浙东八府,惟宁波、温州尚称完善,绍兴次之,台州又次之,至金华、衢州、严州、处州等处孑遗之民,则不及从前二十分之一矣。或壮丁被掳而老稚仅存,或夫男惨亡而妇女靡托。臣师行所至,灾黎环吁马前,泣诉痛苦情形,幽咽莫办,亦惟有挥泪谢之而已。其浙西三属,惟嘉善、石门、平湖、桐乡等县素赖蚕桑为生计,数年之后,或可复元,其近山各县情形亦与金、严等处相似。”以左宗棠对于战争中浙江人口的损失评估,那么,在金华、衢州、严州、处州四府人口损失率高达95%。人死得越多的州府,自然是战斗最激烈的地方。   当时浙江的惨状,大概就是如此。楼殿英从萧山仙岩被太平军掳掠至江西省这条线路推断,兵祸最严重的的“金华、衢州、严州、处州四府”,他是亲身经历过的。楼殿英从死人堆中爬出来,最终逃回仙岩,如此说,是一点也不过分的。如果用“侥幸”两个字概括楼殿英,是不准确的。楼殿英的生存智慧是什么,官方史料和仙岩民间史料,都是一个空白点。有空白点,不代表着楼殿英没有生存智慧,或许偏偏隐藏着某种生存大智慧。或许这种生存智慧太大,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讲清楚的,非得在实战中,才能意会。所以楼殿英没有多讲。楼殿英的这种生存智慧,或许就是仙岩人的“变通”。这种“变通”,楼殿英晚年在酒醉时,曾告诉过他的同乡好友。事实上,也正是这种“变通”,楼殿英的人生变得很顺利。    再看第二条粗线条,平定天平天国后到甲午战争时的楼殿英。    楼殿英应该在平定天平天国后,中武举人。晚清卖官鬻爵,是公开的秘密。楼殿英没钱,也没人推荐他做官,朝廷自然不重用他。楼殿英不甘心做个“空头武举人”,没人推荐,他就想招自己推荐自己。大概是在光绪十五年(1889年),是他的转机之年。这个转机,就是这一年他的萧山原籍同乡陆钟琦(1848年-1911年),中己丑科二甲进士,选庶吉士。“庶吉士”这个职位,是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由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陆钟琦是有名的清末政治人物,少年勤学,以孝著称,为官期间,广施仁政,深受百姓爱戴。楼殿英应该是听到这个消息,还打听到陆钟琦的母亲在萧山的消息。陆钟琦的母亲,仙岩乡人称呼为“陆老太太”。楼殿英就在“陆老太太”家门口经常去转悠,一转悠,二转悠,两人就认识了。“陆老太太”后来也知道楼殿英是个武举人,就问他“何时去做官”。楼殿英就说,他快要到北京去做官。“陆老太太”就说,他有个儿子也在北京做官。楼殿英就说,那他顺便可以帮“陆老太太”带封信到京城,“陆老太太”自是喜出望外。楼殿英到了京城,就对陆钟琦说,有封家书。楼殿英千里送家书,陆钟琦自然感动不已。两人相谈之下,一见如故。大概此年,宁波提督生病,位置空闲多日,要找个“临时提督”。陆钟琦就推荐楼殿英前往,楼殿英赴任三天,前提督病故,楼殿英就成为“正式的宁波提督”。此段史料,史书未载,出于楼殿英的口述。   楼殿英谈此秘史,是在友人家的酒桌边,大概是传友人做人之“变通之道”。故楼殿英友人也有口传,楼殿英手脚粗大,异于常人,他饭量惊人,力气惊人,如对敌作战,不用兵器,双手瞬间即可轻松掐死敌人。

翔鹰 发表于 2018-1-9 12:24:33

学习,问候!

邓仲祥 发表于 2018-1-10 07:25:20

欣赏佳作,遥祝问好!祝创作愉快!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楼叶刚随笔】闲评晚清黑旗军大将楼殿英守战撤台湾之百年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