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晋杯”第二届西部文学孝德文化征文】 甘露寺的感悟
甘露寺的感悟我们的祖国文化灿烂,民族精神源远流长。无论居家、旅游,随处可见老百姓向往美好生活的感人事迹,使人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和启迪。
话从眼前表起,且说一桩温馨的福建泰宁见闻感悟。
走进灵秀的泰宁,最著名的游点就是世界地质公园——大金湖景区。在这清秀美丽、山水相映的迷人景色中,我们看到一座极其独特的寺庙——一座仅用一根柱子支撑的巨大悬空岩寺,这就是闻名遐迩的泰宁甘露寺。
甘露寺的岩穴上方有一块钟乳石,形状像龙头,一年四季间隔滴泉,水质清甜甘冽,犹如甘露,故名甘露寺。
甘露寺颇有传奇故事。陪同我们的外甥女婿小刘是本地人,自打三明出发,他就开始讲述各种民间传说。后来在景点边竖立的石刻上,我也看到了小刘所讲的若干故事简介——这是一个泰宁历史上首位状元叶祖洽为母还愿而修建寺庙的一段佳话。
话说南宋绍兴十六年(公元1146年),最初的甘露寺仅仅供奉着一尊送子观音,一切还很简陋,但香火还算旺盛。一位文静美丽的少妇结婚数年了,尚未有孕,于是前来求子。当时她向送子观音许愿说:如果能让自己生一个儿子,愿将寺庙重修一遍,岩洞有多大,寺庙就修多大。说来也巧,就在第二年,这个幸运的少妇果真就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叶祖洽”。24年后,正值临安大比,青年叶祖洽下笔有神,竟一路高登榜首,成为泰宁历史上第一位响当当的状元。
青云平步之后,叶状元为偿还母亲的夙愿,遂决定重修甘露寺,算是守信重诺,也是为子的一片孝心。于是他上奏皇帝,告假回乡,自己出资,延请各地建筑师,大规模重建甘露寺。重建后的甘露寺,洋洋大观,远非从前可比。民间为表彰叶祖洽状元的善举,直称甘露寺为“状元庙”,并为他建造铜像,以示纪念。
甘露寺迄今已有近1000年的历史。千年以来,民间传说颇多。但甘露寺坐落于此的原因却是确定无疑的,那就是叶状元的孝道和这里有亿万年岩穴地貌的灵气。笔者“到此一游”时,首先看到一个石门洞,很有气势,便在洞前拍照、观赏,洞口镌刻着“滴滴甘泉万人饮观音赐吉祥…”的对联,颇为通俗。过了石门,抬头仰望,心中甚为震惊!呜呼,地势这般险峻,古人竟能在这样的绝壁深壑之中凌空建庙,可谓鬼斧神工,令人拍案叫绝!仔细观赏,更见匠心独具。该寺建筑独特,依水傍岩,妙在岩中,岩寺遍披青山绿水,雄伟而神秘,加之游客众多,香火旺盛,从一层到顶层进香纳贡、捐款求签的人络绎不绝。山门前石碑刻有宋代本土进士邹恕的一首赞诗:“兰若半空中,云山第几重。瀑流千丈练,鹤宿五株松。晓雨禅房黑,霜林木叶红。悬岩回首望,归思过前峰。”这首五律赞美了甘露寺的建筑特色和四周秋季景色,写得非常切贴。
传说,叶状元调集天下建筑高手来此建庙时,由于地势险峻,一时很难开工,建筑师们也为之发愁。终于有一天,一个名叫周斫头的领工大匠,看见一壮汉扛着一根又粗又直的圆木,平稳地放在抬木头用的“Y”形铁叉之间,悠然于树下休息。他顿受启发,当即宣布:“明日开工,不得有误!”弄得其他人满腹狐疑,未知计将安出。叶家主事闻讯,忙问设计方案,周斫头便不无谄谀地说:“府上状元姓叶(葉),一木承四横;这岩壑下窄上宽,呈倒‘品’字型,意为当朝一品官啊!就这样建。”叶家老少听了,无不欢喜,并提议把这顶天立地的“一木”叫“状元柱”。
奇妙的建筑出自其妙的构想。就这样,一座“一柱插地,不假片瓦”的独特庙宇诞生了!远远望去,只见一根粗大的柱子落地,撑托起四幢重楼叠阁;屋顶无需片瓦,全由岩顶披雨;整个建筑皆为木质,分为上殿、蜃楼阁、观音阁、南安阁四部分,用“T”形拱头相连接,没有使用铁钉;榫卯合缝,丝毫不差,可谓工艺精湛,巧夺天工!更有雕梁画栋,别具风格,林林总总,堪称我国建筑史上一大杰作。
甘露寺竣工之后,人们求仙拜佛,香火比从前更旺了,远近方圆无论前来求子求仕途,还是消灾求平安,都要抱一抱状元柱,盼望心想事成、万事如意。不管灵验不灵验,人们的心情都是非常善良和虔诚的。我想,这不是封建迷信,而是百姓敬天尊神的传统美德和祈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至今,当地群众还有这样的说法:男抱状元柱得志,女抱状元柱得子,孩子抱了聪明可爱,老人抱了健康长寿。无论你信不信,上了甘露寺,总要不由自主地随大流抱一下状元柱,而且据说次数有限——只能抱一次,否则就不灵了!这个有趣的传说,给我们的旅行增添了许多乐趣。我们抵达时,游客已排起长队,且行进缓慢,原因是每个人虽然只抱一下,但要互请同伴拍照,甚至摆好姿势还要多拍几次,所以快不起来。终于轮到我们了,我饶有兴致地抱了好一会儿,让小刘给我拍下两张照片,高高兴兴地转身离开时,突然想起我在心中什么也没有求啊,呵呵!……
漫步在高悬半空的栈道,俯视着无数焚祷的游客,我思绪万千。孝德文化以及敬天尊神的善良品德、去灾祈福的美好愿望等等,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具体而微的重要部分,扎根之深厚、信仰之坚定、传播之广泛,无不使人油然起敬。叶祖洽替母还愿、芸芸众生祈求平安,千百年来,正是这些深深根植于民间的善举和民俗,其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没有这些扎根于民间的具体习俗,所谓“中国传统文化”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谓“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就是一句空话!正是这些民间口口相传、文字记载和民众身体力行、历久不衰的各种文化积淀和习俗,构成活生生的民族记忆和文化传承,汇集成深厚而看得见摸得着的传统文化内涵。它像春风春雨,不断滋润着中华儿女的灵魂和心田,使之成为常青不老的民族精神之树。我相信,当这棵精神之树花开烂漫之时,中华大地优秀传统文化必将结出累累硕果!
2018.2.19(初四)
于福建三明
作 者 简 介
崔振昭,生于秦岭北麓、中国画乡苍龙河畔的牛东村,笔名苍龙牛子。现居古都乐游原。熟悉基层社会生活。喜爱文学、演唱、收藏和健走。近几年,笔耕不辍,崇尚“叙写普通人物和平凡事件,传播人生心语和世间真情”,写有《故乡情怀》、《侄女出嫁》、《西堂轶事》、《学子故事集》等散文随笔,上百篇文稿被多家刊物和网站登载。通信地址:西安市碑林区西延路168号秋林苑;邮编:710000;电话:13991819081
欣赏老师的佳作,新春快乐! 推荐首页赏读 谢谢老师鼓励!谢谢老师新春问候!致敬!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