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水情韵散文】想起“毕兹卡”、“西兰卡普”
想起“毕兹卡”、“西兰卡普”文/丹水情韵
还是去年年前,儿子一个山东潍坊的客户寄来了四件套的床上用品,但一直没拆封。
今年进入秋季,气温渐凉便准备拆封启用,打开包装一看,叫人大开眼界、耳目一新。
被面图案简约大方得体,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基本色幻化出的多种色线交织出无穷无尽的几何图形。
看着这千变万化的图案,不禁使我想起了土家先民的独创——西兰卡普。
历史上,土家先民被侮称“蛮”或“夷”。宋代以前,居住在武陵地区的土家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宋以后,汉人逐渐迁入武陵山区,特别是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改土归流”后,汉族大量迁入,于是出现了“土民”、“客民”之分。为了区别外地迁入的人群与本地人的不同,“土家”一词开始出现。土家族人自称为“毕兹卡”,很多人理解意思是“本地人”,但意思是绝非“本地人”。因为在土家族聚集地的汉语或土家语“本地人”的说法都不是毕兹卡。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毕兹撒(土家语)。属于藏语系藏缅语族中比较接近彝语的一种独立语言。
土家族善织,秦汉时的“ 家布”、隋唐时的“溪布”、今天的“家机布”,一脉相传。土家族有衣,传说中的“媚”最早用骨针把天有植物针织成了服装,其服饰在今天茅古斯表演中仍有再现。
尤其土家族的西兰卡普(土家被面、土家织锦)在五十六个少数民族中享负盛名。
它以鲜明艳丽的色彩和内容丰富的线条图案,质地坚韧、厚实,经久耐用而著称。土家织锦历史悠久,秦时的“家布”,汉代的“cong布”,此后,土家锦称为向历代中央王朝进贡的珍品,史称“峒锦”“溪布”“斑布”“土锦”“土布”等。
过去在土家山寨,姑娘从十一二岁起开始就由其母或嫂教织“西兰卡普”,也是姑娘出嫁之时的必备之物。“西兰卡普”是以棉花为经,多以彩色丝线或毛线为纬,用手工织机织成,明清及民国时期十分普及。
西兰卡普图案取材丰富,有表现动植物的如“石必花”“桂桂阳花”“梅花”“韭菜花”等;有生活用具图案的如“桌子花”“棋盘花”“秤钩花”等;有表现民俗的如“迎亲锦”等;有象征吉祥如意的如四十八钩、满天星、福、禄、寿、喜字花;还有表现自然风光的图案等等。
看着眼前展开的这些绚丽多彩的图案,千变万化,巧夺天工,与土家织锦如出一辙,既粗朴豪放又精致时尚,看得出来每道工序都包含着繁复的劳动,体现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从这些精美的图案,似乎在我脑海中浮现出劳动人民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经轧花、弹花、纺线、打线、浆染、沌线、落线、经线、刷线、作综、闯杼、掏综、吊机子、栓布、织布、了机等大小72道工序的繁杂的紧张劳动的画面,
看着这些凉爽舒适、透气吸汗、色泽亮丽、雅观大方、手感厚实、线条粗、纹理深、平整不起皱、不卷边、抗静电等特性,长期使用,可以改善人体的微循环、调节神经、舒通经络、促进睡眠。这才是真正的绿色产品,实现了民间传统工艺与自然原料相结合的千年畅想,使西兰卡普这一极具魅力的工艺和文化得到了传承与发扬。
我不禁发出感叹:劳动人民了不起!中华民族了不起! 欣赏老师佳作,点个赞问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