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老土散文】冬走大凉山-纪实摄影纪实
本帖最后由 西部老土 于 2021-1-13 08:29 编辑冬走大凉山-纪实摄影纪实 冬天是个静美的季节,去松花江凿冰捕鱼,去雾凇岛观赏冰凌,去雪乡踏浪寻梅,去北冰洋行歌冬泳,去长白山聆听虎啸狼嚎,去地球的冰天雪地梦想极地之旅,……。 可是在这个冬季,一念之差的选择,让我走进了大凉山。 飞机冉冉地在西昌青山机场降落,带着一丝兴奋,带着一丝好奇,还带着一丝丝对神秘的探索,六天七夜走过了大凉山。
一、苍茫的大凉山 对于凉山的概念是模糊的,隐约觉得是一个遥远的地方,那里云遮雾绕,那里开满了鲜花,那里的人们淳朴而热情,那里的天气很冷、很冷,要不然怎么会称作大凉山呢。 翻开历史的长卷,关于大凉山彝族引人入胜的演绎故事,也只能从三国演义里窥视一二,相信读过这本名著的人都会记得孟获这个名字,七擒七纵的传奇谱写了孔明先生的智慧和孟获将军的勇猛直率,听说凉山地区已经修建了孟获城,以纪念这位杰出的彝族大首领。
凉山彝族自治州坐落在四川省内,首府是西昌市,凉山位于四川西南部,北起大渡河与雅安市,南至金沙江与云南省接壤,东临昭通市和宜宾市,西连甘孜州。凉山的正史是从西汉开始的,历经王莽篡权、东汉、蜀汉、西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民国各个朝代。1955年凉山彝族自治州划归四川省,当时的州政府在昭觉县,1978年,凉山彝族自治州政府迁往西昌县,1979年西昌县晋级为西昌市,凉山彝族自治州现辖17个县级行政区,436个乡级行政区,面积达60423平方公里。 有人会问:“这些资料网上都有,您为什么还要写出来呢?” 我弱弱地回答说:“还不是为了阅读者的方便,不用再去百度谷歌什么网络啦嘛。”
网上的资料只是简介和概述,与踏上这片土地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当你的双脚蹬上大凉山时,当你的双眼眺望大凉山时,当你的大脑与小脑融进大凉山时,你的眼前交织着美丽与贫瘠、迷茫与希望、心酸与甘甜,还有微微震撼你心房的那一点点思想。
他们说大凉山有两个季节是最美丽的,一个是夏季的鲜花盛开,一个就是冬季的苍茫辽远,在这个美丽的冬季,我有幸踏上了凉山的土地。
阿牛,是这次纪实摄影的向导兼司机,阿牛是姓氏不是名字,彝族人里阿牛很多,一个不小心就会叫错了人。 还有一个神秘的向导兼司机,身份听说不一般,一路乘坐他开的尼桑汽车,一路询问起凉山的风俗习惯人情地貌,这位老弟对答如流看来是个凉山通,斑斑点点的详细介绍,让我在旅途中开始了对大凉山的想象与憧憬。
既然叫做大凉山,可能就有两重意义,一是天高云淡气候寒冷,二是沧桑荒凉,我心中想象的大凉山就是这个样子。
凉山的交通真是不方便,我们搭乘两辆越野车早出晚归,中午居然不能到达吃上午饭的地方。开始的一两天还能忍耐住饥饿,后来随着体能的下降,天天饿的前心贴后背,只能靠匆匆忙忙吃几块饼干充饥,因为需要全神贯注的寻找拍摄对象,来到村里后更是要马不停蹄的按下快门,还要与村民或者儿童搭讪沟通,根本就没有静心吃饭的时间。七天下来回到西昌的宾馆,用电子秤这么一称重,不由得心花怒放,整整减肥了五斤!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放到城市里即便是骑行或者跑步,想要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减掉五斤的脂肪,那是万万不可能的。顺便说一句吹牛的话:“俺的体重与身高成比例呢,不臃肿和肥胖,只是年龄的问题肚子稍微鼓起来一点点,并不影响市容。”
凉山的海拔不算高,我们去的地方充其量也就三千多米,由于植被稀少和坡度较大,徒步起来还是感到有些吃力,因为还需要背起摄影器材和水杯。走上一个山坡,走遍一个村庄,有时候我还需要停下来大口的喘气。当然了,并没有忘记吹牛,每天发在朋友圈的语言还是很惊人:“不是吹牛,三千多米海拔,咱还是健步如飞如履平地!” 嘿嘿,其实是有一点点吹牛啦,每天下来腰酸背痛,再加上住宿条件有限,好几次的后悔,后悔冒昧踏进了大凉山。 凉山上的温度不算低,即便是清晨最低也就零下几度,但是山风呼啸之时,体感还是很冷的,我穿了始祖鸟的羽绒服,里面套件毛衣,穿了保暖裤,站在野外摄影时还是感到了寒冷。
在凉山上盘旋,在凉山中深入,在凉山里寻觅。每天都会沿着公路、小路、土路、砂石路、冰雪路探索几个原始状态的村子。在寻觅凉山的路途中,基本没有看到其他的访客,无论是旅游团队还是摄影团队,看来能够走进凉山深处也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凉山的冬天是沧桑的,是一望无际的大山,是沟沟壑壑的丘陵,是一片灰白的世界。大山里的气候千变万化,在山里横行的这几天,都遇上了晨雾和寒霜。有一天清晨,车子开到了一个山顶,由于雾气太大就停了下来,我们同行五人加上向导一共七人,下的车来看见眼前的景象,忍不住一阵欢呼:“啊,太美了!太美了!” 在缥缈的云雾之中,看到了凉山的村庄之美,看到了放牧牛马之美,看到了晾晒萝卜之美,……。
当群山褪去了白雾,原始村落的面貌一览无余,我似乎看到了半个世纪前的自己,看到了下乡插队时的村庄,看到了一起早出晚归劳作田头的村友,还看到了时光穿梭的隧道。
大凉山有原始的生态,有原始的民族,有原始的美景,还有原始的深深地烙在我心里的印记。 大凉山,我一定会记住你,记住不能忘怀的凉山之旅。
二、贫瘠的凉山 翻开历史的长卷,奴隶制度是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开始的,直到公元前四百七十六年的春秋时期结束,我国的奴隶社会延续了一千五百多年。而后从秦朝起至鸦片战争,中国进入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时期。有学者认为秦朝至清末只能算作是“邦国”帝制社会,而不是教科书上的封建社会,真正的封建社会只有周朝,随着秦统一六国,封建社会宣布灭亡。 无论学术界怎么去界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对于大凉山的彝族来说是一场跨越千年的巨变,之所以能够称得上是巨变,就是有别于正常历史的渐变,凉山人可以说一夜之间从奴隶社会跨越到了现代社会。 在奴隶社会中凉山的彝族等级森严,整个社会分为“诺合”、“曲诺”、“阿加”、“呷西”四个等级,少数地区在“诺合”之上还有一个“兹莫”的等级,也就是土司的意思,看来首领孟获就应该是一个兹莫了。通俗一点说奴隶制的彝族分为黑彝、白彝、分居奴和家奴,黑彝是彝族里的贵族,白彝是正常的拥有一定生产资料的百姓,他们约占彝族总人数的50%左右,是彝族的主要生产力,分居奴差不多相当于佃户,靠承租土地和生产资料,家奴则是贵族家中的财产无任何自由可言,分居奴和家奴都没有人身的权利,可以被任意宰杀和买卖,这两类人才是真正的奴隶。1956年凉山实行了政治和社会改革,彻底废除了奴隶制度,从此凉山的彝族人民进入了现代社会。
大凉山是苍茫的,大凉山是贫瘠的,走进大凉山就能看到一毛不拔的荒山野岭,就能看见沟壑连绵的贫瘠土地,这里少有经济作物,这里没有高产良田,这里没有手工业和商业,只有从奴隶社会跨越到现代社会的大凉山人。从社会学和生理学我们可以得知人类进化的过程,人类或者社会的文明是一个文化进步和基因改良的过程,我是从这个角度去看凉山的贫瘠和凉山人的贫困。他们(她们)缺失江南水乡的自然环境,缺失郑州平原的富饶土地,缺失城市化的工业与商业,缺失从奴隶到现代人的渐进过程,更重要的是缺失文化科学知识。
每当进入一个原生态村庄,都会看见一所所黄土垒起来的房屋,半个世纪前我下乡插队时,农村里的房屋还是用胡基垒起来的,胡基就是用黄土夯实制作的“土砖”,但是看到凉山这些村里的房屋居然是用黄土直接垒成,进化程度比起半个世纪前的陕西农村还差距不少;每当进入一个还没有盖新房子的乡村,都会看到老人、妇女和儿童们,年轻的男人们都出外打工了,他们(她们)看见我们就像看到了怪物一般,那种表情、那种面容、那种令人心酸的衣着和食物,我的心碎了,我们的心碎了;每当爬上一座山坡,俯瞰着白雾迷茫的村落,聆听遥遥传来的公鸡打鸣和犬吠的声音,看着地坑烤火燃起来的淼淼烟火,心里想着我若生活在这里,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能否靠科学知识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呢?能否在政府扶贫的支持下去改善这片贫瘠的土地呢?!很有意思的是我拍摄到了一张照片,照片的主体是一所房屋,背景是挂着白霜的雾凇,房屋的墙上书写着一句话:扶贫先扶智、帮贫不帮懒。这句标语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我的想法:凉山的孩子们,已经有学可上的孩子们,获得科学知识的孩子们才是大凉山的终极希望。
这里的村民大都善良热情,有几家人看到我们进了村,主动邀请去他们家中做客,进入黑洞洞的屋里,他们马上在地坑里点燃了柴火,真诚地邀请我们围坐在地上取暖。土地、土墙、土屋、土坑,摇摇欲坠的木门,室内除了劳作工具和简单的做饭锅盆,没有任何家具和用品。我退休后做过几年公益工作,也算是踏进过不少贫困交集的人家,看到过一个曾经下过乡的年迈老人,居住在闹市的一个角落,房子是用草席和毛毡搭在一个院墙边,屋内只有一个矮矮的陈旧角柜,还有一个烧蜂窝煤的铁炉子,用家徒四壁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当时看到这种场景,我掉下了眼泪,现在看到热情的彝族人家,同样让我陷入了沉思。 通过与村民的交流,通过了解他们(她们)的生活状态,发现了一个难能可贵的新大陆,这个新大陆就是凉山人的生活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撑和努力下改善。 虽然许多人还住在老房子里,虽然许多人还衣着破旧,虽然许多人还不能吃上好的饭菜,但是所有的人都有房子住,都有衣服穿、都能够吃饱肚子,更重要的是孩子们有学上了。对于贫瘠的大凉山,对于从奴隶到现代的彝族人,对于没有生产资源的大凉山人民,能够做到今天的一切,我认真地凭良心讲:“不容易、不容易!”
我们的向导阿牛,有一个表哥就住在一所原生态村子里,有一天我们在大山里拍摄已经感到很累了,阿牛的表哥热情地要留我们在家中吃饭,盛情难却只能客随主便,表哥攀上了房梁,用镰刀咔咔地砍什么东西,出于好奇大家都抬头张望,呼啦、呼啦!从房梁上掉下来几块东西,定睛一看好似四川腊肉之类的肉条。表哥介绍说:“这是我们的坨坨肉,今天请你们多吃几块!” 坨坨肉是这里村民招待贵客的极品,平时只有土豆、荞麦和萝卜才是主要食材。表哥叫来了几个亲戚帮忙,烧火的烧火、剁肉的剁肉、煮饭的煮饭、洗碗的洗碗,彝族的表哥真是热情厚道,居然给我们煮了一大锅白米饭,又煮了一大盆萝卜炖坨坨肉,还专门做了一盆纯的坨坨肉。且不论彝族美食的口感和味道,只是整个制作的过程,让我目睹了彝族家里烧火做饭的方式方法,如果没有彝族的表哥是万万不能的呀,谢谢阿牛,谢谢表哥!
有一次来到了一个村庄,远远的就看到村头有几个人围在地坑前面烤火取暖,好像还有个人用黑蓝色的毯子裹住全身倒在地上,临近的时候才看清楚是一个妇女睡在地上,我们眼中的毯子其实是她们遮挡寒冷的类似风衣的服饰,听烤火的村民说:“她今天不舒服,可能是感冒了。” 如果在内地的农村,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身体不舒服首先应该想到的是去看医生,起码得吃点感冒药或者喝点姜汤什么的,怎么也不会裹上一块布躺倒在地上,躺在零下好几度的村头,这种现象在后续的几个村庄里也看到过,是一种祖辈遗留下来的生活习惯,也是欠缺科学知识的表现。
有一次走错了路,原本是去大凉山脱贫的标杆三合村参观,没有想到向导也有迷失方向的时候,沿着一条窄窄的土路汽车开到了另外一个村庄。这个村子应该也是已经脱贫了,因为能够看到不少的新房子,也有不少的老房子,既来之则安之就沿着村里的小路慢慢地走过去。看到了几个活蹦乱跳的儿童,她们还不停地追逐我们手中的镜头,时不时传来咯咯的笑声,我心里想虽然这里的土地贫瘠,这里的村民贫困,这里的天地很小,但是这里也有欢乐,也有童趣,也有她们的内心世界。
走到村里深处,忽然看到一位老人坐在小路旁,她用毯子(类似风衣的服装)蒙住了头遮住了脸,只露出眼睛和少许的脸部。她面对我们没有丝毫的表情,也没有离去的意思,我仔细地看了看这位老人,啊,满脸的沧桑和深刻的皱纹,满眼的木讷和无欲无求,让我瞬间想起前几年去参加一个省级的摄影展,其中有一组获大奖的照片里的一位老人,无论是神态还是面容还是背景,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我拍下这位老大妈不是为了获奖,也不是为了炫耀,更不是为了任何的商业目的,而是忠实地记录下来真实的人,从而获得反思和祈祷。
看到老人脸上深深的皱纹,看到村民生活的环境,看到儿童天真的笑容,看到妇女谨慎的眼光,看到原始大山里的村庄,看到村子里破旧不堪的房屋,看到屋里的黑暗与惆怅,看到了也许看不到的一切。
斡旋在凉山深处,我用双眼仔细地去发现,我用相机认真地去记录,我用身心深刻地去体会。我告诉自己:这次大凉山之行,虽然没有惊艳迷人的美景,虽然没有扣人心弦的故事,虽然没有影视中展现出来的美丽漂亮的彝族姑娘,也没有群情激昂的动人场景。可是让我看到了真实的大凉山,看到了凉山的疾苦,也看到了扶贫的改善,更看到了凉山的希望。
本帖最后由 西部老土 于 2021-1-13 08:26 编辑
三、凉山在改变
凉山在改变,甚至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说废除奴隶制度让凉山人一夜之间穿越了千年时空,那么近年来的精准扶贫帮困政策,则给了凉山人走向温饱的生活。 从凉山回来后在微信群里发了几张照片,根据顺序先发了凉山的孩子们一组,又发了贫瘠的大凉山一组,准备这篇“凉山在改变”的文章写完后,再发一组反映凉山新面貌的照片。发第一组照片时,就有群友问:“你这些照片都是摆拍的吧?” 发第二组照片的时候,也有群友问:“我不相信凉山是这么的贫困,能不能发几张甜甜的照片?” 我综合作了解释:第一,这次深入凉山拍摄的照片,没有一张是摆拍的,都是随机遇见即时抓拍,如果是摆拍就不能叫做“纪实摄影”了,虽然我并不拒绝“摆拍”,许多艺术类获大奖的摄影作品都是摆拍的。纪实摄影与艺术无关,与技术无关,更与意识形态无关,只与拍摄者的一颗忠实的心和良知有关,忠实的心就是用相机真实地去记录,良知就是没有先入为主的立场选择,也没有下意识地去宣扬哪一个方面,这样才能叫做“纪实摄影”。
那么凉山的面貌改变了吗?凉山人的生活改善了吗?答案是一定的,不但有了改变和改善,而且已经基本进入了温饱时代。之所以用了基本这个词汇而没有用全体这个词汇来描述,是因为我们并没有跑完凉山所有的村庄,只能用看见过的来见证和思考。
去了不少脱贫的新村,也去了乡镇的集市,还去了西昌市、美姑县、昭觉县和普雄镇几所城市。 相对而言城镇里的生活和设施要好许多,在乡级的一个大型的集市里,我们看到了热闹繁荣的景象,虽然大都是地毯经济,但能够看出来交易的情况还是不错的,卖牛的、卖羊的、卖狗的、卖马的、卖杂货的、卖小吃的、卖衣服的、卖水果的、充当医生的(江湖牙医)、理发的、修理拖拉机的等等,可以说农村需要的一切都应有尽有。县城比乡镇的状况更好些,如果与内地来比较,这里的县城与八十年代中国西北的县城差不多,虽然落后了数十年,但是落后与文明并存的状况八十年代是没有的。
普雄到西昌的5633次列车上遇见了一个彝族小伙子,同行的伙伴都去了前面的车厢拍摄,我一个人坐在座位上无聊,就与旁边的小伙子拉起了家常。如果仅仅是来摄影,只要不畏劳苦和负重,多拍些照片就可以了,但是若想深刻地了解民俗和当地人的生活,就必须要跟不同的人交流,因为文学采风有一个最重要的法则,那就是体验生活和采集信息。 小伙子很健谈,对外面的世界了解的不少,他在湖南打工,由于疫情提前回家过年。他说:“许多从大山里搬迁下来的村子,在山下面盖起了新房,根据扶贫标准的不同,有的是国家全包,吃的粮食也是国家每月按人头发放,自己在自留地里种点菜就可以吃饱饭了;有的村子国家拿一半钱自己出一半钱来盖新房,但是没有口粮发放,需要自力更生或出外打工或想方法谋生,总之现在的生活已经改善的很多了。” 我相信小伙子说的都是实情,心中也为凉山人祝福,希望他们的日子越来越好。 在列车不同的车厢里我采访了六名不同年龄段的少年,他们(她们)是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的学生。 根据问答方式的采访结果,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懂得很多,比如WIFI,比如抖音,比如方程式,比如住校和伙食,比如理想等等。与两名初三的女同学对话最为精彩,我说:“你好小妹妹,能问你几个问题吗?” 其中一个女生回答:“嗯。” 好腼腆呀,也好时髦啊,只是一个“嗯”字就知道她们已经明白了外面的世界。我接着问:“学校离得远吗?在学校里住吗?学校管吃饭吗?” 一连串的问号并没有把女生吓唬住,还是那位女生回答说:“学校离的不远,在学校里住,周末回家今天是返校,学校管吃饭伙食不错!” 我又问:“学习三角函数没有?立体几何知道吗?有没有学习微积分?” 她说:“立体几何已经学习了,三角函数还没有学呢,微积分也开始学习了。” 好家伙,初三学生已经开始学习微积分?不会是听岔了吧?!最后我打趣地说:“你们猜一猜我上过初三没有?” 她俩异口同声地回答:“上过!” 哎,实在是不好意思啊,我真的没有上过初中三年级,初中只上了一年半就辍学回家啦。那个年代求学可能比这些彝族小姑娘上学还要难呢!
在脱贫后的新农村里还看到了让我惊讶的事儿,有一次刚刚进村,忽然眼前一亮看到了一位妙龄少女从前面跑过,我揉了揉眼睛,仔细地打量,啊,轻盈的脚步、时尚的着装、苗条的身段、秀丽的面孔,哎,哪里还有半点原始彝族的模样!活脱脱一个都市女郎,真的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大凉山在改变,在超乎想象中改变!
在一个原始村落里,我们沿着土路漫步在山坡上,路过一处破旧的房屋,屋外是一片开阔地,只有两棵大树矗立在地中央。由于早晨的雾气和霜铺在了地面上,阳光出来后地面就变的湿滑,听见同伴喊:“有孩子们在写作业呢!” 我看到了,看到了两个女孩子趴在地上写作业,地面上铺了一件她们常穿的毯子。我抓紧时机拍摄了几张照片,其中一张是一个女孩子把铅笔含在嘴中,眼中透出木讷的光,可能在朦胧和迷茫中思考,也可能在现实中期盼,拍摄后想到了曾经在一个影展中看到过一张主题为:“大眼睛”的摄影作品,这张照片反映出来的内涵也许是相通的。
在旅途中也与向导阿牛做了交流,当我问起彝族里黑彝的情况,他除了简单滴介绍了一下黑彝已经消失了的状况外,记忆最深刻的就是他说的一句话,他说:“现在不分什么黑彝白彝,现在要看谁能脱贫致富!” 说起脱贫致富,我想这绝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一种什么精神能够达到的,大凉山里的彝族前面的文字里已经有了简单的描述,他们从奴隶社会跨越千年进入了现代社会,用一日千里来形容也不会过分,在这么短的历史进化时间里,无论是生存环境还是生活方式,无论是思维意识还是谋生能力,在达尔文的进化论面前都没有准备好,就如让一个婴儿去做成年人的事情一样陌生,况且还是一个衣不遮体没有奶吃放在荒野中的婴儿。 这些年来国家给予的政策支持和财力投入非常巨大,许多原始的村庄都搬迁或者改造成为了新式农村,房屋改造相对容易,可是在贫瘠的凉山中问天要粮食,要经济收入可比登天还难,村子居住环境改善了,村民们也有了基本温饱保障,下一步怎么去致富,怎么去自力更生,怎么去从根本上解决凉山的贫瘠与贫困,仍然是个难解之题。
我认真地思考了一个问题,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文化知识和工匠技能,才能在“扶贫先扶智,帮困不帮懒”的方针下改善、改变、乃至蜕变,才能真正的融入二十一世纪,能够完成这个使命的只有凉山的孩子们,现在有学可上的孩子们!他们、她们是凉山的希望,是彻底改变大凉山贫瘠贫困的希望。
四、凉山的孩子们 你匍匐在泥土你们趴在泥泞的地上
用笔去书写作业本用心跳入知识的海洋
你的眼睛凝视着用铅笔拨动了嘴唇
你的目光散发出一阵一阵的迷茫
你的眼睛不算大让我想起了那张照片
那张照片的命名就是一双“大眼睛”
你的小眼睛透出了光亮也许与大眼睛同行
她们露出来的都是渴望、渴望
往事越千年你在一日之间
火种刀耕的日子慢慢地在巨变
你对我说知道了WIFI是什么
你对我说学会了一元一次方程
你还对我说懂得了抖音和小视频
我看着地上的泥泞
我看着那双渴望的小眼睛
我看着这片土地我还看着脚下的大凉山
我想对你说你是凉山的希望
我想对你说你们是大凉山的希望
我还想对你说只有知识才能改变现状
看着你的这一刻我的心在微微颤抖
看着你们的这一刻让我认定了凉山的未来
你,你们,凉山的孩子们是大凉山的希望
五、后记
这次凉山之旅为全程纪实摄影,全部摄影作品均为现场抓拍,没有一张摆拍的照片,力求真实地反映凉山的现状和彝族人的生活。文章站在没有立场的立场上写作,力求实事求是和真实可信。 这次在冬季走进大凉山,路途遥远有点艰难,还有点辛苦,但作为一名写作者和摄影者,能够有幸踏上凉山的土地,能够目睹和采访没有任何修饰的大凉山,能够拍摄到上千张与文字配套的照片,也是我人生的一次心灵旅程。 前年去罗弗敦群岛的时候,我写过一篇文章,把那次的北极之旅称为“终极摄影”,也解释了我的“终极摄影”并不是终止的意思,而是今后可能再也不会超越距离的远和景色的美。这次的大凉山之旅,我真心的称为“封镜之作”,我的“封镜之作”并非从此不再拍摄,也不是作品有多么高的造诣,而是今后可能在拍摄纪实摄影上再也难以超越。 大凉山,感谢你的包容,感恩苍天的赐予,我才有了这次的凉山之旅。 再见了,我心中的大凉山。
2021年1月9日星期六 西部老土 完稿于闻声土居个人工作室
欣赏老师佳作,点个赞问好! 西部文学 发表于 2021-1-14 20:44
欣赏老师佳作,点个赞问好!
谢谢,问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