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的游子纪实随笔】城里人
我家祖祖辈辈是手乡下人。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人。过着“日起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虽然苦了点,经济撷据了点,但还算勉強过得去。八三年的五月份,我进了我们县城工作。随着环境的变化,我的身份也发生了质变,由一个农村学生娃转变成了一名国家正式员工,这时人们都投来了羡慕的眼光。我自己内心也感到了些许的骄傲。因为自己有望“鲤鱼跃龙门,成为地道县城人。”因为在那时一个“商品粮”的户口是很吃香的。如果再找一个职工做媳妇,那真可谓“一歩登天。”
可到了工作岗位上,我才认清了残酷的现实。因为我进的是“国营蓝田县砖瓦厂。”繁重的体力劳动,几乎使我透不过气来。面对年龄幼小的我来说,繁重的体力劳动简直成了我的精神压力。但对于我这个农村来的“小屁孩”来说,正式工却是一个金子招牌,那是万万不能丢掉的,没办法,我只得苦苦地撑着。昐望着“梦想中春天的到来。”
就在一九八五年的七月份,因为要利用“当地资源,”蓝田县人民政府,在蓝田县砖瓦厂建成了“蓝田县玉石厂。”经过多方面的奔走,我于一九八七年调入“蓝田县玉石厂。”工作的变化使我脱离了繁重的体力劳动。
我被分配到了蓝田县玉石厂石材车间,搞石材研磨工作,也是体力活,不但岀力,而且经常和水打交道。一年四季腰系皮围裙,脚蹬皮雨靴。就在那年,我突然得了“低血钾”,四肢无力,感到腰膝酸软。严重时,竟然躺在床上,连身也翻不过。那是八九年的夏天。因为当时的医疗条件差,水平落后,到县医院竟然不认识是什么病,最后在县医院住了四十天才转到了唐都医院。到唐都医院后,才确诊为“低血钾。”他们又说是“肾小管”酸中毒引起的。
但不知为什么,这种病经常发作。搞得我无法上班。咱当时也不懂国家政策,只能硬着头皮撑着。
由于看病欠下的外债,我的生活非常困难,本来工资就低,扣除欠款我的工资只能领三至五元钱。我的基本生活都成了问题。幸好妹夫开了个纸花店,他教我扎花圈。并把他的纸花店转让给了我。我边上班,边扎花圈渡日,就这样扛了四年,到九七年,我实在扛不下去了。只好请了长假。到了九七年四月一日,我正式下岗了。
失去了工作,我只能四海漂流,进西安城去打工。这下我即确成了西安市的“城里人。”但后来我才知道这个西安市的“城里人”只限于西安市里的“城市里的农民工。”得退回了原点,竟成了“城市里的乡下人。”还是“农村人。”当′时,也很傻,不知道找劳动介绍所,直接奔西安市的劳务市场。当时,劳务市场一共有四个。一个是北郊的“张家堡”劳务市场,那是西安市最大的劳务市场,也是西安市农民工聚集的地区。每天大概有1一2000名农民工在那里找工作,每天早晨人山人海,人潮涌动。接下来便是“太华路”劳务市场。太华路市场,我很少去,因为那里的雇主大部分是“城里人”蛮横无理,动不动不给钱,白干活坑人。
再就是“文艺路”劳务市场,这里也是我经常去的地方,在这里我们住不起旅馆,就在城墙下的门洞里渡过一个个不眠夜,记得冬季的寒风刺骨,而我们挤在城墙门洞里抱团取暖……。
纺织城的劳务市场,是近几年才兴起来的,我们那个时候,好象还没有,纺织城那年也有个旧家俱市场,那时刚刚建起,刚没过几年就搬到了二院那边的席王村了。这就是那几年我所谓的“城里人。”那时的生活还真是夜不能寐,食不甘味的生活。
“城里人”有着繁花和富贵,有单元房,但也有着贫穷、饥饿和无奈。“乡下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时代结束了。“城里人”只是钢筋、水泥、混凝土躯壳下的“泠血动物。”就是住在对面,谁也不认识谁,整天一副冷冰冰的脸。就好象谁欠了他的帐似的。
所以,我不再羡幕城里人,我想往农村的田园风光,农村人诚实,虽然,文化差点,但单纯、善良。同时,也空气新鲜,环境也好!
这就是我所说我的“城里人的情缘!”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己经变成了一个实实在在无啥用处的老头。但这些记忆却镌刻在我的心灵的深处,陪伴我到海枯石烂。
作 者 简 介: 王向超,笔名漂泊的游子。男,个生于1966年4月,陕西省蓝田县玉山镇人,陕西散文学会会员,西部文学会员,曾任《作家摇篮》签约作家。作品见于《阳光报》、《西部文学》、《作家摇篮》、《幸福蓝田》、《约一程时光》、《西安影音》、陕西交建集团西商分公司网络平台。
作品给力,点赞支持! 加分点赞,强力支持! 谢谢老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