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山迪克散文随笔】忘不了那碗热豆腐
忘不了那碗热豆腐 春日的美好从清晨就开始了。鸟鸣婉转清脆,阳光明丽清新。黄沙河两边的垂柳像刚睡醒的样子,洗完头,把头发梳得舒展,柳丝轻垂,柳芽嫩黄,芯蕊如眉眼,轻轻在枝条上摇摆闪烁,这样子好亲切,好动人,让人流连忘返。微风告诉我,离太阳近点,离绿色再近点就更开心,于是就和家人商量,到洛南转一圈,沿途看看春景,一来不负春光,二来吃一顿早已垂涎的——洛南热豆腐。 故乡有民谣:好吃不过豆腐!于是不管谁家过红白喜事,豆腐是一道主打菜,不管如何烹饪,都深受百姓喜爱。汽车很快就出了黄沙嶺隧道,沿途桃花含笑,杏花如云,梨花似雪,一下把人的心情就感染了。车辆速度尽量放慢,曾经抱怨的道路弯曲,现在弯曲成了美景的底色和配乐,是的,许多车辆从身边走过时,都流出一路欢歌。 我们来到洛南环城北路,这里有五六家农家乐,全是卖热豆腐的。其中影子农家乐车流如潮,于是我们也来凑热闹。院子里十几张小饭桌,刚空出几张,来人就又坐满了,因为吃热豆腐简单省事,所以不存在等候。 洛南热豆腐历史悠久,它讲究一个热乎。嫩豆腐在滚烫的水里煮上十几分钟,这才捞出来。豆腐被煮得软糯,没有了棱角,盘在碗里,上面浇上红红的辣子油、翠绿的韭花酱,这就完成了。没有其它佐料和复杂的工序,吃起来豆香纯正,软糯绵滑,只需牙齿把豆腐咬开,舌头向上颚一顶,豆腐就化了,香味裹满味蕾,使人精神为之一爽。 洛南豆腐软糯筋道。就这个特点,让周围县区的商人费尽了脑筋,他们也想在当地做同样品质的豆腐,可是效果都不佳,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跑四十公里来这里吃的原因。据说,洛南豆腐的豆子来之于洛河上游的洛塬,那里海拔较高,气温相对较低,豆子生长期长。做豆腐的水质水来之于秦岭山沟的溪流,豆子吸收大地丰富的精华,所以,做成的豆腐再软,它也不烂,依然成型。夹在筷子上,软的闪的,闪的软的,口感光滑,引人回味。 洛南豆腐油香,蛋白质丰富。它的制作工艺其实并不繁琐,但有一点是当地人的坚守,那就是从不取油皮。好多地方为了利益,制作一座豆腐要揭七八张油豆皮,这样的豆腐没有油脂滋润,失去了精华,豆腐苦涩干燥,口感就差了很多。就好像山区的豆腐干一样,洛南洛塬早期的豆腐干就用山上的葛蔓一串,随便在街道买,非常原始。肚子饥了,不用调制,从葛蔓上扯一块就能吃,弹性十足,很有嚼头,越嚼越有味。 洛南豆腐吃起来真爽!一碗热豆腐,一碟蒜淹青椒,一块锅盔相搭配。青椒选用不辣的二炮鲜椒,用蒜汁激活,不用一滴油,既能夹锅盔,也能调味热豆腐,还符合保健的需求,和胃清爽。一般人吃这三样,就舒舒服服了。也有饭量大点儿的,再配一碗萝卜烩菜或红豆糊汤稀饭,那简直叫绝配。 自从吃了热豆腐,人几天都有精神。这种感觉在胃里沉淀,逢人就会夸几句:“你吃过洛南热豆腐没?美呀,真正美!”于是过上两三周,胃里装满了油腻和酒水,晚上胃里就闹意见,第二天就约上朋友再去过一下瘾。 日子就这样平平常常,脑子里从不想大鱼大肉,就是忘不了那碗热豆腐。作者简介: 商山迪克,真名:段开瑞,陕西省商洛市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教育工作者,文学爱好者。先后有百余篇文章在《商洛日报》《商洛教育》《西部文学》发表,主持编写《商洛市中小学安全教育读本》系列丛书一套,攥写散文集《瑞雪片片》一部。被评为2016年《西部文学》十佳。 2021年西部文学“百名金牌写手”。2022年《西部文学》最佳贡献奖、最佳人气奖。2023年《西部文学》最佳发帖作者。2024年获《西部文学》散文六大家。 点亮飘红,精华支持! 加分点赞,强力支持! 赏读细品,鼎力支持! 欣赏美文,点赞支持! 赏读提升,喝彩支持!
赏读提升,喝彩支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