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文论】对月吟啸品古今人生
对月吟啸品古今人生——读水初《中秋说月》有感 水初的《中秋说月》是发布在网络上的一篇文章,有的放矢地摆出了许多关于月的人生际遇和名句,概括了月在古今文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虽然是一篇论说文,但是也很有文采,这也是沾了月亮的“光”吧!这篇论说文,其实是一篇说理性散文,说理性散文就是讲道理的散文。其它这类散文一般都下了明确的结论,而这篇散文却以一首词结尾,没给结论,留下深深的思索,值得探讨。我们也以这篇文章引用的名句“入吾室者,但有清风,伴吾饮者,唯当明月”开始,这是唐人的论断,其实关于月的思想发展到宋代就更加详尽,别的不说,就只说苏轼,它在《前赤壁赋》说“唯有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耳听之为声,目遇之成色……天地无尽臧也!”可以说,这二者不谋而合。清风明月是我们一生宝藏,可以缓解紧张,可以稀释情感,可以躲避纷乱……从而获得一份宁静。再说说苏轼,一生有很大的报负,年纪轻轻就做了杭州知府,吟风弄月,颇有诗名。后来政治风波,一落千丈,泛游赤壁,才有此结论,可见苏子的旷达也不是天生的,而是磨练出来的。
因此,面对明月,有人因此官运亨通,实现功业;有人因此放浪情怀,成为了诗人;有人因此获得心灵宁静,成为学者。凡此种种,都没有逃出中国文人的文化基因——儒道佛三家的思想是深深根植在他们的思想深处。儒家讲建功立业,实现人生,这是人的社会性的体现;道家讲心灵自由,寄情山水,这是人的个性的体现;佛家讲普度众生,自觉圆满,这是二者的中和。其实细究中国文人的心灵,都有一轮明月在心中,照亮灵魂,普济众人,这就说明作为自然意象的明月已经被社会化为一个文化象征了。因为,月亮几乎具有这三家学说的共同特征——光芒皎洁、安谧宁静、洁白无瑕、普照天下……这是多么神圣的自然存在!
这与我们今天的社会观念有一致性吗?毋庸置疑,是有的。儒道佛无论怎么不同,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它都是以人为本的,只不过着眼点不同而已——儒家讲“入世”,道家讲“出世”,佛家讲“救世”,都是以人为本的,都具有人本主义特征。这样看来,中国文人的这种文化基因也具有现实意义,我们今天也讲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这是不谋而合的。因此,现代人讲——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普济众生,万民同一,就很具有现实意义。
因此,每个人心中应该有一轮明月——照亮黑暗,驱散寂寞,普照众生,平安吉祥! 点亮飘红,精华支持! 加分点赞,强力支持! 感谢文友鼎力支持!祝创作愉快! 赏读细品,鼎力支持! 赏读细品,鼎力支持! 感谢支持!祝创作愉快! 欣赏美文,点赞支持! 欣赏美文,点赞支持! 赏读提升,喝彩支持! 作品给力,点赞支持! 感谢文友鼎力支持!继续努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