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文学征文】【魏娜散文】虢镇四月八

[复制链接]
查看752 | 回复5 | 2015-1-8 13:39: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铃兰 于 2015-1-8 20:06 编辑

   从出生起,就是母亲带着我和哥哥在徐州和宝鸡两地之间来回奔波着。包括后来添入了弟弟。真正在虢镇城落脚大约是在我十岁时。说起对这个小城的了解,我是感觉惭愧的,惭愧与在此一住就是一辈子,却对有着如此厚重文化历史的古镇迷糊的一无所知。一个地方因为文化历史而显得悠长,斑斓,传奇的。
  虢镇这两个字,在宝鸡人嘴里有一个亲切温暖的读音(鬼)镇,这样的读法并非鬼魅的传说,仅是本地人方言发音的缘故。久而久之,我想这也该成为这个小镇的一个独特元素。流传下去。能浸染着虢镇古老的色彩生活在这里我也是感到幸运的。想想,千百年前,我的灵魂还未显现,短短数十年,我己魂飞魄散。而城池依然存在,它是我的一生之重,而我与它仅是路过的一缕轻烟。人类的生命就是这般轻薄,尤如一棵古树上的叶子,春发秋落,一季季更迭。今年的新叶类似去年,却非去年。来来往往,只有树木依存,一年一年经历着我们生命带来的变幻。也因着这风雨变幻,而加深了故事的厚度,也加重了城池的沧桑世故。
  说起虢镇这个名字的由来,有一段长长的文字。据《左传》记载,虢仲,虢权,王季子之穆也,为文王卿,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周灭商后,武王大封诸候,因虢仲勋卓著,又是王叔和托孤大臣,所以武王将周朝京都的门户,宝鸡一带的土地分给了虢仲,肩负起了护卫国都,防御戎狄的重要使命,史称西虢,国都设在今天的虢镇城内,而虢镇因西虢在这里建城故得名。
  虢镇在商末周代建成以来,是中国沿用旧地名时间最长的地方,也是自建成至今,三千多年来从未迁移的古城。虢镇之所以称城又因为它的确曾是中国建筑年代最早的城垣之一。确切的说,虢镇不仅是一个屹立了三千年的城池,更是一个三千年不朽的名字。无论虢镇城日后变迁到何种状态,只要保存穿上名字,就保存一种历晚的意蕴,一种历史 演进过程中独有的风情的韵味。也因着大诗人李白,以及与李白同样被虢镇美景所醉的岑参。为虢镇留下《相和歌辞,凤台曲》《秦岭微雨》的诗句,都给小城增添了一抹诗情画意,也给虢镇增添了一笔文学魅力和灵气。
  打在虢镇生活起,就有个印象,这里每年都有两个交流会。一是阴历十月一,一是四月八。 大约都是那种农用物资的交流会。记得父母都会打电话或叫人捎话叫塬上的姑来跟会。我们家从来没有当地人七大姑八大姨云集的热闹劲儿。姑一家是我们所在陕西仅有的亲戚。
  记得最早的四月八会是在虢镇城内,从西门坡直直延伸到东门坡下。 说起来四月八会是最早的城隍庙会。流传着一个顺口溜“虢镇城,五里长,江湖茶会摆两厢。七步曲子八步戏,歌声飞过秦岭去。”来表达庙会的喧闹景象。由于会期约在十天左右,往往还会延期个三五天,给城里人的工作,生活,交通造成不便 ,后才将四月八会分流到距离我们很近的虢镇车站。起点就从西边的啤酒厂门口一直向东,延至车站口再向南拐分支到磷肥厂路口。戏台就搭在这条路上的地段医院门口,而向东到了冶修厂的路口。这样的布局象一朵花的颜色,中间浓郁,到了边沿处色泽渐渐淡了,人散了。当然,如今我所提到的这些厂也都迁移不见了。
  这是一个五米宽的街道,两旁人行道上树木,银行商店林立。下面马路上两侧挤满了摊点,道中间又支起竿子搭成摊位,将道路一分为二成两条瘦长小道,形成了一来一往人群的回流。摊位大约都是农具,布匹,小吃,衣物,鞋帽之类的日常百货。还有杂耍,游乐设施,大棚歌舞之类,很粗俗很平民的娱乐。一个会期我们小孩跟随大人会去很多次,穿梭其中无非图个热闹,买一些小玩意儿,馋着面皮,水煎包,豆花,炒凉粉,醪糟之类的众多小吃。真正的当地人会在忙完一天的活计,叨着旱烟锅,端着茶垢黑厚的杯子,头顶蓝格子手帕,穿着黑衣裤黑布鞋的老汉老婆,会搬个小马扎傍晚时分才赶来,随便街上的酸辣可口的吃食,就等着晚上的好戏登场了。在暖黄的灯光里,在锣鼓家伙的铿锵里,在嘶吼痛快的秦腔声里眯眼摇头的听个陶醉,后半夜散场时也就过足了戏瘾。在凌乱里揉揉困倦的眼睛回去开始新的一天。中年的男人女人大都在白天领着孩子亲戚赶这份闹腾,人流涌着人流走,在讨价还价声,吆喝叫卖声,流行歌曲声里给一家大小买几件衣服,扯几块布料,再买些盆盆罐罐的用品,坐在小吃摊上吃喝歇息一番,拍打下身上鞋上的灰尘回转了。会上似乎一天里都是人流密集的。摊主没个消停的时间,扩音器吆喝着也能哑了嗓子。这是地道交流会的场面,阳光下尘埃沸腾,有着很原始的“土”味。
  可是我发现,随着岁月变迁,那些农具越发少了,这也说明了田地的减少,都被征用起了楼群。这一点,我不知该是为所谓现代化发展感到欣慰还是该为失去土地而悲哀。这心情是复杂的。
  再后来,由于车站街道的发展拓路,会点又被移到东门坡下的南环路侧一小市场内,曾经空前盛况的庙会就这样似河流里的一块石头,越冲刷越小越不象回事儿。或许也是随着人们生活的提高和忙碌,除了此地人,少有人那样稀罕,希翼了。
  没几年,南环路也大肆修建,拆除了这个小市场,庙会又被移到了崭新雄伟的会展中心前。随着地理位置的改变和改善,这时的庙会似乎也由之前的“土”过渡到“洋”味,物品的档次提高了,玉器,字画改变了庙会的性质,再随着规范,那些歌舞的低俗节目也无一席之地了。我料想着,不知多久后,这庙会也会似虢镇身上特有的饰品,要被时光一一剥尽了。不由得心情低落了几许。低落的情绪缘自繁华落尽后的今非昔比。其实,这城隍庙会很有来历的。
  根据《中国神仙传》《民国500神》等书记载,城隍的级别与所在地官员相当,县级着县官服饰,府级着知府服饰,像西安这样的大都市也不过着丞相的服饰,而虢镇的城隍竟然着的是天子的服饰。据当地的老人讲,虢镇虽然不大,但总管西部,各地的城隍都归他辖制。由于虢镇的城隍的等级高,影响大,祭祀活动也很隆重,因此形成了陕西西部规模最大的庙会。四月八庙会最早出现在三国时期,到唐宋达到鼎盛,陕甘宁川的人们都会涌到这里赶会,大街上都是人,大戏,乱弹,灯影,木偶,杂技等文艺团体达数十家,各类节目的演出从傍晚闹到天亮,犹如西方的狂欢节。
  这样一看,倒以为我这“繁华落尽”一词用的是准确的。所谓繁华落尽,最终也是零落成一地故事。
  一个有着故事的地址,总是显得神奇,韵味,温度的。这故事也在被一代代人们口碑相传。想着抽空要多在虢镇的故事里走一走。虢镇城,就要退下这时间舞台的喝彩和绚美的灯光了。历史的厚度和深度有时竟是几页纸的份量。岁月潮 了,霉湿了。变得模糊无迹可寻了。岁月燥了,便脆裂了。成了片片情节,串不成篇幅。然而,这些百转千回的绵长史记,这些翰墨浅淡的旧事,这些被写进史册又被轻视,被人念念不忘又被人遗忘的久远过去。存在的那样悄无声息。遗失的又是这般惊心颤栗的。
  陈仓区,这个全新的名字将虢镇代替。如今还称呼虢镇城的人无外乎是当地人和我们这些久居此地的半乡人。这个沿用了3100年的名字,注定不久的将来,也将灭绝在这块土地。而这具有文化气质的四月八庙会,如若不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和传承,也将和这个具有三千年传奇的古城,一起失落在光阴的车轮之下,令人缅怀,和婉惜。
  我是说,无论有没有一座侵心蚀骨的城池,有没有一座纪念的庙宇,或是一块祖先铭文的碑石,亦或是老辈人嘴里嚼不烂的往事。若有这些在,我们把历史深刻在石头上。若没有这些在,我们把历史深埋在心上。不忘历史,是对存在过的尊重和敬意。
  在冬天里,再回望这个孤立与世的古老城池,有着萧瑟寂寥的样子。

   魏娜   通联:陕西宝鸡陈仓区北方动力有限公司
  邮编:721300
  电话:13891766498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过 问好 祝愿取得好成绩{:soso_e100:}
打赏鼓励一下!
好好学习,天天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跟着你的文字了解了虢镇,感谢你投稿!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跟着你的文字了解了虢镇,感谢你投稿!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杭盖 | 2015-1-14 14: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说,无论有没有一座侵心蚀骨的城池,有没有一座纪念的庙宇,或是一块祖先铭文的碑石,亦或是老辈人嘴里嚼不烂的往事。若有这些在,我们把历史深刻在石头上。若没有这些在,我们把历史深埋在心上。不忘历史,是对存在过的尊重和敬意。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蓝风 | 2015-1-14 14:39:53 | 显示全部楼层
了解一段历史,通晓一段地域文化。。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