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平散文】可怜青蛇(十)

[复制链接]
查看1222 | 回复6 | 2016-9-13 16: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9.13.0.jpg

可怜青蛇(十)

  我下乡的地方是耀县的山区,连绵起伏的山脉郁郁葱葱,植被非常茂密,有点象原始森林,许多地方还没有让人打搅过,所以野兽挺多,鸟儿也不少,而且,还有一种动物比较多,那就是蛇。
  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从小就不怕蛇,其它小伙伴见了蛇吓的乱叫,我则镇定自若。小时候常出去捉蟋蟀,在草丛或砖石堆里经常翻出条蛇来,伙伴们都是让我来抓蛇,比较小的蛇还装到瓶子里养起来观察它,时不时还会将蛇盘在手上玩一玩。有些熟识的长辈见了,说这平娃真是属龙的,不怕蛇。那时常到附近农村去捉蝈蝈,在麦草地里也能碰上蛇,我都是见到顺手就抓了起来,这些蛇一般都是无毒的,我小时候就知道,蛇头若是呈三角形,色彩艳丽的蛇可能有毒,其它的一般都是无毒的青蛇、菜花蛇之类。

  下乡之后,无论是劳动或者走山间小路,经常能遇见蛇,一般我也不伤害它,把它抓起来玩一玩,然后把蛇抛到水里,看着蛇在水里游动的姿势,它只露出头,身子扭来摆去,游的还挺快,的确很美,窜上岸边草丛没了踪影。

  我们在农村下地劳动时,也经常碰到蛇,蛇一般也不伤人,你轰下一下它,它也就逃匿了,但自从农民知道我不怕蛇,且能抓蛇时,蛇的命运就改变了。有时正干农活时,经常有农民或女知青就叫喊起来:“蛇、蛇、蛇,平娃,赶快来呀!”,我当时还挺勇敢的,赶快跑过去三下五除二就把蛇制服了,然后将蛇抓起来,在空中转上几圈,向河中或深草丛中甩了出去,但随后在山区农村碰到过几次大蛇,甚是惊险,也挺有意思。

  一次是在山梁上的苜蓿地里割苜蓿喂牲口,山区农村地多,好地种粮食,贫脊地种些荞麦、苜蓿等,种苜蓿可以解决牛呀,驴呀的草料问题,牛和驴最爱吃苜蓿,赶牲口路过苜蓿地,牲口们像疯了一样闯到苜蓿地里,大啃大嚼地吃起来,任你鞭子挥的“啪、啪”响,它们还是低头狂吃着,最后是费了好大劲,硬是连拉带打地赶出苜蓿地,有时牲口走着走着少一个,那准又是偷偷跑到苜蓿地里偷吃去了。到农村后,才知道苜蓿不但是上好的牲口饲料,人也能吃,常见农民下工时,尤其是农家嫂子们会跑到苜蓿地里掐上一把嫩嫩的苜蓿回来,或下面、或凉拌,是当年很不错的一道菜,直到现在,我还常回味那苜蓿面的纯香。不久,我们也学会了苜蓿下面了,扯一把嫩苜蓿下到面里,那面的味道立刻变得好吃极了,把苜蓿用开水罩一下,调点盐和浆水(代替醋)拌一下,也是当年下饭的上等好菜。这时,割苜蓿的一位农家嫂子惊呼了起来:“一条蛇,一条大蛇”,听嫂子颤抖的声音,已经被蛇吓的不轻了。

  我迅速的跑向有蛇的地方,刚接近它,蛇就将身子竖了起来,我一看非同小可,蛇竖起了身子就近一米高,其它藏在苜蓿地里的身子还不知有多长。蛇对视着我,并吐着红信子来回摆动,这时你是不能与它正面交锋的,但从蛇头上的花纹看,我基本断定它是一条大王蛇,这种蛇在当地山区常见,蛇身青、黑、黄相间,但体型如此之大还是让人不寒而栗,它宽大的头部上方赫然显示出一个“王"字,我的心里已经有谱了,这条大蛇没有毒,但也不能让它咬我一口。我拨拉着旁边的苜蓿,观察着蛇身子的方位,大王蛇扭动身子目视着我,我左手逗它,右手找到了蛇的尾巴抓了起来,由于蛇大,我居然无法把蛇提起来,我只能拽着蛇尾拖着它,蛇很快反过身子向我咬来,我躲过蛇的一袭,腾出双手把蛇拖出苜蓿地。哇!好长的蛇,它将近三米,有胳膊粗细,我拽着蛇尾用力地甩着,趁着蛇头较低的时候,一个箭步上前,用脚踩住了蛇的头部,并用双手把蛇头牢牢掐住,这时大蛇朝我的胳膊缠来,我的胳膊能感受到蛇巨大的力量,我不能让它把我缠住,我迅速地拖着蛇跑到一块石头旁,将蛇头在石头上摔打起来,也不知摔打了多少下,我被蛇缠住的胳膊始终没有松驰下来。我看到蛇头已经让我摔打烂了,知道蛇已经死了,但知青们仍很费力的将蛇身从我手臂上脱开。这时,在一边吓坏了的农家嫂子和女知青才战战兢兢走到我身边看着我的“战利品",我象个“英雄”一样拖着死蛇向山下的小河边走去。这么大的蛇,直觉告诉我,我们要开荤了,叫来建忠、老杜到河边将蛇皮完整的剥下来,只用刀子划一圈,蛇肉和皮翻过来,雨个人一拽一拉就下来了,蛇皮非常好,可以蒙胡琴,蛇肉弄了一面盆,就是去了肠剥了皮后的蛇肉,仍在面盆里不停的蠕动。

  还有一次遇到大蛇是在河滩地里,我们在水能浇到的麦地里干活,五月的麦子已经很高了,正干活着,不知是谁又喊了起来:“一条大蛇”,我自然又是飞奔了过去,这是一条褐绿色的大蛇,它在高高的麦地里窜得很快,加之人们惊慌失措,一会儿指这儿,一会指那儿,不知蛇窜到哪里去了。突然间我的狗“廖莎”叫了起来,只见它对着石头堆砌起来1米多高的地畔不停地吼叫,等我赶来时,蛇的整个身子已经看不见了,只有一截尾巴还在石缝外面,我抓了一把,蛇身很光滑,蛇一用力则全身进到石缝里了。这些大石块地畔是用河道里的石头堆砌起来的,并不牢固,我扒开两个石头块,就又发现了蛇,不知蛇有多大,但身子很粗,大伙又撬下两块大石头,蛇身露出的就更多了,我顺势将蛇拉了出来,又是一条两米多长的大蛇,它明显属菜花蛇之类,蛇身子却很粗,我以为它吃了什么小动物了,行动不是很灵活。掐住蛇头,我拿到河边剥皮开膛起来,正剥了蛇皮的一半,只见白花花的蛇蛋露了出来,这还是第一次见蛇蛋,我们这才知道这是一条怀孕了的母蛇,难怪不太灵活,它身体里有了这么多的蛇蛋,我兴奋的一数,哇,45枚,我将蛇皮给了农民,蛇皮也可入药,将蛇扛到肩上拿了回来。

  蛇肉我们吃了几次了,蛇肉的精细让我们在农村那食不裹腹的地方,居然享受到了广东人才能享受到的美味,竞管我们仅仅是白水煮熟了蘸点盐吃,可在那个年代已经是极为鲜有的美味了,农民从不吃蛇肉,这也保护了蛇,但到后来,可能见我们吃了蛇肉平安无事,也到我们这品尝品尝了。

  蛇蛋我们都没见过,更没吃过,能不能吃,敢不敢吃,面对一饭盒雪白雪白的蛇蛋,我们的饥肠饿胃战胜了好奇,将蛇肉和蛇蛋一起下锅煮了。不一会,蛇肉就煮熟了,我再仔细看看盛在碗里的蛇蛋,皮很薄,可能蛋还没有最后成形,蛋清和蛋黄不象鸡蛋凝固的那么好,我大胆的吃了一个,还不错,味略带苦,有点象生鸡蛋,腥味挺大的。大家看我吃了没事,一哄而抢,45枚蛇蛋分吃光了,连女知青也壮着胆子吃了几个。

  吃蛇肉、蛇蛋是我们下乡时的趣事,山区里的蛇太多了,如果放到现在,我是不会伤害它的,更不会去吃它,何况还有那怀着45枚蛋的母蛇。那些如风般的少不更事,现在回想,有些可笑,更有些深深地后悔和遗憾。


9.13.jpg


李建平, 河北,湖北人氏,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老三届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从事建筑设计工作,并创建陕西建筑能源专业委员会,担任学会主任,并曾任《陕西建筑设计》、《建筑能源》内部刊物总编,发表专业论文200余篇,并编写有《浮云朵朵》、《思念妈妈》等,工作之余写作散文、诗歌、随笔、评论等,文章见于《陕西日报》、《西安晚报》、《西安日报》、《三秦都市报》、《华商报》、《法制周报》等刊物,对历史的追忆,对灵魂的注解,让老知青又用文章诠释演绎一曲悲壮的歌。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钱 +2 收起 理由
西部文学 + 2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翔鹰 | 2016-9-13 19:57:39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年少时大都有过那样的经历呢,欣赏佳作,学习,问好您!
打赏鼓励一下!
生有生的价值,死有死的价值。用灵魂抒写文字,用文字雕刻心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西部文学 | 2016-9-13 20: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00.png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李建平 | 2016-9-13 21:03:2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下乡时的勇敢,现在很后悔,不该伤害可怜的蛇,感谢关注,问好!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梁北雁 | 2016-9-14 13:02:06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有想象力,故事情节感人。
好文章。
欣赏。


祝福您中秋节阖家幸福,开心快乐每一天。
握手。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西部文学微博图章.jpg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李建平 | 2016-9-14 14:12:4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关注,都是亲身经历,还有许多趣亊未能写出,是为遗憾。问好北雁!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