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怀念岁月 于 2017-1-19 14:06 编辑
那是七十年代初当兵的时候,我们部队当时驻扎在甘肃黄河岸边不远的一处塬坡上,离黄河大概有四五里的陡峭山路。那个时候部队用水都是从黄河担挑。各班的门前都放着一个汽油桶大小的水桶,用于盛放洗漱和生活用水。而挑水都是战士们早早起床或晚饭后,或利用业余时间去挑。挑水的工作新兵们最积极,也总会出现你争我抢,那时部队每天晚上熄灯前都毫无例外的要开一次班务会,班务会的必备内容是总结讲评,表扬好人好事。主动挑水,也算好事之一,当然也是苦事之一。那时的战士们好像没有什么更多的想法,远离家乡,部队就是大家庭,是革命的大熔炉,当兵在外,就是要好好干,争取进步,给老人和亲友们的脸上增光。挑水扫地作为小事,由于大家都很积极,有的人也就在相互争抢中放任自流,长此以往,在别人眼中难免就会有一定的看法。 我们的老班长是陕西神木人,也是部队的一位名人,有一次团领导到我们连视察时,看着身材魁梧,精神抖擞、皮肤黝黑的班长,询问他是什么地方人,我们班长回答是神木人,领导多次问什么地方人,他总是答神木人,原因是在陕北话里什么地方人的什么和神木二字基本上是同音,引起了全连的哈哈大笑,这个一问一答也由此成为我们班长让别人冠以的绰号。记得有一次,我们“什么人”班长针对班里个别人的表现,在班务会上不点名的进行了批评,由于平时我还算得上积极主动,也就没有什么感觉,但班长班务会总结讲评时的一段话却使我记忆深刻,可以说一辈子都没有忘记,班长说,我们不要在乎挑不挑一担水,也不计较挑一担水,有时人生就怕缺少这一担水,甚至挑了九十九担,差一担就成功了,有些人却放弃了。班长文化程度不高,说话鼻音挺重,平时言语很少,个别话虽然当时我们都没有太听懂,但“一担水”却记住了。班长说的“一担水”的意思是在讲做人、做事,也讲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现实生活就是这样,在我们的周围,有些人日常总是想干大事而忽略小事,总是急于求成且不愿做长久的努力;有的不到最后或者最后接近成功的时候没有韧性而放弃;有的人总认为别人不说就毫不在意;有的人总是和别人斤斤计较,只怕自己比别人多干了、吃亏了…… 岁月如梭,如今我已离开部队多少年了,我们相聚的战友也走向了四面八方,我和老班长也失去了联系,但老班长启迪教诲的一席话却永远的留了下来,让我思考铭记,终生受益。 “一担水”,一个浅显朴实的话语,一个并不深奥的道理, 仔细想想,他包含了太多的人生思考。是的,人生就是这样,什么事情都是从一开始,需要的是始终如一,它不仅仅只是“一担水”?什么事情都是从一开始,同样也需要坚持始终如一,它也不仅仅只是“一担水”。 谨以此短文,献给我思念的老班长,向我曾经的军旅生涯致意!
作者简介:赵弓昌,网名《怀念岁月》。陕西白水县人,1972年入伍,1988年转业陕西省中小企业促进局,2015年2月退休。曾任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副巡视员、陕西省机关党建协会常务理事等职。近年在《陕西日报》、中国《现代物流报》、《西部文化》、《陕西电力报》《金秋》、陕西《机关党建》、《创业》、《西部文学》等多家报刊、有关网站发表论文、诗歌、散文二百余篇(首)。获全国、省级论文等级及优秀论文奖多次,全国水利系统诗歌征文二等奖,陕西电力文学大赛优秀奖,西部文学拾黄金酒征文二等奖。中国《现代物流报》陕西记者站特聘高级编辑。现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西部文学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西部文学编委会委员。西北大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赵弓昌诗文专著《我们一同走过》一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