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是唐朝诗人杜牧的诗作,诗名叫《清明》。杜牧,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26岁中进士,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湖州等地剌史,晚年官至中书舍人。其诗甚多,著有《樊川文集》,诗风俊爽、清新。《清明》一诗是杜牧在长安写的。因此,诗中的杏花村,是指杏花林中的村子,并不是山西的杏花村。
在陕西关中民间,至今流传着杜牧作此诗的一种说法,不知你可曾否听过。 话说清明节这一天,柳绿花红,春光明媚,杜牧心境特好,于是出游踏青。当杜牧漫步来到长安郊外时,突然天空落下了一阵小雨。路上行人大多未带雨具,被雨淋得东奔西跑,心境凄迷纷乱。
这是,杜牧的身上也被这淅淅沥沥小雨淋湿了,一下子感到兴味索然。他想找个地方避雨喝酒,解闷暖身子。于是便问一个放牛娃,哪里有酒店?放牛娃用吆牛的鞭子指着远方一片粉红色的杏花林说,里面有个村子,那里有小酒店。
杜牧听罢很高兴,朝着杏花林奔去,找到小酒店,坐定后买了一壶酒,自酌自饮起来。饮到畅酣之时,诗兴大发,向酒家索来笔墨,即景作诗《清明》一首。因杜牧满口秦腔,关中方言味十分浓厚,所以当时诗是这样写的:
清明时节雨歘歘, 路上行人愁日塌; 借问酒家阿达有? 牧童遥指在兀达。
当然,这样的诗缺乏文学味,像是打油诗,拿到桌面上文人们会笑破肚皮的。后来,回到家,杜牧就将诗改成本文开头的那一首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流传至今,已经快一千二百年了。
说明:雨歘歘,是陕西方言,形容下雨的声音。歘歘,音读chuachu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