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腊河畔的青春》十二

[复制链接]
查看1722 | 回复2 | 2014-11-28 12:37: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周杰看看手中的镰刀,这镰刀是和上海的镰刀不一样。在上海他们都干过农活,对农具并不陌生。上海的镰刀可是刀口锋利,用钝了在油石上一磨,使用起来十分顺手。但手上的这把镰刀 ,非但没有锋利的刀口,反而刀口部位布满了好似木工锯上的锯齿般的齿牙。这镰刀还真是有点怪。周杰他心里也在暗暗怀疑,这玩艺儿恐怕不如家乡的镰刀好用吧?
    镰刀刚开始用起来是不大顺手,可慢慢的就感到越用越顺,倒觉得比有锋的镰更好使,而且还不容易钝。
    志刚一边割稻一边对身旁的周杰说:  "班长,看不出来,这镰刀用起来还真不错,等我探亲回家时带二把回去,让他们在上海也用用看。"
    志刚最后还是说到做到,探亲时带了二把镰刀、一把砍刀和一把锄头,打包好了托运回家,一直用到改革开放征地当工人,这是后话。
    中午饭是炊事班挑着送到田头的。午饭后略加休息,一半的人继续割稻,一半的人打稻。傣族打稻没有脱粒机,全靠手工。他们不是直接用手握着稻草脱谷粒,而是双手握着两根用中间扎着牛皮绳的五十公分长的木棍 ,样子有点象金庸笔下那位武侠手中使的三节棍,只是中间那一节由棍子换成了牛皮绳。男人们用中间那节牛皮绳捆着稻子,双手握住棍子,往一个一米五十左右二米展方的木斗内壁使劲地拍打,等到把稻粒拍打干净了再换一捆。要把稻谷翻扬干净 ,那可更是个力气活,西双版纳的秋天风不大,夹在稻谷中的断草残叶靠自然风吹不干净,只能把大木斗里的稻谷倒在摊开的大油布上,两人用木耙子不停地翻动,一人使两把如吴承恩笔下《西游记》中铁扇公主使的那种芭蕉扇,翻来覆去的使劲扇着,才能把杂物扇出油布去,扇的时候,腰功、腿功、胳膊功、手功全都得用上。一个多小时扇下来,把身强力壮的周杰累得直喘大气。 终于到了收工时间,男人们收拾好工具,姑娘们挑着两箩稻谷,在夕阳金色的余光下,踏上回寨的田间小道,晚霞给走在小道上的人们披上了一道闪闪的金光,似画家手中的油画。
    晚饭后,连里通知自由活动,但规定不准单独外出,不准离寨太远,晚上十点准时回班睡觉。这下可乐坏了连里的小伙和姑娘们,几个喜欢听故事的硬拉着周杰,非让他讲《一双绣花鞋》的故事。周杰呢,原想像阿平、小娟和小中、小英那样,在这宁静的夜晚,和陈颖在一道,坐在轻轻摇曳的风尾竹下,沉浸在这月光普泻的美景里。只是,连里那些故事迷的盛情实在难却。反正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放开了讲,一则练练口才,二则做个顺水人情。说不定以后还能派上用场。陈颖呢,只好受点委屈让她也当一回故事迷了。而英子和小中,阿平和小娟等十几对小情侣,早就成双结对到南腊河边的凤尾竹下卿卿我我去了。其实他们之间的恋情连长和指导员也早就看出来了,只是眼开眼闭,装作不知道而已。用连长的话说,男女之间日久生情,是再正常也不过的事了。就是小青年头脑比较容易发热,一冲动什么事都会做,得有人盯着,不盯着点不行。等水沟完成,水利兵团撤编改建,等那时到了生产建设兵团种橡胶树以后,再说以边疆为家吧。现在还是那句老话,不能大沟未通水,娃儿先抱上。
    刘国林一个人来到寨子边,望着眼前的月光山色,不由得诗兴大发。按理说,那时六九届的初中毕业生,其实只是小学文化程度。大部分人在六六年至六九年的那三年里,要么帮家里干农活,要么结了伴到处惹事瞎玩,到了六九年的九月,去学校领张初中毕业证书,就算初中毕业,九年义务教育已经完成。可国林这三年里,到处找书看,什么《三国演义》《水浒传》,样样都看,碰到看不懂的就查字典,数学呢,什么解方程,函数的,硬是自学了不少文化知识。七三年邓小平第一次复出,大学恢复招生考试,上海科技大学来勐腊招生考试。国林他作为唯一的一个六九届初中生,不知天高地厚,竟然敢和老三届的高、初中生一道参加高考,还考了个第七名,来勐腊县负责招生的的梁老师根本不相信考生中考出前八名的竟然会有六九届的初中生,考试结束后还专门来到国林他们住的旅馆证实,最后梁老师对国林表态说,凭这分数进高校的大门是三只手指头捏田螺——稳了。可惜那一年冒出了个 " 白卷英雄 " 张铁生,国林的大学入学资格才被剥夺了,重新又回到工农兵推荐上大学的年代。当然,这次流产的高考,也似乎已被历史所忘记,而且在有关记载中只看到一九七五年的高考。但是,张铁生的名字却被载入了历史的史册。
    这天晚上,诗兴正浓的国林,在这诗情画意的月光下,《南腊河畔的凤尾竹》已经在脑海里生成。" 秋月  象孔明灯悬挂在半空,银色的月光下  竹楼羞涩地躲进了蕉林中 寂静的夜色里 能感觉到我的心在有力的博动。河水 在南腊河这根长长的琴弦上  弹奏出一曲曲优美的泉水叮咚。墨绿色的凤尾竹  在微风的吹拂下摇曳 如一支支孔雀在翩翩起舞,在南腊河水的伴奏中 绵绵细语轻轻吟诵……" 听说回到上海后,国林把这首诗略作修改,请人用傣族民歌的旋律谱了曲,参加市里原创歌曲比赛还得了二等奖。
    二排长振安这些天没和刘英在一起,他一个人躲在竹楼里。他怎么也忘不了上次在县城赶街时 " 老三届 " 说的 " 学会傣族话,走遍东南亚 " 那句话。何不利用支农这半个月的时间多学习些傣族话?于是他拉住了波坎拉从一二三四开始学起,从单词到复句,边学边在笔记本上作译音记录。还别说,振安真的很有学习语言的天赋,发音也特别正确,连波坎拉也赞叹不已,连连说象傣族人说话。这天晚上,振安坐在波坎拉家的火塘边翻开笔记本复习刚学习过的傣语。波坎拉硬叫振安和他家一道吃手抓饭。西双版纳的汉族主食是粳米,而傣族主食是糯米,傣族话说呵进(音gin)考糯,就是吃糯米饭,他们不爱吃考安(粳米饭),说好安张压(不耐饥,会饿)。振安只见他们一家人团团圆圆围坐在小圆藤桌前,不时用手在蒸饭桶里抓出一把糯米饭,在手上来回一捏,很快就变成一个饭团,而且手上是粒米不粘。振安好奇,伸手去饭桶内也抓了一把糯米饭,用力一捏,怪了,这饭尽粘手,手心里,手指上到处都是饭粒。后来波坎拉让振安一开始轻轻地捏,再慢慢用力。振安一试,果然好了许多。
    半个月时间的支农很快就过去了。在临回大树脚的前一天晚上,曼赛生产队和二连在寨子中的小广场开了个联欢会。那天晚饭后,小广场上燃起了一堆堆的篝火,熊熊的火光映红了大伙的脸。曼赛的傣族乡亲在每堆篝火旁摆满了香蕉菠萝甘蔗花生。在摆上这些水果食品前,指导员对生产队长波岩教说二连不能违反纪律,波岩教说二连也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到最后,指导员和连长悄悄商量了一下,也只好作了让步,第二天临离别时,连里悄悄给寨子里留下了四十元钱。这是后话。
    当晚联欢开始前,指导员代表二连讲了话,主要讲我们到这里是向贫下中农学习。半个月来我们在贫下中农的帮助下,学到了许多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优秀品质,使我们在思想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代表二连全体干部战士向曼赛寨的傣族乡亲表示深深的感谢。波岩教用傣语作了简短讲话,意思是水利B团二连来帮助秋收,严格执行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民族政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简短讲话结束,在一片 " 向少数民族学习! 向少数民族致敬! 向水利B团学习! 向水利B团致敬! 各族人民大团结万岁! 中国共产党万岁! 毛主席万岁!" 的口号声中,联欢开始了,表演的都是没有排练过的即兴节目。
    第一个节目是英子的女高音独唱《看见你们格外亲》,这歌唱的是解放军帮老百姓闹秋收的故事,情深意长。英子唱这首歌也有点触景生情,吹口琴伴奏的是小中。英子银铃般的嗓音是团里出了名的,早在小学读书时就经常代表学校外出参加比赛,多次得奖。小中的口琴在连里也是数一数二,这二人可真谓是携手登台珠连璧合。只见英子把粗粗的辫子往后一甩,银铃般的嗓音顿时在小广场上空回响起来:" 小河的水清悠悠,庄稼盖满了沟,解放军进山来,帮助咱们闹秋收,拉起了家常话,多少往事涌上心头……你们是咱们的亲骨肉,你们是咱们的知心人。党的恩情说不尽,见了你们总觉得格外亲,格外亲! " 英子的歌声赢得了一阵又一阵的掌声。
    接着是寨子里的张哈( 傣语译音,即:歌手 )咪坎拉( 波坎拉的老婆 ) 演唱傣族民歌,波坎拉吹芦笙伴奏,曲调优美动听,但唱啥,二连的人谁也没听懂。随着 " 张哈 " 的歌声,寨子里的小伙们拍打起象脚鼓,敲响了铜芒锣,围着篝火又唱又跳,姑娘们也随着节拍跳起了优美的孔雀舞。跳着跳着,周杰被傣家姑娘拉上了场,阿平也被姑娘拉上了场,最后连长、指导员、副指导员……,而傣家小伙们把二连的姑娘们也一个个拉进了跳舞的人群里,小广场上一片欢腾……
    联欢即将即将结束时,波坎拉把振安拉到小广场中间,要他用傣族话代表二连讲几句。振安推辞了几下,在大家热情的掌声中,清了清嗓门,用一口纯真的傣族话说: " 比农当来,都呵傣兵很能格( 傣语译音,即 : 乡亲们,我们汉、傣是一家)……" 振安的傣话,让连长指导员和全连战友目瞪口呆,振安什么时候学的傣族话?这口音、这语气简直就是傣族人在说傣族话。而振安的傣话,却让曼赛寨子里的乡亲们欣喜若狂," 喔介弹 ! 岩振安张哇杠傣滴点个 (啊呀,振安这小伙的傣话讲得太好了) ……"。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洛沙个人认证 | 2014-11-28 15:24:4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后再发表作品时,分楼层发。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