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人小说】山村女教师的故事(添加中)

[复制链接]
查看53897 | 回复208 | 2015-9-10 12:49: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面容提要  教育和整个社会密切相关的,相互折射的,也是一个充满矛盾、五光十色的世界。要充分认识到它在整个社会生活中所具有的深刻而巨大的意义,需要多思善感,反复耕耘。
作者以对中国当代农村教育不寻常的关注热情,采用生活漫流式的细节连缀,以凝重的笔调传达了五光十色的社会波澜,以及暴露出良莠不分的人类品行吸引着人们。此书富有传奇色彩,将人性丑恶的一面表现的淋漓尽致,揭露了当今社会的一个重大问题,那就是官商勾结、权钱交易、权色交易下所诞生的一个怪胎——人性的扭曲,让人们读后百味杂陈,隐忧不安。其中所描绘出的复杂的生活冲突:城市和乡村,社会和家庭,希望和悔恨,爱情和苦闷……所有这些矛盾的冲突、人物的命运,以及冲突的转化和发展,都构成了当代生活的极其重要的内容。
本书以陕北的一个乡村小学为原型,通过聪明、善于思索、从小就喜欢当老师的文娟终于走上三尺讲台,成为一名代课老师的不平凡经历,以及最后走下三尺讲台的经历,展现了中国社会历史转型时期农村发生的变化,特别是对偏远农村二十年来教育的深刻变化进行了解读,是作者对社会转型时期农村教育的思考。
从本书中可以看到,许多农民一改那种地里刨食的传统生存方式,纷纷开始涌入城市,从而形成了中国当代历史上一场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大迁徙。尽管国家也发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伟大号召,也投入了巨资来改善办学条件,学校里学生却是跟着他们的爹娘接二连三地走,挡都挡不住,导致乡村学校到了摇摇欲坠的地步,念书的学生越来越少,就有一些村小学“寿终正寝”,学生们自然都“作鸟兽散”,他们建设家乡的愿望也随之破灭。而本书主人公文娟遭受了痛苦与挫折都没有趴下,顽强地挺了过来,还有一系列神奇表现。
本书还反映了主人公文娟的爱情、亲情和友情。可见她的成长,也明心见性,见风骨见成就。
看完这本书,你也许彻夜未眠,书中的事都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真实得让人感到震撼……
看点:艺术地再现文娟这样一个普通的代课老师,如何在穷乡僻壤的小山村苦苦支撑着一个学校的经历,让那感人的形象感染和教育今天的人们,特别是那些已经淡忘了过去的人们!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榆林人 | 2015-9-10 12:51: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榆林人 于 2015-9-10 12:53 编辑

目录

1

             楔子

             第1章 高家峁村

             第2章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第3章 那个女知青是老师

             第4章 小小文娟的聪与慧

             第5章 将来我要做老师

             第6章 李老师考上大学了!

             第7章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第8章 文娟的努力

             第9章 一支钢笔引发的冤案(1)

             第10章 一支钢笔引发的冤案……

             第11章 其实我也希望能有朋……

             第12章 其实我也希望能有朋……

             第13章 文娟的‘后桌’(1)

             第14章 文娟的‘后桌’(2)

             第15章 文娟的‘后桌’(3)

             第16章 世界上最毒的是什么……

             第17章 世界上最毒的是什么……

             第18章 没错,刘强看上她了!!

             第19章 为女儿谋出路,受尽……

             第20章 高有富的‘那些事儿……

             第21章 高有富的‘那些事儿……

             第22章 为女儿谋出路,受尽……

             第23章 为女儿谋出路,受尽……

             第24章 提亲,上门!!!

             第25章 书中自有黄金屋(1)

             第26章 书中自有黄金屋(2)

             第27章 书中自有黄金屋(3)

             第28章 那支钢笔的‘真相’!

             第29章 文娟的坚持

             第30章 昔日的同学

             第31章 巧妙脱身

             第32章 第一份工作带来的泪……

             第33章 第一份工作带来的泪……

             第34章 第一份工作带来的泪……

             第35章 离开

             第36章 悔不当初

             第37章 博士书店

             第38章 一个普通人也要做一……

             第39章 18岁的爱情憧憬

             第40章 初吻(1)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榆林人 | 2015-9-10 12:5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榆林人 于 2015-9-10 12:53 编辑

             第41章 初吻(2)

             第42章 命运转折点

             第43章 杨家沟的集资办学(1)

             第44章 杨家沟的集资办学(2)

             第45章 杨家沟的集资办学(3)

             第46章 到达杨家沟

             第47章 春草

             第48章 梦想成真

             第49章 复式教学

             第50章 万事开头难

             第51章 高有富的私心

             第52章 启蒙教育

             第53章 对不起,我舍不得他……

             第54章 对不起,我舍不得他……

             第55章 这搭地上,文娟成了……

             第56章 补习

             第57章 真心交谈

             第58章 感恩的心

             第59章 杨二狗的嫉恨心

             第60章 情节是严重的(1)

             第61章 情节是严重的(2)

             第62章 教训是惨痛的(1)

             第63章 教训是惨痛的(2)

             第64章 人要学会原谅

             第65章 ‘ 狼多肉少’!!!

             第66章 孩子们拥有的还太少

             第67章 读书专栏

             第68章 留守儿童小月

             第69章 小月的失踪(1)

             第70章 小月的失踪(2)

             第71章 教育局长柳民(1)

             第72章 教育局长柳民(2)

             第73章 教学评议会

             第74章 启蒙老师的来信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榆林人 | 2015-9-10 12:51:50 | 显示全部楼层

2

             第75章 日记

             第76章 检查组到来(1)

             第77章 检查组到来(2)

             第78章 陕北民歌

             第79章 第一次投稿

             第80章 信中他说:我想你

             第81章 报复之心

             第82章 我喜欢就够了

             第83章 气势如虹!!!

             第84章 婚姻这事儿

             第85章 意外的遭遇求婚

             第86章 现在我给不了你答案

             第87章 就这样,定亲了?!!

             第88章 王秀秀的大学梦

             第89章 王秀秀心中的再续前缘

             第90章 就这样错过了么

             第91章 他们结婚了(1)

             第92章 他们结婚了(2)

             第93章 他们结婚了(3)

             第94章 张梅的苦恼

             第95章 投其所好

             第96章 赵长水心中的不安(1)

             第97章 赵长水心中的不安(2)

             第98章 寝食难安

             第99章 匿名信

             第100章 做个识时务的俊杰……

             第101章 角逐

             第102章 细水长流

             第103章 造假(1)

             第104章 造假(2)

             第105章 张梅不淡定了(1)

             第106章 章 张梅不淡定了……

             第107章 遭绑架了(1)

             第108章 遭绑架了(2)

             第109章 局长的新‘目标’……

             第110章 局长的新‘目标’……

             第111章 此时无声胜有声

             第112章 对梦想-永不言弃

             第113章 心里不平衡了

             第114章 胳膊拧不过大腿啊……

             第115章 胳膊拧不过大腿啊……

             第116章 绝望的人想出的绝……

             第117章 绝望的人想出的绝……

             第118章 绝望的人想出的绝……

             第119章 撤职了(1)

             第120章 撤职了(2)

             第121章 什么是幸福?

             第122章 征战‘星光大道’

             第123章 文涛的选择

             第124章 富贵险中求

             第125章 大难临头

             第126章 噩梦来袭

             第127章 祸不单行

             第128章 文娟决定上访

             第129章 世上有三个人指得上

             第130章 老K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榆林人 | 2015-9-10 12:5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榆林人 于 2015-9-10 12:54 编辑

             第131章 心急如焚

             第132章 师生相见

             第133章 困难重重(1)

             第134章 困难重重(2)

             第135章 人生处处是偶然!

             第136章 心中的爱恋依旧!……

             第137章 心中的爱恋依旧!……

             第138章 你要跟紧我哦!

             第139章 来陕北植树?

             第140章 就这样出来了?

             第141章 将讨回公道进行到……

             第142章 将讨回公道进行到……

             第143章 久别的重逢

             第144章 退一步海阔天空!……

             第145章 退一步海阔天空!……

             第146章 文娟的第一本书

             第147章 他,网恋了?(1)

             第148章 他,网恋了?(2)

             第149章 第二次的网恋对象……

             第150章 第二次的网恋对象……

             第151章 第二次的网恋对象……

             第152章 最让人心痛的背叛……

             第153章 最让人心痛的背叛……

             第154章 你不怕死?!

             第155章 除了痛还有中失落感!

             第156章 张梅结婚了(1)

             第157章 张梅结婚了(2)

             第158章 就这样走了!……

             第159章 清退(1)

             第160章 清退(2)

             第161章 各自的路

             第162章 难得的聚会

             第163章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

             第164章 她依旧坚持这自己……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榆林人 | 2015-9-10 12:52: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榆林人 于 2015-9-10 12:55 编辑

     楔子
    我从小就喜欢交往一些有趣的人,这些人令天看不仅是可爱,而且还可疑。我常常怀疑,是那些让我觉得可疑的人从中捣鬼,害得我走下了热爱的三尺讲台。
    后来看这坏事里面有好事哩!
    我走下三尺讲台后,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数学教育科学研究中。
    二十年过去了,有些建树,该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走得很远很远,站得很高很高。这只是个愿望。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不是我没努力过;而是我长期努力过,且著述颇丰,却因为经久不衰的生活热情,丰富多彩的人生阅历,使得我渐渐地疏远了数学,开始了鼓捣起了文学。
    文学创作需要发达的形象思维和丰富的想象。我一个学数学教数学的人,免不了有些欠缺。但是,我创作的题材多是教育方面的。不是说我喜欢写教育方面的题材,也不是说教育是一座富矿,有许许多多可写的东西,而是因为教育方面的内容我很熟悉——似比谁都熟悉;感悟颇多——似比谁的感悟都多,这弥补了我的欠缺,还给我开了窍。
    写教育故事时,关于学校校长、教育局长的情况我想尽量少说。这是因为,一方面它本身就没什么好说的。另一方面,有些可以说的对我来说又很没趣。还是着眼点放在教师身上。这就要经常拜访老师,跟他们打交道,交流思想感情。老师凭靠着嘴吃饭,嘴是工具,是饭碗,也是故事。我原来是教师,跟他们说得来,说得来便说得多,许许多多的故事在我听来,除了他们对教育深深的情结,心中充溢着对命运的敬畏,也勃动着与命运抗争的激情。他们身上既有古典的情怀,又有现代的风雅,还有一点命运的辛酸和无奈。那些兴味十足的故事属过去,亦属今天或属飘飘忽忽不分明的将来,都鲜活于我记忆的空间,常常在我脑海里翻腾不已。也使得我一直在咀嚼和回味。耐得咀嚼是我惊叹于它给我的启迪,启迪我有了把这些故事写成书的冲动,使更多的人都能分享故事带给人们的快乐和教益……很快就有城里的许多教师围拢到我的周围,不断地给我提供素材。我对这些素材却不感兴趣。原因不是说教育方面的素材对我来说已经足够,像时间、地点、背景、主要人物、次要人物、长故事、短故事,等等,我知道很多,而是因为我写过一本《三尺讲台》,教师的故事已经讲了许多。如果我不能另辟蹊径,步那本书后尘地讲一个老套的故事,意义实在不大。就是说,我想寻求一种新奇的角度来讲教育方面的故事。下面借一位女教师的生活经历来讲故事,正是这种寻求的结果。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难得的长篇大作  期待精彩 {:soso_e142:} 亮起来  {:soso_e142:}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妖怪山 | 2015-9-10 14:07: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精彩,大长篇,厉害。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榆林人 | 2015-9-10 19: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顺其自然 发表于 2015-9-10 13:26
难得的长篇大作  期待精彩  亮起来

谢谢文友的特别关注,问好祝福!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榆林人 | 2015-9-10 19: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顺其自然 发表于 2015-9-10 13:26
难得的长篇大作  期待精彩  亮起来

谢谢文友的特别关注,问好祝福!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榆林人 | 2015-9-10 19: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顺其自然 发表于 2015-9-10 13:26
难得的长篇大作  期待精彩  亮起来

谢谢文友的特别关注,问好祝福!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榆林人 | 2015-9-10 19: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妖怪山 发表于 2015-9-10 14:07
期待精彩,大长篇,厉害。

谢谢文友的支持和鼓励,问好祝福!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榆林人 | 2015-9-10 19:1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妖怪山 发表于 2015-9-10 14:07
期待精彩,大长篇,厉害。

谢谢文友的支持和鼓励,问好祝福!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榆林人 | 2015-9-11 10:02:0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1章 高家峁村
后来我按教育界一位高人说的,走了很多地方,找了很多人。这样一晃就是两年。时间只是让我进一步明白了,要做成一件事到底有多么难。由于总也做不到,最后我反而不再焦急了。就在我要放弃写教育方面的故事而去考虑写别的体裁时,上面突然发了一个文件改变了一些教师的命运……
以前我就听过这些教师的许多故事,听他们讲故事的滋味是难受的,老要忍着……现在好了,我就写这其中一个女教师的命运,只求自己记忆上不要出错,并尽可能地对往事有一个真实的理解。
女教师的名字叫文娟。
她出生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村里,那个地方叫高家峁村。高家峁村被包围在重重叠叠的山峁里面,不通公路,有一条窄巴巴的羊肠小道,连接着外面世界。村里有高姓、王姓和文姓等八九种姓氏。起名为高家峁村不是说高氏家族大,或高氏家族出过什么人物。反正老辈人没说过,也无从查考,名字就这么叫下来了。
村里老一点的人都很认命,认命到把一切归于命运。谁家有个好歹,就说命中注定。人们常说命里有的,跑不掉,命里没有的,强求不来。
这搭地面除了个别二流子走南闯北逛胆大了,不要媒人,自个儿闹腾着找婆姨,其他人的婚姻便遵循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否则女方家里不为她置办嫁妆不说,还被称为自由“乱爱”。不是说年轻人没有选择爱、选择幸福的权利,政府明文规定了婚姻自由。而是贫困,这种权利被剥夺了。
村里没出过才富八斗的饱学之士或在外面当官的,人们说谁不想拔高往上的,可想归想,坟上没那棵篙儿。村里没地多房宽牛高马大发财的,人们说认命吧,命是看不见的,却是存在的,是一个巨大的、覆盖的、操纵的、决定的。命中有七,永远得不到八;命中有半斗米,永远不满升。也有一说:房是招牌地是累,攒下银钱是催命鬼。即便后来到了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还说小钱靠勤,大钱靠命;外头的世界不管有多花哨,还得有板有眼地过自己的小日子。长者教训起晚辈说,不要攀不要比,不要自己气自己;顺从天意不会错,生死由命富贵在天,是古训,不是胡扯;如果愁,把人给愁死了!
村里人的时间表很准,天一黑,就赶紧上炕睡觉。上炕睡觉不是说人们买不起煤油点灯,而是因为点灯也毫无意义。不读书不看报,点灯干什么?村里静悄悄的,偶尔会有一只狗喊叫几下,或者几只受到惊吓的鸡扑腾几下翅膀,几乎听不到任何声音。
这搭穷乡僻壤的地面,总笼罩着一些神秘莫测的东西——穷人命运的难以改变,被村里一代一代人印证着。其它地面上早已失传的古老久远的人文物事,在这搭地面上沉淀下来,陕北方言便是这搭地面上的活化石之一。臂如,城里人说养鸡,这搭地面上不说,养鸡难听死了,“养”和“生”一个意思,这搭地面上要说成是喂鸡。再臂如,“干活”要说成“做活”。还臂如,城里人说 “去年”,这搭地面要说成“年时”。“年时”在古代诗词小说中并不陌生。外面来的人一接触这搭地面上的人,就感觉怪怪的。
扯远了,言归正传说村子里的事吧。
高家峁距县城一百多里,却像两个民族,村里人说话跟城里人不一样,吃的穿的跟城里人也不一样,住窑洞。窑洞是人们顺着山坡先起出一个窑面,尔后再向山的深处掏一个洞穴,于是一眼窑洞就成了。窑洞依山傍势,冬暖夏凉,经久耐用。一位民俗学者考察这搭窑洞后,这样描述:山上掏了个大洞洞,洞洞里面黑黑的,点着一盏小油灯。
每天一大早,人们走出窑洞,就要到地里干活。抬头见山,低头见黄土。
高家峁偏僻,偏僻的任何信息传这搭来,要经曲曲九十九道弯。 “文化大革命”闹武斗那阵,林彪摔死在蒙古的温都尔汉,这搭人们无动于衷。不是说这搭地面上所有人都有这样,村里总有几个有识之士,通过走南闯北,终于悟到:陕北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爱情激荡的地方。有时真像“政治家”一样,身上似乎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忧国忧民的领袖情结,都准备像他们光荣的先辈李自成那样,翻身上马,去横行天下。只是,他们高傲的天性遇到的是冷酷的现实,双脚永远被捆绑在贫瘠的大地上。就有人劝他们不要见天想那些说那些没用的,哪怕世事乱的翻了八个过儿,受苦人吃饭穿衣过日子还得凭靠种庄稼。
村里没有娱乐,娱乐就是点灯熬油喝烧酒、打打牌,再就是黑灯瞎火钻老婆被窝里折腾一气。又有一位民俗学者这样来形容他们的生活:交通基本靠走,治安基本靠狗,通讯基本靠吼,娱乐基本靠手。
这里民风纯朴,一心向善。人与人之间是宗教般的善良与平和,人情味特浓,什么事总爱提说大家都是人,过日子互相帮扶着好。村里上了岁数的人说,多做善事不做孽,死了下地狱不遭报应。人们对当年的那些政治说教一点也不感兴趣,倒不是说空洞的东西听着太乏味没意思,而是作为一介草民,你用老祖宗血液里遗传下来的那三纲五常来约束自己的操行就行了。
村里有个怪象,大人下地劳动,孩子上学,把家一扔就走了,屋门不用锁,即便挂上门关子,以防猪狗往进钻;晚上睡觉也不用惦记着去插上门。夏季,家家户户几乎都敞门开窗睡大觉。天那么热,没有条件像城里人那样安个冷暖空调,关门闭窗的,还不得活活闷死?甚至大女子、小媳妇也就那么往炕上一躺,光着身子,让丝丝缕缕的微风吹进来,往身上一拂,那就一个舒服!倒也不是说这搭地面上没人偷鸡摸狗有多么地太平,而是有你有偷的想法也没甚好偷的东西——家里那几个破盆子烂碗,白给贼娃子都不要。家家户户都破墙烂院,光景烂包的连提也不能提,粮食根本就不够吃,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穷得叮当响。村里人吃水要到沟里去挑,到沟里挑水的路弯弯曲曲不说,还太长太陡峭了些。年轻人就有了怨言,怨恨起自己的老祖宗来,说国家这么大,哪搭的黄土不埋人哩,为什么当初老祖宗不把自己安排到青山绿水的鱼米之乡,偏偏选了这搭的穷山沟,叫后人一辈接一辈没完没了地吃苦受穷,恒久不变。村里的老人却说了:“咱们世世代代都是在这搭地面生活过来的,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你们谁不满意,死后就到老祖宗那搭说去。”怨言归怨言,年轻人也想得开,想必当时老祖宗也有他们的理由和难处。再说一个人在什么地方落脚,最后又在什么地方归于泥土,全是命中注定的事情。既然不可逆转,那只能沿袭着老辈人的生活方式,重复着春夏秋冬的每一个日子——由生到死。
村里人虽然穷,但心劲没有散,依然拥护政府。他们的劳动很原始,凭靠拼体力。老人常说,人就要苦中作乐哩,越苦越要乐,越苦越要有盼头哩。冬天不下地劳动了,人们最喜爱的事情就是晒太阳,朝阳的半个身子被太阳晒得暖烘烘,懒洋洋。不过,这里的阳光里有充足的紫外线,紫外线射得人们的脸色都黑里透红,女子们也是黑里透红的脸蛋子居多。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榆林人 | 2015-9-11 10:03:1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2章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村里人管母亲叫娘。人都是娘生的,一旦有人一跃成为伟人,会认为他的成年被他的童年的向往印证了,有人就会追寻他的童年,追寻他的娘,发现伟人童年里就与众不同,他的娘也与其他人的娘不同。平凡人呢?小时候不乏惊人之举,却有人留意,有人不留意。文娟小时候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她的娘杭秋兰却没什么特别的地方。
文娟跟许许多多婴儿一样,从娘身体里活活地撕下来,一团粉嘟嘟的小肉,声音嘹亮。爹对娘说,人生来就是吃苦的,所以一生下来就缘无故地哭。
文娟学会了笑,就不哭了,在娘怀里使劲地往大长。长了三个月,成了哥哥文涛身上的一部分,和哥哥相伴着长,往大长。
一岁那年,文娟有了一个毛病,喜欢把手往嘴里塞,用牙床啃着。
天暖了,她的衣服一件一件地往下脱,开始学走路。从窑里走出,院里走出,见了许多人,大的小的,长头发的短头发的。她走路老是摇摇晃晃的,左扭两步右扭两步,张着嘴,睁着眼,不知想往哪里走。她走路要人拖着,哥哥文涛拖,娘也拖。娘走一步,她跟一步,走两步,她跟两步。
文娟刚懂事,刚刚能听懂大人们不太复杂的说话内容时,就听村里的小脚奶奶讲,娘刚过门那会儿,背不驼,温柔贤慧,是村里数得着的好婆姨,长得很好,看有照片为证:脸蛋圆圆的,眼睛大大的,下巴尖尖的,齐耳短发,腰挺拔的赛过村子里那棵高高的白杨树;眼下面有颗痣。有痣人多了,毛主席嘴巴下面就有颗痣。这搭地面上对长痣有个说法,男人的痣醒目就有福气,女人相反。果不其然,娘那年生了文娟,竟不知不觉间驼了背。  
文娟记得的,娘一生受尽了苦,却不沮丧,不气馁,平心静气地接受了生活的赐予——祸或福。她的印象里,娘一个人支撑着家,爹不拿一个主意。
文娟小时候最高兴的事情,是娘驼着背拖着她在村里串门。到了高家,高家的婆姨说她长得像娘;到了王家,王家的婆姨说她眼睛很灵活。最快乐的时刻,是娘让她骑在腿上,骑马似地颠着。
文娟不光喜欢快乐的玩,还喜欢吃糖。吃了糖知道糖甜,冰了手知道雪是冷的,碰过石头知道石头是硬的,烫了手她哭了,把手塞进嘴里,不再哭了,知道火是热的。
文娟喜欢安静,一旦安静下来,就岿然不动地想着什么。娘猜摸不清她想什么,谁也猜摸不清。一次娘问她想什么?她摇摇头。也许她自己都不知道在想什么。
过了一年又一年,文娟的个子在不知不觉中长高了,整个面部器官都努力鼓出来,鼓出鼻梁儿,鼓出嘴巴,鼓出眼球,鼓出眉骨,脸部特征愈来愈加突出,脸蛋儿红朴朴的。杭秋兰往往乘女子不留意的时候,专注地瞅着她那张脸,也就是个瞅,没说出个亲热的话,做出个亲呢的动作。
春意飘飘、山花盛开的那天,杭秋兰要去挑水,文娟拉住不让去。娘问她有甚事,她眼睛扑闪了几下没言传。娘只好把水桶搁在一边,拖着她来到了窑后面的半山腰。
文娟想起一直有一个问题没有问娘,就指着一束可爱的花问:“这是什么花?”娘答: “山丹丹花。”杭秋兰拖着她往前挪步子,她却不肯罢休地又问,“为什么叫山丹丹花。”杭秋兰答不上来。答不上来也没有怨报文娟这么爱琢磨事,而是想了好半天搪塞:“就是要叫山丹丹花嘛!”说罢,别过脸去,不想叫女子再像苍蝇一样在她的耳边磨。
文娟却不依不饶,还是刨根问底地问:“为什么就是要叫山丹丹花?”杭秋兰瓷了。
小小年纪的文娟给娘出了个难题。杭秋兰端详了半天女子,轻轻地拨了一下她的头,她的头像拨浪鼓一样晃了晃。“你呀……”秋兰没有说下去,而是怎么盘算:难料女子将来会不会出息有为,但她觉得女子挺聪明,就不想让女子失望,想了想后又用这样的话来搪塞:“你瞧,这种花开得多有意思,一朵花开在茎顶端的枝头,两朵和两朵以上的花,开在叶腋之间,花朵六瓣,花瓣向外反卷,朝下俯垂,远离尖叶。”文娟满眼迷茫。
杭秋兰看得出女子眼神里的意思,知道女子没听懂,得多说几遍,慢慢就懂了。可她又想到了一个说法:“因为这种花开得红艳艳的,所以叫山丹丹花。”不管不顾女子皱着眉头,又笑吟吟地往下说,“山丹丹花很聪明,能用它自己的花朵告诉人们年龄,生长一年,开一朵花,两年开两朵花。”看了女子一眼问,“三年开几朵花?”“三朵。”文娟字正腔圆地回答,还一下来劲了,反问娘,“四年开几朵花?”杭秋兰微笑着回答:“四朵。”说罢指着一朵花问文娟,“你说这朵花几岁了?”文娟数了数,吐了下舌头,清清楚楚地答:“5岁。”
5岁。文娟就5岁了。杭秋兰心里承认,女子开始懂事了。
自后的日子里,文娟开始了一个人走路,在村路上走,转来转去,转到一个地方就不动了。里边有歌声、笑声和铃声。铃声一响,文娟小心地扒着门缝往里望,见许多大娃娃从房子里出来,一会儿排着队做操,一会儿跑呀,跳呀,眼花缭乱的。她最最兴奋的是在人群里看见哥哥的身影。铃声又一响,见哥哥往房子里跑,娃娃们都往房子里跑,院子里一个人也没有了。
一天,文娟从学校里走回,娘见她脏,要给她洗澡。她在澡盆里一刻不停地甩动四肢,不断地将水泼出来。娘却没有生气,还是很有耐心地往她身上撩水。
日子一天又一天,平平常常地过去。平平常常的日子里,杭秋兰总是给文娟快乐,不知给了她多少快乐和希望。
有天夜里,文娟做了个梦,梦见自己忽然从沟里掉下去,心里害怕极了……
早上醒来,她将自己的梦告诉了娘。
“你在长高。”“真的?”“真的。”文娟不言传了。她确确实实在长,长高,倒觉着哥哥越来越小了。以往她看他,像很大很大的人。现在,连跟哥哥一起在学校里念书的的娃娃们也一样,她扒着门缝往里望,就算大一点,大得不多了。
过了夏天是秋天,文娟见哥哥去学校念书了,就跟娘嚷嚷着也要去念书。杭秋兰咋都乖哄不下她,只好在家里教她识字。先念给她听,后让她写。她写的生字一个比一个大,下一行,一个比一个小,写得有笔有画的,横平竖直,像用火柴棒搭出来的。
她迷上了写字,便在本子上写,写满一页,往过一翻,一本正经地写另一页。没本子写,就满不在乎地往家里的白墙上写。白白的墙这搭那搭被写得遍体鳞伤,杭秋兰难过了好些日子。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榆林人 | 2015-9-11 10:03:3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3章 那个女知青是老师
文娟念小学了,跟她一起在教室里坐的都是本村的娃娃,没有同学间的陌生,只有对念书生活的新鲜。一星期后,随着新鲜感的消失,有些娃娃就感到念书不再是幸事而是活受罪。但老师每天都给他们敲一次警钟,要他们向文娟学习,他们只好挺着胸脯抬头,硬着头皮也要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
村里有十几个城里来的插队知识青年,他们曾在革命运动中千锤百炼,给高家峁这个偏僻的乡村带来了新生事物。村里人惋惜的是来的这些知青都是初中生。有几个高中生说好要来,却中途变挂不来了。如果来了,村里的文化肯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城里来的知青要按上面的指示,跟贫下中农一搭里睡,一搭里吃,一搭里劳动,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改造自己的世界观。
知青们开始一点也不习惯,甚至受不了,常常想找个没人的地方哭上一鼻子。久而久之,他们终于认了个清,农村就这样,既来之则安之,要跟贫下中农打成一片,入乡随俗。
村里人很羡慕知青,常说还是城里人好,个个有文化。老稀罕他们讲话,一口清纯的口音,听来十分开心。还喜欢悄悄地议论他们,给他们取外号。臂如,一个男知青姓牛,长得牛眉牛眼,村里人就喊他牛牛儿。牛牛儿在这搭地面上是指小娃娃的生殖器。男子汉们一说起这个外号就笑得厉害,婆姨们硬憋着不笑,但谁也没有当面这么喊他。
一个女知青对农村的生活坦然面对,心静如水,有点闲时间就读书。别的知青不理解,问她烦不烦。她却说我们可是知识青年啊,不读书就像山里人不唱信天游一样难受。人家更不理解了,认为她是个怪人,心里充满了探究的欲望,觉得她的生活和脑筋跟普通人太不一样了,她生活在理想中。女知青跟贫下中农们在一搭劳动了不长时间,没继续接受贫下中农的教育,被安排到学校里当代课老师,教育起了贫下中农的子女。女知青二十来岁,皮肤白白的,文静端庄,貌不惊人。村里人因为她是老师,想在词典上给她娶个外号,却拿不准个意思好的,就叫她“大眼睛”。她是有一双乌黑发亮的大眼睛,眼神敏锐,高兴时,眼睛闪闪发亮。
“大眼睛”上第一节课时,先向同学们问好。问好时她对大家微微一笑,笑过之后邹了一下眉头,继之用唱歌般的声音自我介绍:“我叫李红英,同学们以后就叫我李老师……”  
李老师教语数课,黑板上写字写得快很认真,一笔一画都送到家,字迹端正码放整齐。
李老师在自习课爱给同学们讲故事。同学们都很爱听,听故事比听她讲课都来劲。
李老师要讲故事蓄谋已久了。小时候她就喜欢听老师讲故事。那时候就想,有朝一日自己当了老师,也给学生讲故事,让学生多知道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事,外面的人,就不枉当一回老师。
李老师讲故事时,眼睛不盯着那白纸黑字,而是深情地望着大家,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李老师讲的故事很新鲜,很神奇,下面没交头接耳做小动作的现象,同学们都很乖顺地听。李老师的那些有趣故事常常逗得大家欢笑,笑得眯了眼,甚至前仰后合。
文娟听李老师讲故事时,总是用双手托着自己的下巴,目不转睛地看着老师。不是她被老师的魅力吸引住了,便是被老师的故事迷住了。
李老师讲故事的开头语常常是: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那些像河水一样流淌的故事,文娟都记着,常常在她的记忆里闪烁着,激荡着她的想象,激荡着她的思绪,激荡着她的情感……
李老师讲的故事里,文娟最喜欢的是关于《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这首歌的故事。
李老师讲这个故事时先放声唱道——
一道道的山来哟/一道道水/ 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
    满天的乌云哎咳哎咳哟/风吹散哎咳哎咳哟/毛主席来了晴了天/晴呀晴了天……
山丹丹的那个开花哟/红艳艳……
李老师讲这个故事的开头语是:故事发生在1934年初,地点离我们很近很近,就在我们陕北。李老师把她要讲的故事编成三个,娓娓动听地讲了起来。
——那时,中共北方局派人来到了陕北,带来了王明“为中共更加布尔什维克而奋斗”的指示,将陕北党组织的工作衡量竖比以后,认为陕北党组织执行的是右倾机会主义路线。不久,一场大规模的肃反运动开始了。陕北苏区被阴云笼罩着,许多县长、书记和红军将士遭到了审查,被关押。他们对眼前发生的一切糟糟懂懂,一个比一个情绪慷慨激愤义无反顾视死如归。就连时任二十六军军长的刘志丹也在怯难逃。他当时正在劳山前线指挥战斗,为了胜利他绞尽脑汁,头都想破了。想不到战役一结束,他跟一个参谋谈话,突然从背面一巴掌拍过来,拍到他的肩上,问他,你是谁?刘志丹。好!没错,抓的就是你。
刘志丹被来人抓走,关押审查。要不是后来毛主席率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刀下留人”,刘志丹等人跟前面被关押审查的人遭受同样的下场已不可逃脱。是毛主席挽救了红军,挽救了苏区,刘志丹等人终于被释放……
满天的乌云被吹散,毛主席来了晴了天。
——苏区,红军的势力一天天地发展壮大,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都紧锣密鼓地进行着。被分割了土地财产的地主老财们,表面上老老实实不敢反抗,红军和穷人们到家里折腾一气,他们竟然看上去乐呵呵的。拿东西出门时,回过头反过身笑着问他们,有没有意见?回答没有。真的没有?回答还是没有。不是说他们没有意见。人老几辈子一滴血一滴汗“挣”来的家产,一下子被拿走,拿走很多,能说没意见吗?其实心里要多难受有多难受,要多痛恨有多痛恨了。红军和穷人们光明磊落地走后,他们就歪一歪头,很茫然地望着背影不甘心,打心里想,这些红军简直不是人,太没档次了,怎么能随随便便拿人家家里的东西呢,跟抢有什么两样,还叫你不能有脾气。他们心里就像被剥掉皮一样恨红军和穷人,居然做出了阳奉阴违的事,与红军和穷人的斗争从未间断过。有的躲到白区,等待时机想卷土重来,像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的胡汉山一样,想着有一天,我“胡汉山”又回来了。可这里是陕北,跟“胡汉山”那搭地面的形势截然不同,这搭地面的革命力量与革命形势相伴发展,那些房无片瓦地无一垅的穷苦人纷纷参加了红军。红军也搞兵运,想方设法瓦解国民党部队的实力,化敌为友,变敌为我,壮大自己的队伍。红军对那些固守在城堡寨子里顽固不化的死硬分子,绝不手软,采取武力功打。
——夜里,红军神出鬼没地对那些固守在城堡寨子里顽固不化的死硬分子发起攻击。睡梦中的人们听到枪炮声,不知发生了什么事,一个个惊恐得不敢出门探望。天露明东家早早开了门,用手扶住门框,歪着头一看,外面什么也没发生,想关门,却没关,反身问刚开了门的西家,发生了什么事?西家摇头。东家纳闷了,低下头,不得了了,街道旁铺檐下,睡满了穿戴破破烂烂、疲惫不堪的兵——红军。红军不打扰老百姓,就地宿营呢。打下了城堡寨子,红军很快就划分财产田地。不像刚开始打土豪那样子,土豪家里的东西随便拿,见天斗争这个斗争那个,而是先上门清产,造册登记,按家人及雇用长工的劳动力分别进行劳动成本核算,属自己创造的成果归自己,属剥削他人的积累则予以划分,分给穷人,让富人穷人都成为自食其力的人。富人心里不高兴,表面上还是拥护红军,想讨好红军,请红军吃饭,给红军送这送那,被红军拒绝了。红军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哩。富人们真心想请?红军就那么好请?要请也轮不到你们!穷人简直高兴的不得了,他们一直就想跟富人一争高下,过一过富人的日子。毛主席领导的红军让他们翻了身当了家作了主,和富人一样过日子,就把红军视为最亲最亲的人。他们为红军解决了过冬的棉衣棉被不说,还拿最好的饭菜油糕红枣米酒来热情地招待红军。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榆林人 | 2015-9-11 10:04:3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4章 小小文娟的聪与慧
              
   李老师讲的这些故事学生们很爱听。不是说学生们对过去发生的事感兴趣,或故事发生在这搭地面上他们想知道,而是他们喜欢《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这首歌,也就喜欢这首歌背后的故事。
李老师讲完了这些故事,还捎带着把故事外的故事讲了讲。她讲的时候,声音提高了八度,速度也加快了一些,节奏紧了起来。
“那时,陕北革命队伍里的李若冰等音乐人,深受革命形势之感染和影响,深入到群众家中生活,盘问他们这的那的,三盘问两盘问的,就动了情,动了手,用陕北民歌的基调创作了《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这首歌。这首歌欢快质朴优美豪放,富有浓郁的风韵旋律,唱出了火红的陕北苏区和英勇善战的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唱出了毛主席一代伟人的丰功伟绩,唱出了红军跟山丹丹花一样红艳艳,红的鲜艳,红的特别。”
讲到这里,她停了片刻,看着同学们兴奋的目光,又说:“同学们可以想象,我们陕北有着多么光荣的革命历史,有着多么厚重的文化,作为一个陕北这块热土上的小学生,应当怎样刻苦读书啊!”
李老师讲故事时,学生们听来,有一种清风拂面的感觉,轻松愉快,他们那混浊的心灵里投下了多少美好的光辉,陪他们走上漫长多变的人生旅途……
文娟就受益匪浅。她把李老师讲的故事,都听进了耳朵里,夜里睡不着的时候,就琢磨起了那些故事和故事里的人,几乎要相信故事里的那些事了。以前她常听大人们说,陕北闹红,陕北是老革命根据地,陕北是革命圣地,陕北民歌什么的,但一直不明白这说的是些什么。李老师这么一讲,她终于明白了。
   遇到不明白的,文娟喜欢提问,还像小时候一样,喜欢刨根问底儿。
一次,李老师讲了《乌鸦喝水》的故事。讲罢,李老师环顾教室,满面春风地对大家说:“这个故事很有意思,请大家思考下面几个问题。”黑板上板书:
1、乌鸦用什么方法喝到了水?
2、读了这个故事,大家明白了什么道理?
写罢转身一看,一双双小手树林一般竖了起来。
学生甲回答第一个问题:乌鸦在水罐里投入小石子,水上升,喝到了水;学生乙回答第二个问题:遇到困难要动脑筋想办法。两个学生的回答干脆利索,李老师乐不可支,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这时候,有一只小手慢慢地竖了起来。“老师,我想,”文娟找出了故事里的破绽,忽闪着明亮的眼睛,出乎人们意料地说,“乌鸦不一定能喝到罐里的水。”大家从四面八方打量她,看得她低下了头,心里却十分快乐,兴奋得红了脸。她的话犹如给平静的水面投入了一块小石子,教室里顿时“嗡、嗡、嗡”地响起来,还有嘻笑声。
搁在有的老师身上,也许会发愣。不是说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难住了他感到扫兴,而是认为这个故事不知讲了多少遍,都说乌鸦喝到了水,没有人怀疑……迷茫一阵后,会认为这个学生幼稚,太幼稚了,提的问题也幼稚。接下来便瞪着眼轻蔑地对那个学生说,罐里有水,投进小石子,水往上升,乌鸦就喝到了罐里的水,这是常识。还会对学生们说,大家应该像那只乌鸦一样,开动脑筋想一想,不要信口开河!李老师却不一样。不一样不是说她赞成文娟的说法,而是因为她毕竟读过许许多多的书,明白“学问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的道理,知道一个小学生平时在干什么想什么不容易引起旁人的注意,倘若你凑近仔细观察分析,你会发现许多令人惊奇不已的事情!
李老师一点也不感到扫兴,眉开眼笑,叫人们倒以为文娟的想法跟她的想法不谋而合。
“你说说,为什么乌鸦不一定能喝到瓶子里的水?”李老师兴致勃勃地反问文娟。“罐里……”文娟手挠着头皮,眼睛看着老师,也许是紧张吧,再也说不出话来。
课堂里顿时沉寂下来,学生们也都在看着李老师。李老师转过头,打量了每个同学的脸问:“乌鸦究竟能不能喝到水?”
这个问题仿佛带着一种魅力,把学生们的心紧紧地攥住了。偌大的教室,一片静悄悄,偶尔有小声交谈和“沙、沙、沙”的写字声。学生们个个兴趣盎然,好奇心被引发了起来,思绪摇曳得勃发了,都不停地动着脑子。
    一分种,二分钟,三分钟……
李老师的眼光充满了期待,亲切地看着学生们。
坐在第一排中间的一个男学生小声嘀咕:“罐里的水少了……”李老师指着他说:“你站起来,声音放大点。”
“罐里的水少了,乌鸦就喝不到水。”“说得好,罐里要有足够的水,乌鸦才能喝到水。”李老师又追问,“这足够的水是多少?”问罢对他充满憧憬,脸上浮现着笑容。他没有吱声。教室里鸦雀无声。
李老师依然没有失望,带着极其富于表情的微笑,望着同学们和颜悦色地说:“乌鸦究竟能不能喝到水,还是让事实来说话吧!”
李老师拿出三个装着水的数量不一的瓶子和一盆小石子,让大家做试验。三个学生昂然步上讲台,都小心翼翼地往瓶子里撂小石子。不一会儿,结果就有了——一个瓶子,乌鸦无论怎么都不能喝到水。善于察言观色的李老师看到文娟的脸上有点儿不大对劲,好像是对这个结果不满意,但她的那只小手却没有竖起来。
文娟心里是很难过,她觉得自己给老师提出了问题,却没有回答老师的问题,那不是给老师添乱了吗?她下决心要再想想,越想越觉得这个问题不简单。水多水少,小石子多少不定,怎么办呢?
回到家里,文娟还在想。娘叫她吃饭 ,叫了三遍,她才听见,端起饭碗,吃饭时还想。
吃罢饭,太阳快落山了,她在院子里来回渡着步,眼睛吧嗒吧嗒。
忽然,文娟撇撇嘴,她想出来了,就兴奋得不得了,说:“有了,有了!原来如此。”她抓住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撇开往瓶子里放小石子的过程,运用假设法,就可以使获得圆满的解决。
第二天到校,文娟还陶醉在刨根问底给她带来的兴奋之中。她想,一定要把自己的答案尽快告诉李老师,让李老师满意高兴。
李老师一见文娟就问:“啥事把你乐成这样,顺着眉毛往外冒喜气。”文娟笑了笑,说:“我找到了乌鸦能不能喝到水的计算方法,你看!”兜里摸出一张纸递给了李老师。纸上写着——
先做设想:瓶子高为8.5厘米,水深为3厘米,瓶子上下口径一样均为3厘米(直径),小石子的平均体积每块为0.95立方厘米,乌鸦能喝到水的高度为水上升距瓶口约为2厘米。这样,问题就转化成了这只乌鸦叼来多少小石子才能够喝到瓶子里的水?
倘若乌鸦能喝到水,水面需距瓶口的距离≤2厘米,这时瓶子里应填进小石子的总体积为:
(3÷2)×(3÷2)×3.14×(8.5-3-2)=24.7(立方厘米)
所需要放进的小石子数为:24.7÷0.95=26(块)
李老师张开的嘴巴震惊得说不出话来。震惊过后,她眉头分明是皱了一下,长见识了,她简直不相信——这个故事世界上不知有多少人读过,多少人讲过,除了想想说说其中所讲的人生道理,有谁进行过如此深刻的反思。可贵就可贵在文娟竟然用数学知识把这里所讲的人生道理刻画到极致,得到了天衣无缝的解决!
简直不可思议!
简直就是奇迹!
简直难以置信!
简直太神奇了!
很显然,光用聪明之说来解释文娟的这一创举是难以令人满意的,那么究竟是什么促使文娟对乌鸦喝水问题有如此非常的才智?
李老师想到了一个成语——天道酬勤。一勤天下无难事!她在心里承认,学生的能力说不清,不但有能力,而且有创造力。要不是她采取开放式教学,跟学生一起探索问题,就会被成见所蒙蔽,哪里会有这个新认识与新发现,哪里明白,学生的潜能像一口井,谁也无法估量井水的深浅,井的蕴藏量永远是个谜……尤其是像文娟这样肯动脑筋的学生。
上课了,李老师进了教室走到文娟跟前,用手“咚咚咚”地击了三下桌子,说:“你想听我对你的评价吗?”文娟点点头。李老师说:“聪明!”身子转过来转过去,又说:“对于一些同学来说,数学竟成为令他们耿耿于怀的科目,甚至有的学生感到数学越学越难,竟然在不知不觉中恨起了数学。这里忠告大家,数学以后用处可大了,大家千万别恨数学。”又说:“希望大家喜欢数学,要向文娟学习,学习她那种钻研问题的精神。”
数学课上李老师也别开生面,除了讲课本知识,还经常跟同学们玩智力游戏。所有的游戏中,文娟最喜欢玩的是移火柴棒游戏:拿几根火柴棒摆出一个错误的算式,移动一根的位置,变成一个正确的等式。她之所以喜欢移火柴棒游戏,不是说她喜欢动手,而是因为火柴棒游戏的题面简单,容易理解,灵机一动,办法就有了。
自从赏玩了这些游戏以后,文娟发现,自己的脑筋都比以前灵活了。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榆林人 | 2015-9-11 10:05:1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5章 将来我要做老师
    转眼就到了六一儿童节。
那天,李老师说:“好,今天的最后两节课,我们玩,玩个痛快。”学生们欢呼着,教室里一下子热闹非凡。
李老师在黑板上写了“庆六一”三个大字。用红粉笔写的,粉笔不是竖着而是横着,笔画也粗,很醒目。
活动开始,大家合唱了《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歌罢,主持节目的同学走上讲台,身子一拧对大家说:“请李老师给大家唱《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好不好!”大家鼓掌欢迎。
李老师笑吟吟地说:“你们掌声再热烈一点,我就唱。”又响起了更热烈的掌声。
李老师走上讲台,清了清嗓子,就唱开了……唱得情真意切,真挚动人,甜美嘹亮,唱出了陕北民歌的韵味,同学们都忍俊不禁,开怀大笑,笑得前仰后合……罢了就是一片掌声,好响好响。
接下来玩游戏。大家对感到又好奇又兴奋。几个游戏唯贴鼻子游戏最热闹。
玩贴鼻子游戏之前,李老师对大家说:“这个游戏保证大家都喜欢。”说罢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个猪八戒的头像,却没有画出鼻子,手里捏着事先剪好的鼻子,要叫一个同学用布蒙了眼睛来贴。
你想我想他想,大家都争抢着要第一个来,可李老师偏叫了文娟。
文娟乐了,那个瞬间,眼睛直勾勾地看着李老师,对李老师的喜爱胜过她娘。
文娟的眼睛被蒙了,手里捏着鼻子,小心翼翼地往黑板跟前走。
近黑板,抬手一贴。瓷在那里的文娟突然听到同学们都哈哈大笑,就把眼睛上蒙着的布拽下一瞧,不好意思地吐了吐舌头,笑了笑,笑过后脸就红了。她把鼻子贴在了猪八戒的嘴上。
下面便挨着来,一个一个拿手捏着鼻子上去贴,没一个贴得正的,不是贴在了猪八戒的嘴上,就是贴在了猪八戒的眼睛上,或贴在了猪八戒的耳朵上……
同学们一个个笑弯了腰,李老师也哈哈大笑,笑的腰也成了弓形。
教室里的笑声一阵接一阵,此起彼伏,彼起此伏。
同学们笑过却不甘心,觉得贴鼻子是困难又困难的事,不论谁也难,觉得这是老师给他们“难堪”,想回敬一下,还老师以“难堪”,一起哄笑着要李老师贴一回。
李老师不想,但盛情难却。她将自己的眼睛蒙上了,手里捏着鼻子,坦然地往前走。
一秒钟。两秒钟。十秒钟。
李老师昂然步上讲台,近黑板,抬手一贴。
奇迹就出现了。
李老师恰好贴在了猪八戒的鼻子上。谁想得到,“贴鼻子”竟然是李老师的拿手好戏。
同学们都愣怔了,一双双眼睛里都闪烁着惊喜神往的光彩。
李老师把蒙在眼睛上的手绢扯开,后退几步,自我陶醉地欣赏了一阵,才笑嘻嘻地说:“掌声在那里?”同学们才从愣怔里恢复过来,“拍拍拍” 使劲地鼓起掌来,李老师才将蒙着的布拽下。
文娟当时就想,李老师身上好像明显要比他们多长一个眼睛,对贴鼻子游戏熟悉准确无误绝不亚于熟悉自己的手掌。过后她又好好思量思量,就获得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认识:在最平常的事情中都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智慧来……
李老师挺高兴,学生们就更高兴了。平时学生们不论是上课或上自习,就没有轻松感。现在好了,大家都放松了,也高兴了。大家的高兴不只是高兴,有借题发挥的意思,直接就有了宣泄的一面。李老师转过身子,忽然发现靠窗边的学生都扭头看着窗外,她也跟着往外看。湛蓝湛蓝的天上,一缕白云慢慢悠悠地飘着。李老师身子一拧,说:“好,下一个节目,我们出去玩。”
同学们都打起十二分精神跳起来,使劲跺脚使劲叫,欢呼着,呼啦,教室里空空。
广阔天地里的一棵大树下,大家围一圈席地而坐,玩一个简单的游戏——撂手绢。第一个拿着手巾跑的是李老师,同学们都兴致勃勃,一边拍手一边唱——
撂手绢/撂手绢/悄悄地撂在小朋友的身后/大家不要告诉他/快点快点捉住他……
歌声在广阔天地里飘扬着。李老师飞奔着,想着,手巾撂哪个学生的背后呢?
文娟。
她想和文娟玩一把,看文娟在课堂上脑子好使,玩这游戏脑子好不好用。文娟突然发现有人看她,还有人看她,身子一转一扭头,手绢在自己身后,马上伸手一抓,起身,赶紧就跑。
晚了,飞奔而来的李老师捉住了她……
文娟很喜欢李老师,伴随着李老师的幽默、风趣、热烈,轻松愉快地度过了幸福的时光。她崇拜李老师那一身的本事,巴望着自己长大了,像李老师一样,有一身的本事。
     文娟十多年后走上讲台时想起,她读小学时遇到李老师,的确是件大事。遇上李老师,她才喜欢当老师;喜欢当老师,终于有一天当上了老师。
那时候她就常常跟娘提起李老师,说李老师对她这么好那么好的,却也提说了李老师的一个缺点:“李老师的头发很稀。”杭秋兰这阵心情好,笑着问:“你看清楚了?”文娟点了点头说:“看清楚了。”杭秋兰说:“灵人不顶重发。”文娟听不明白。
杭秋兰也不做任何解释,而是对她说:“你遇到了李老师这样的好老师不容易,是缘分。”文娟不懂,问:“什么叫缘分?”
“就是说命里注定,李老师要当你的老师。”杭秋兰把头往后闪了闪又说,“李老师来咱村里插队,在村小学当老师,你正好在她的班里念书。”“这就是缘分啊!”文娟似乎懂了,来了兴致,又问,“怎么才能有缘分呢?”
“前世修的。”“什么叫前世。”“前世就是上一世做人的时候。”“一个人要做两次人?”“是一次。” “怎么会是一次。”杭秋兰的样子很像是被问住了。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榆林人 | 2015-9-11 10:05:44 | 显示全部楼层
过了好半天她才说:“大人的话听听就行了。”又说, “快做作业去。”文娟却不走,瞪着眼睛看娘。杭秋兰只好这样说:“做一次人很不容易,可能还要做一世猪,做一世羊,做一世牛,还不知要做什么飞禽走兽和草木鱼虫……才轮到做人呢!”文娟更糊涂了,她听人说过,世上是有神的,也有鬼和狐狸精。怎么还有……
杭秋兰接着又打比方,想让文娟明白她说的缘分,就说:“一个人在什么地方落脚,什么地方出生,最后在什么地方归于泥土,全是一种缘分。”说罢见文娟还是眼睛闪来闪去地不明白,就过来摸她的头,她头一歪,叫娘摸了个空。
文娟在院子里站了一会儿,抬头看看天,太阳正在山头上晃悠。她心里说,趁太阳还没有钻山里,赶紧跑学校问李老师。
此时,李老师正在宿舍里批改作业,宿舍门轻轻地开了一道缝,文娟的脑袋探了进来,李老师一扭头,文娟的脑袋飞快地缩了回去。李老师转过头,文娟的脑袋又探进来了。
过了好一会儿,李老师听到门外喊 “报告”,门也“呼”的一声开了,她抬头一看,是文娟,进来就大着胆子问她什么叫“前世”。她眉毛一挑,像是被文娟问得莫名其妙。她想了想,想不出个子丑寅卯来,就感到这孩子的问题虽然有点怪,但总比愚蠢和不动脑筋强。又想了想,她头一歪反问文娟:“你不知道?”文娟摇摇头。
“真不知道?”文娟又摇摇头,盯着看李老师。李老师也看她。
李老师一时给她解释不清楚。解释不清楚不是说事情中藏着曲里拐弯的道理,一时无法说清楚,而是因为李老师从小生长在城里,常听人们说有什么“前世”。今天她正在批改作业,罢了还要备课,就盼着文娟早点走。如果搁在其他学生身上,她就会说:“别讲这些迷信的东西。”但眼前是文娟,就忍不住被文娟这个荒唐的问题逗得出声笑了,问:“我说你听吗?”文娟把头往前倾了倾,说:“我听。”她感到李老师的手在自己的头上敲了敲,抬头看到李老师的表情变了形,说:“迷信!”还想说点什么,文娟吐了吐舌头,跑的不见影了。
文娟后悔了,她咬住嘴唇,再也不敢问李老师这样的问题了。不爱问不是说她没有问题了,而是不敢问了。
李老师有一天倒问她,你怎么不爱问问题了?她没言传。李老师对她说,要当一个好学生,就要爱动脑筋想问题,想不出来就应该问老师,但不能把那些乱七八糟的事与知识混为一谈。她点了点头。
李老师感到文娟这孩子神态端庄,不苟言笑,绝无放荡不羁的举止言语,明显地有别于那些乡村孩子自由随便的样子,还聪明伶俐,就很喜欢她。
又有一次,李老师问文娟,将来长大想干什么?文娟想也没想,脱口而出,当老师。李老师微笑着点了点头说,你还可以当个好老师。
自后的日子里,文娟特别注意李老师的一言一行,学习也更加刻苦了。她有半懂不懂的问题就按照李老师说的,先自己动脑筋想,想不出来又一反常态,去找李老师。弄懂了以后就喜欢当小老师给同学们讲。讲多了就盼望着自己快快长大,做一名真正的老师——辛勤的园丁,传道授业者,灵魂工程师……种种称呼让她对老师这个职业充满了崇敬和遐想,当老师成了她唯一的理想。
奇怪极了。时代发展到了今天,许多人做梦都想着升官发财,文娟小小年纪,咋会把当老师作为她唯一的理想?
然而它对于本书却不知有多重要。它是本书全部故事的一个汇聚点,就好比一片山峰中最好的山脊。
文娟常常想,自己将来也和李老师一样做个老师,多好呀!甚至常常照着镜子说,长大了一定要当老师,要说到做到!
当老师这一理想如影随形。每天李老师在台上讲课,文娟在下面一边听讲,一边还注意着李老师讲课的神态。一个月下来,她心里的想法多了起来。那天放学,她和几个同学值日毕,其他同学回家了,文娟走上讲台,独自嘟哝几句后,居然想放开嗓门对着空荡荡的教室,滔滔不绝地讲起来。但她生怕惊动隔壁的李老师,还是没有放开嗓门讲,又嘟哝了几句后,就赶紧锁了门,跑回了家。
隔了些时日,又轮到她值日,就故伎重演。她独自在讲台上嘟哝了几句后,手里捏一支粉笔转过身在黑板上写字。写了一行,退后一步看歪七扭八的。她抓起黑板擦擦掉了,又写,字还是歪七扭八的。她抓起黑板擦擦掉了,再写,捏粉笔的手一个劲地抖,粉笔断了,怕的她赶紧把教室门一锁,跑回了家。
虽说文娟再没有上讲台嘟哝,没捏着粉笔在黑板上写字,但当老师一理想永远在她的心中。她还天真地想,希望李老师一直在她身边,她的生活能够永远按照原有的样子继续。没想到,生活不会遵从某个人的愿望发展,改变随时有可能降临。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榆林人 | 2015-9-11 10:07:0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6章 李老师考上大学了!
一年后暑假来临时,李老师要离开高家峁了。
不是被招收到城里的工厂上班去了,而是去省城的师范大学上大学了。
也不是说有什么关系后台推荐她上那工农兵大学,而是招生制度改革了,她凭靠真才实学考上了大学。
然而,村里好多人都感到奇怪。李老师很快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她的那一双大眼睛吸引了所有人的视线。不要说那些跟她一起来插队的知青了,就是那些村民和娃娃们,都知道了她考上了大学。人们起先是探究她一个初中生,连一天高中都没念,那是凭靠什么关系考上了大学?如果她爹是县长,是公社的主任,哪怕是个村里的书记,都不奇怪。可她爹都不是。李老师的爹是个木匠师傅,住在城里南门外的一个墟墟坡上。那搭住的人家不是城关农民,就是李老师她爹这样的手艺人,没有哪家在城里当官,当官的都住在城里。这又叫人们好费猜疑,百般打听,不得其解。接着对她的社会关系产生了兴趣。最后,人们终于得出了结论,她凭靠的是那满脑子知识,是知识改变了她的命运,成了一块上大学的料。
李老师小时候喜欢听老师讲故事,也就喜欢上了看书。念初中那几年,正是“文化大革命”闹腾得最起劲的阶段,学校里经常停课闹革命,李老师对“革命”没有兴趣,就喜欢上了读书。
她见天挎着一个小书包,包里装一本她喜欢读的书,无论到工厂学工,到农村学农,还是在其他什么地方批判个资产阶级,有点儿闲就把书拿出来读。初中毕业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把她和许多同学都裹挟到了乡下。有些同学把下乡当作一场灾难而感到难过。她倒很坦然,每天出工,无论是挖土,或者挑担,不比别人差……
一年后她就被村里安排到学校当上了代课老师。又一年后国家招生制度改革了……
李老师要得意多了,他考上了大学。而其他知青们却感到泪丧,也就对毛主席教育他们的那条指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产生了怀疑。有什么作为呢?白天在山上山下的劳动,晚上黑灯暗火的睡觉……还是他们的伙伴李红英考大学,那个才叫大为作为呢?
临别之前,李老师匆匆忙忙地来到教室,让文娟跟她去宿舍一趟。文娟感到莫名其妙,李老师有什么话不能在这里说,非要到她宿舍里去不可呢?文娟只是这么想了想,跟李老师就走。
一进宿舍,李老师说:“文娟,你很聪明,是一个有前途的孩子,以后你可要好好学习呀!”文娟高兴地点了点头,把李老师的话一字不露地沉在了心底。
这就是孩子,孩子的思想表现总是让人觉得可爱。遗憾的是,人一旦成熟起来就再怎么也回不到那种“可爱”里去了。
李老师又从办公桌上拿起一个笔记本,递到了文娟手里。这个精美的笔记本的天蓝色皮面上有一对飞翔的海鸥。文娟顿时显得很惊喜,慌忙打开笔记本——扉页上有几个奇人眼目、让人好奇的文字:知识改变命运!李老师跟她讲,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这么说过。
文娟以前不知道培根是谁,现在对扉页上的这句话还是半懂不懂,却是感到很幸福,瞬间的感受成为了绵延的记忆长河中的一个闪光点,在她后来的人生道路上永远光芒四射……的确,知识这种力量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甚至可以重新塑造一个人。
李老师走时身穿了一身藏蓝色西服,头上扎了一个蓝白相间的发卡,看起来挺精神的。
文娟硬忍着不哭,和同学们都站在了学校的操场上送行。
李老师望着同学们,特意的多看了文娟几眼……
文娟看着李老师越走越远,心里很舍不得。她想,李老师走了,意味着她以后不再那么快乐幸福了。想到这里,她更伤感,就觉得双腿软塌塌的,心里有发毛的缺口,整个人像突然抽去支撑的东西。
李老师走远了,同学们都有回去了,文娟还站在那里。她心里一阵颤抖,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失落感。
      月滚着月,年滚着年。
文娟的小学生活随着童年的逝去而结束了。这时候,正赶上农村落实生产责任制,农村的状况起了历史性的变化,原来的生产队突然叫村了。
世事再不同以往,终于有了个改变!
在这个发生骤烈演变的大潮中,中国农村这艘大船的方向要改变了。
过去年代里,好像农民不会种地似的,上上下下都指拨他们,规定这规定那的,这也不对那也不对的,人们的手脚都被捆绑的死死的。
现在,农民将以全然不同于以往的面貌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整个生产队的人们在一起,该干啥干啥,跟着季节的变换,播种、收割、打场,赶着十几老毛驴,驼着口袋往山上送粪。到了春天,又是播种、耕地……又是这种往复循环没完没了的枯燥劳动中。而从今往后,种地不用听上面人指手画脚,手脚都放开了,单家独户种庄稼,自己的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里,如果谁还沉醉满足于那以往的历史,就无异于生命大限的临终。以后的日子里,不能像在生产队时一村人在一个锅里搅稠稀。
那时候,谁跟谁都说不着。说不着不是说人与人之间发生了什么不愉快的事情,而是人与人之间产生了矛盾,谁出力多了,谁出力少了;谁得的多了,谁得的少了;派给谁的活儿重了,派给谁的活儿轻省了。人们之间七嘴八舌,谁也没有心劲受苦,玩遍了心眼儿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耍奸溜滑不好好劳动,一村人把日子过成了一锅粥。现在要换了个人似的抖擞起精神,再不掺和那些没用的事,一头扎进自己的那疙瘩责任田里,像个土拨鼠似的没日没夜地忙活。
人们累啊,累到了抽筋剥皮的地步,膀子和胳膊比过去粗壮了,暴出几块疙瘩肉。以前就有个心胆大的人提说要这么干了,可就是没有哪个村子干开来。不是说怕上面把老镢把夺了不让受苦,而是怕受批判蹲班房。
农村形势的发展的确令人鼓舞。万木繁荣,禾苗茁壮,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万家康乐,那是怎样的太平盛世啊!但新的生活也带来了新问题、新矛盾和新欲望。吃饱饭后人们又谋算着新出路和新发展,出现的许多新问题也照样是严峻的,也就产生了许多新的难念的经。臂如,到了种和收这两个忙季,许多代课老师不由得要跑回家里在自家责任田里忙活。家在农村的公派教师也存在这个问题。通常在这个时间,就是请假的人多,即使不请假也是在自家里的责任田上把力出尽了,来到学校的工作跟往常比较就要大打折扣了。每到这个时候,也是农村各学校校长最苦恼的时候。岂止是校长苦恼,乡教育专干和县教育局长也苦恼。再臂如,许多念书的孩子回家了,说明念书在农村已不时尚。上几年学还不是照样回来劳动?有没有文化一天都还是要吃三顿饭?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