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宽版
登录
立即注册(中文)
首页
Portal
开通VIP
论坛
BBS
导读
Guide
搜索
搜索
要闻
诗词歌赋
散文随笔
小说纵横
文学资讯
文学杂谈
民间传说
文学
匾牌文化
报告文学
民俗风情
电影剧本
笑话故事
心情日记
特色
西部传奇
西部旅游
西部美食
西部书画
乡村振兴
三言两语
站务
新人报道
文学期刊
作家风采
官方公告
站务处理
活动中心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西部文学
»
论坛
›
西部文学
›
散文随笔
›
【子在川上曰散文】民以食为天系列随笔之酒意人生 ...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子在川上曰散文】民以食为天系列随笔之酒意人生
[复制链接]
808
|
1
|
2015-11-12 13:58:14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酒意人生
酒意人生之酿酒
酒,其实是社会发展的一个标志,最起码是粮食过剩。
酒的诞生很有戏剧性。据传是几千年前的一个家伙,平时很懒,嫌天天煮饭麻烦,就把粮食全煮熟了,堆在那儿慢慢吃。吃到最后,那堆剩饭发霉发酵就变成了酒。后来,经过后人地不断改进,就慢慢演变成了今天的酒了。不过,以前的酒没有经过过滤、蒸馏,所以颜色,口感和酒精度同现在的酒相比,都差远了。
我生意失败后,曾经在老家酿过一段时间的酒。随着社会的发展,古法酿酒很快就会被历史遗忘。现在,我把酿酒的过程写下来,因为那毕竟是一种中华的古文明。
酿酒首先是要制酒曲。酒曲是由十多种野生草药制成的。最早的酒曲就是由那些草药混在一起制成的一个饼,酿酒时把饼扳开用石磨磨成粉后再使用。后来,制酒曲的人改进了一下,在制曲时就把草药磨成粉了,再加上小麦面混在一起,以免别人认出酒曲的成分和数量,而使秘方外泄。因为制酒曲的秘法都是祖传的,传男不传女。各种不同配方配出的酒曲出酒率也不同,最好的酒曲一百斤粮食可以酿出五十多度的白酒七十多斤,最差的只能酿出二十多斤,甚至酿不出一滴酒。
酒曲制好了,就可以酿酒了。
首先要请手艺最好的木匠把铁锅用木料加高到一米五左右,成木桶状,要往里面装满水而不漏水,我们称之为酒座。在酒座里先装上八百斤到九百斤水,下面烧火。等水烧开后,放进去几百斤粮食,在里面煮。放进去的粮食一定要煮的粒粒都开花,然后再捞起来,把水沥干。再在酒座里放上搁板,铺上纱布或稻草,把沥干了的粮食放进去蒸。蒸了大约两个到三个小时后,就可以出笼了。
先用竹垫铺在地上,然后把蒸好了的粮食盛出来,摊在竹垫上。用竹耙摊开,使其均匀冷却。当冷却到了三十度左右时,就要下酒曲了。一边用竹铲翻动,一边要均匀撒下酒曲。酒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下曲时的温度和下曲的数量了。当你感觉到每粒粮食上都沾了酒曲时停止搅拌。在墙角先铺上稻草或其他保温的秸杆,再在上面铺上塑料薄膜或其他防渗漏的东西。再把粮食铲过来,堆在上面。再在上面盖上塑料薄膜,再盖上保温的棉絮或者其他东西。
大约四到七天左右,你就可以闻到酒的香气了。这是你就要经常打开检查,当发现大部分的粮食都融化成酒了时,你就可以上陶缸了。先把陶缸先洗净,把盖着的东西拿开,连粮食和已化成酒液的汁水全部盛在陶缸里,上面用塑料薄膜盖好,用橡皮筋扎好。或者干脆在上面罩一口缸,用黄泥把缝隙封紧,一免酒气外渗。十五天到二十天后,再打开看,如果发现粮食上面都有好大一层酒时,就可以蒸馏取酒了。
因为是蒸馏取酒,所以酒座上面的那口冷却锅必须要先锻好,酒色才透明清洌。把一口新锅翻过来,正面用木柴烧,待锅的背面烧红后,用食用植物油一遍一遍的涂在上面,直到铁锅背面有了一层厚厚的发亮的釉层,才算煅好。
把酒座洗干净,挑来附近最好的山泉水在锅里,放上蒸粮食的搁板,垫上纱布或谷壳。把陶缸里的粮食和融化开了的酒水盛到酒座里,装上取酒用的漏勺和排酒管。再在上面装上已煅好了锅,背面向下,正面向上,装满冷水。缝隙处用黄泥加草木灰封好。
现在就可以取酒了。先把锅里的水烧开,酒气上升,遇到最上面的冷锅,酒蒸气遇冷锅就凝结成水,顺着冷锅下滑到锅底,流下来。下面有一个漏勺接着,让酒顺着漏勺流出酒座,酒座外面是一个排酒的竹管,直接插到酒坛里。酒坛口面上盖着一块厚厚的湿棉布或者毛巾,以防酒气外逸。这样,灶里不断加火,温度不断上升,酒也就不断流了出来。当然,那口降温的冷锅的冷水是要不断更换的,必须随时保证铁锅是冷的。
刚刚开始流出来的热酒有一百多度。我曾经用酒精计测试过,那个标示一百度的酒精计放进去了,它就赖在里面不起来了。后面流出来的酒的度数就慢慢降低了,取到最后,就很少酒了,只是尾水。酒是甜的,尾水是苦的,也是酸的。所以,坏酒的都是尾水。即使这样,但正宗的粮食酒都是不兑蒸馏水的,还是兑尾水。因为那样会减低粮食酒的香气。这样,酒的好坏往往就取决于酿酒的师傅品酒的水平了。品酒时我们尝的是热酒,热酒的度数比冷酒的度数要高。也就是说热酒五十到六十度的酒,冷了才四十多度。一般来说,冷却后四十五到五十度的酒口感是最佳。但炮制药酒的酒必须取到六十度左右,否则就会减低药酒的功效。
酒意人生之泡酒和卖酒
酒取出来后,还是用陶缸装起来。上面盖的木板是用厚厚的棉絮包起来了的,这样盖住了,压点重东西,酒气就不外泄。
一般来说,附近的人在你取酒时,闻到酒香就会来品酒。认可你的酒后,会在以后的日子里,陆续的来找你买酒。他们一般很少掏现金来买酒,都是背点玉米、谷子或是高梁、小麦来换酒,用几斤粮食换一斤酒。所以,煮酒卖赚不到钱,但能赚到粮食吃,能赚到酒糟喂猪。每一个煮酒的作坊都养了很多头猪。猪吃了酒糟,每天都是酣酣大睡,睡醒了再吃,吃了再睡,来膘特快。真的是膘肥体壮,浑身油光发亮。
我在人生最低谷的时候,没有饿死,能挺过来,就得益于卖酒和养猪。
卖酒的人都会制药酒。药酒里基本上都放了毒蛇。最毒的是五步蛇,被它咬了你只能走四步,千万不要走第五步,哈哈,五步即倒。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里的毒蛇,其实就是那种,粗粗短短的,摸起来全身冰凉入骨。
我们一般在夏天的下午两点钟左右去山中捕蛇。蛇喜凉,下午两点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蛇都会下到山沟里来乘凉,最好找。一般的蛇很好捕,往沟里撒一把沙子,蛇就会溜走。蛇一走,草丛中就会传来悉悉索索的声音,而且杂草会往两边分。你发现后赶上去,抓住蛇尾,直接拎了起来。这时,蛇会昂起头来咬你。你的手就要轻轻地抖动一下,蛇头便跌了下去。然后,你再顺势往后一拖,用脚轻轻踩住蛇头,两指夹住蛇的七寸处,丢进口袋里就行了。碰到大蛇就麻烦了,大蛇力大,有时要同它拼命一个多小时才能抓住它。但泡药酒的毒蛇一般都是不超过一米长,大了不好泡制。但五步蛇是个例外,它是不会跑的,它只会呆在某个地方,像某些政治家一样,在你不注意时给你致命地一击。
毒蛇抓回来后,放在酒坛里,再往里面倒入纯粮食酒。酒一定要纯,倒入后盖上盖子。蛇在里面半个小时之内是不会死的,会在酒里面大口大口的吐毒。治病健体就靠这种毒液了,医学上说是以毒攻毒。如果是瓶装白酒,酒倒入后,毒蛇立刻就死了。就没有那个治病的效果了。大约在三天之后,往酒坛里加入其他如天麻、杜仲之类的草药。再泡上十天半个月后,就可以卖了。
当然不同的毒蛇炮制的药酒会卖给不同的人,如五步蛇酒就只卖给患风湿和寒湿性的关节炎久治不愈的人,连续性喝了十天半个月后,保证能生龙活虎地下地干活了。当然,也有其他如壮&阳补&肾之类的药酒了。那些酒一般都是官&员下乡后购买后升迁送礼用的。
泡药酒的风险是很大的。我的一个朋友在泡制五步蛇药酒的时候,把蛇放进了酒坛里时缩手慢了一步,被蛇咬了一口。因为他家离卫生院较远,没办法,他当即拔出刀,把被咬的食指砍掉了一截。如不这样,就会性命不保。前面说过,乡下都是以粮食换酒,收不到现金。但卖药酒,却必须是用现金购买,而且还不准赊欠。这也许就因为制蛇酒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原因吧。
每年到了秋季,我们就上山去挖蛇蛋,主要是金环蛇和银环蛇的蛇蛋。挖回来后,开春时再在家里人工孵化,孵化成一条条一筷子长的小蛇,然后再买来一个个十斤装的透明玻璃酒坛,把这些不吓人的小蛇加上草药,制成蛇酒,送到镇上或城里酒楼或什么高档餐厅里去出售,很好卖。也有很多当官的慕名找上门来,买这种酒去拉关系送礼。因为这种药酒虽然药效差,但好看漂亮,还可以做为工艺品或者装饰品摆在客厅或者书房的酒柜里供人欣赏。最起码比超市的那种蛇头都被砍掉了的蛇酒好看。
今年我回了一趟老家,发现现在已没有人制蛇酒卖了,也很少有人上山抓蛇了。倒是我在深圳街头抓了一条从餐馆逃跑出来的蛇,送回了那家餐馆。也许是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不用冒着生命危险去以捕蛇为生了吧!
酒意人生之品酒
我喝过很多酒,洋酒、红酒、白酒、啤酒,什么酒都来者不拒。我老婆叫我酒仙,我自己戏称为酒鬼。其实,我最喜欢喝的还是乡下农户自己酿出来的纯粮食酒了。(注意:不是乡下小店里卖的那种自称为粮食酒的散酒。那种酒不要喝,那是加了其他玩意儿了的,有毒,喝多了会牺&牲的。)
真正的纯粮食酒,有一股醇厚的粮食香气。把酒倒在杯子里,玉米酒就是玉米的香气,高梁酒就是高梁的香气,小麦和红薯酒一开坛满屋就是小麦和红薯的香气 ... ... 你喝到嘴里,那种粮食的香气在你的嘴角齿间徘徊,久久都不散去。而那些瓶装酒则全都是那些勾兑的人造香精的香气。最重要的一点,纯粮食酒喝过量了,你只会喜欢睡&觉,绝对不上脸,不伤胃。你第一天喝醉了,就睡&觉。睡醒了,又可以继续喝,不会感觉很难受,口也不会感到很渴。
去年回家,还有酒友说怀念我煮的小麦酒,那种酒倒在桌上碰到一点火星就熊熊燃烧,但喝到嘴里却又甜又软,入口很柔,后劲却很足。我一个亲戚在我家喝了半斤后,说不喝了。俺也没有再劝他,就一个人继续喝。但他最后还是抗拒不住小麦酒的那种诱&惑,又上桌找我要酒喝了。后来,回家时他走到半路上就摔倒了,然后躺在地上呼呼大睡,别人怎么也叫他不醒。由于小麦比较难煮,当年在老家,也就是我煮小麦酒。而且一年也就取酒三千斤左右。现在,在老家已经完全没有人煮了。
我在湘西苗寨喝过正宗的十八年的女儿红。那个地方有个习俗,就是生了女儿后,会煮很多酒,用陶缸装好。然后又用大米饭制做我们经常吃到的甜糯米酒,制好后,连水和糯米一起放进去,再加上动物油脂,用黄泥加盐搅拌后把口封紧,放进地窖里。陶缸四周用牛粪围起来,牛粪是高温的,让它们在里面自然反应。十八年后,女儿出嫁时,再把酒挖出来享用。
那种酒颜色是浑的,象白色的米汤,但香气很醇厚,可以飘香几里路。当地人叫它陶缸酒,又叫苦酒。因为养大女儿不容易,要吃很多苦。女儿好不容易养大了,却又要嫁到别人家里去,心里更苦。苦酒喝起来却是带甜味的,特别平和。酒度我测过,大概在三十度左右。一般能喝二到三两瓶装酒的人喝那个东东,都能喝个一斤左右。而且喝了还想喝,喝醉了,身体一歪,就睡着了,这一睡就一两天不醒。我那一次是喝了三斤左右,喝完后还同几个苗妹跑到对面山上去看她们对山歌,下山时就差点回不来了,是让别人搀扶着回来的。
还有很多带有地方色彩的酒,喝起来口感也各有特色。可惜年轻人大都不感兴趣,以后制作方法都会失传。我在湖北一个乡下农家喝过一种他埋在地下七年的陈酿苦荞酒,他加了十多种中草药在里面。那天,我们两人一顿共喝了足有三斤。晚上睡&觉时,老是感觉身体热得受不了,就把衣服全脱了,还是热。后来,我又把窗户全打开了。深夜,外面正在下大雪,那些雪花一片一片飘进来,飘到我的身上,感觉舒服极了,好象浑身有使不完的力气,脱胎换骨了似的。
前几天,老家的朋友打来电话,说花高价找来了十斤苦荞酒。我一听,大喜,忙吩咐他去山上采摘两斤野生的刺果,去刺,洗净,晾干,再加上些枸佶红枣之类的东东,泡好了之后,再捎过来。这种酒滋&阴壮&阳、祛湿祛痨有特效,而且口感纯正,清凉中带有一点甜味。美味呀!
酒意人生之酒量和酒品
喝酒的人凑在一块儿,开始是慢慢聊,慢慢喝。到了最后,可能就是酒量的比拼了。这可能与男人的争强好胜的性格有关,在哪一方面都不愿意屈居于人后。好酒的男人如果在酒桌上不放倒几个人,就会觉得不过瘾。这也许是因为男人们在潜意识中,把酒桌当成了另一个战场的原因吧!
翻开史书,有很多人都能喝,他们不知道灌醉了多少英雄好汉。喝酒真的如喝水呀,一顿就起码喝上十斤二十斤的,吓死人啦!其实,以前的酒受生产技术所限,也就是十度左右,同啤酒的酒精度数差不多。我们现在喝啤酒,最厉害的人能喝二十支左右。即使象我们这些人,马马虎虎也能喝个十支八支的,也是十来斤了。而且古人象西藏人一样,没有时间观念,一喝就是一天一夜,时间特长。所以,古人喝酒,听起来挺吓人,实际上也没有什么了不起!
我喝酒喝得最凶的那次,是我十九岁那年,在怀化开了一家酒楼。一伙黑社会的人过来闹事,我上去打招呼。那个为首的哥们就找了一个大汤碗,倒了一瓶另加大半瓶五十五度的鸭溪窖,说如果我能够一口干掉,他就立马带人走人,而且以后也不在我的店里闹事。我当即一口喝掉了,然后给他们打了一轮烟,他们也就真的息事宁人走了。临走时,那个老大拍着我的肩膀说:“你是个真爷们儿,我交定你这个朋友了。明天我来找你喝酒。”后来,我们竟真的成了朋友。
喝得最多的那次是我二十岁生日那天,朋友太多了,敬酒的人也太多了,我喝了将近三斤白酒。也就那一次过后,我喝酒的名声也就传出去了。在那一带,谁都知道那家酒楼的老板能喝。不过,现在我再也没有像以前那样死命般的灌酒了。因为喝酒尽管是一件很爽快的事情,但身体毕竟还是自己的。更何况为了父母、老婆和孩子,也得珍惜自己的身体。
好象有一句很老了的谚语:酒品如人品。说得很对,但前提是酒必须要先喝到位。刚喝酒之时,大家都会掩饰自己。但酒一旦喝到位,喝兴奋,喝高兴了,所有人的本性就会自然地流露出来。
李白一生狂放不羁,郁郁不得志。所以,当他六十来岁的时候,被皇帝李老儿征诏入京,是很小心翼翼的了。但当老李儿灌了他几斤白酒下肚之后,他就本性显露出来了,把脚一伸,对高力士说:“小高啊,我要奉旨为杨小妹写诗,穿着靴子是写不出来滴,你赶快帮我把靴子脱掉吧。”以前的皮靴都是没有经过深加工的,脚一脱出,满屋都是臭味。这件事情本身就是对老李的最大的不敬,更不用小高是老李身边的红人,打狗也得看主人呀!这样一来,他不自觉地把老李,老李身边的高力士,还有杨小妹等等什么人一下子全得罪完了。他还不被炒鱿鱼,那才叫奇怪。
一般来说,喝酒时耍赖的人,最好不要同他合作。这种人不诚实,爱耍小聪明。喝酒时耍狠拼命灌别人的人,都是些好勇斗狠的人。喝醉酒了,喜欢砸东西骂人的,基本上都是些活得郁郁不得志,而且压抑了很久,又得不到宣泄的家伙。喝醉了酒,又是哭又是笑的人,都是些孤独的人,平时很少同人沟通。喝醉了喜欢吹嘘自己的,都是些骄傲的人。一顿酒喝完,没有说出三句话的人,都是成府很深的人,要小心。一喝酒就对女孩子动手动脚的人,最好同他保持距离,这种人不能做朋友 ... ...
散文
打赏鼓励一下!
打赏
相关帖子
•
【从容 散文】游泳
•
【热爱生活散文】《我的父亲》
•
热爱生活的散文《公爹老了》
•
【“秦晋杯”西部文学孝德文化征文】生离死别忆慈父
•
【红米饭散文随笔】父亲
•
【西部老土散文】他还是你的菜吗
•
【西部老土散文】香港随想
•
【西部老土散文】高小毕业
•
【铁石散文】又闻知了声起
•
【石墨杨散文】 细品茗慢阅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宁静
个人认证
|
2015-11-12 14:04: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酒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我从不了解酒的配制过程,读了楼主的文章,长了见识。
欣赏佳作!
辛苦了!
打赏鼓励一下!
打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中文)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诗词歌赋
子在川上曰
个人认证
172
主题
196
帖子
885
积分
VIP会员组
VIP会员组, 积分 885, 距离下一级还需 115 积分
VIP会员组, 积分 885, 距离下一级还需 115 积分
积分
885
加好友
发消息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诗词歌赋
散文随笔
小说纵横
匾牌文化
报告文学
心情日记
民俗风情
电影剧本
打赏公示
图文推荐
西部文学首批百名金牌写手重磅新鲜出炉
2022-01-17
西部文学关于缴纳网络维护费的通知
2022-11-18
【新年贺词】一元复始,西部文学再出发
2022-01-31
【重磅提醒】西部文学作者发布文学作品十不准
2022-01-23
关于注册会员和登录《西部文学网》的通知
2022-01-03
热门排行
1
一起来!选出你心中的2022年年度“最佳优秀作者”
2
【洛沙随笔】斯人已逝,英才永驻
3
西部文学关于缴纳网络维护费的通知
4
西部文学最优秀作者荣誉证书下载处
5
【龙竹武诗词】快乐退休
6
西部文学首批百名金牌写手重磅新鲜出炉
7
【新年贺词】一元复始,西部文学再出发
8
【重磅提醒】西部文学作者发布文学作品十不准
9
西部文学以“戏曲抗战”为题书写,弘扬西安易俗社抗战...
10
【洛沙情理散文】耄耋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