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钟文莲 于 2015-11-24 14:05 编辑
老公喜欢钓鱼,已经达到了忘我的境地。他除了上班,其余时间几乎都花在了钓鱼这件事上。 家里到处摆满了关于鱼的东西:渔具、鱼食、鱼包。鱼竿就有好多种,长的、短的、手竿、海竿应有尽有,还分什么碳素竿、玻璃钢竿、竹子竿;鱼食的主要原料是玉米面、油渣、蜂蜜、再配上在渔具店买回来的各种香料,想钓什么样的鱼就配什么样的香料,什么鲤鱼香精、鲢鱼香精、草鱼香精 …… ,多的装了几大纸箱,不知道他们怎么把鱼的生活习性研究的这么透彻;鱼包也是应有尽有,大的、小的换了一代又一代,帐篷、气垫、折叠椅子、大遮阳伞,都是他钓鱼的家当。 在钓鱼这件事上,他确实舍得花下血本,每个月的零用钱几乎都用在了钓鱼上。他平时生活很节俭,可以说是很抠,穿衣、吃饭都没有很高的要求,有时连水电费都想节省一点,可是在钓鱼这件事上绝不含糊,舍得下血本。 经常去钓鱼,也结交了一帮鱼友。他是一个很随和、很乐观的人,见人一脸的笑,又喜欢给别人帮忙,所以只要在家,他的电话就成了热线,有找他帮忙的,但大都是鱼友们打来谈论钓鱼的,哪儿鱼多,谁谁谁钓了个多大的什么鱼,他听得津津有味,喜笑颜开,流露出羡慕的表情,有时候睡到半夜,鱼友打来电话约他钓鱼,吵得我再也睡不着。我常说,有你钓鱼花的那些钱,还不如去买鱼吃呢,一定比这便宜,他说,那不一样,钓的鱼是野鱼,淡水养的,没有喂饲料,比买的鱼好吃,营养也高,再说,钓鱼并不是为了吃鱼,是一种境界,还可以预防癌症呢,钓鱼主要享受鱼上钩、拉鱼上岸那个兴奋过程,那种兴奋可以杀死好多个癌细胞呢,歪理吧。其实我家不是多喜欢吃鱼,儿子连尝不尝,钓的鱼多数送了人。 每次去钓鱼,他都要提前蒸鱼食做诱饵。取一些玉米面加上一定比例的水,在蒸锅里蒸上一个多小时,直到蒸熟蒸透,然后倒在拌鱼食的盆里,稍微凉一会,拌上香精,蜂蜜,各种作料,想钓什么样的鱼就拌什么样的作料,然后捏成鸡蛋大的疙瘩,如果决定去守夜(晚上不回家),就会多捏一些。每次拌鱼食,我都觉得气味好难闻,可他觉得是香的。选好了钓鱼的地方,就要找下鱼饵的位置了,经常钓鱼,也总结了一些经验,有一句顺口溜:“七上、八下、九靠边、十钻滩”,也就是说七月的鱼往上游,八月的鱼往下游,九月的鱼靠边游,十月的鱼钻进了深滩,根据这些选定投鱼饵的位置,把捏好的鱼饵疙瘩掰开,把鱼钩放进去(有炸弹钩和独钩),然后再捏拢,挂在海竿上面的鱼线上,投掷在选定的位置,他有十几根海竿,每次扎好长一排,做完这一切,就等鱼上钩了,每个鱼竿都安了报警器,如果哪个报警器响了,就证明有鱼上钩了,再慢慢搅动鱼竿上面像滑轮一样的装置,鱼失去了自由,会不停的挣扎,你不用管它,直到它筋疲力尽,没有反抗的力气了,慢慢的将它拉到岸边,用抄网将它捞起来,它便是你的囊中之物了。 他钓的最大的鱼是二十多斤,激动、兴奋了好几天,看着他的那种成就感,我也很高兴。有时候出去能钓到,多少、大小不等,有时候去一天一夜,一条也钓不到,他也能耐心等待,一点也后悔,他说这总比去打麻将强吧,想想也是。我常说,你以前如果学习有钓鱼这么认真,那现在肯定也是个什么“家”了。记得他刚开始学钓鱼的时候,请教了好多人,还记笔记,什么样的鱼喜欢什么样的食物,怎么拌鱼食,那认真劲跟小学生一样。 记得小时候,父亲也爱钓鱼,但那不是因为爱好,是迫不得已。我家姊妹多,家里又比较穷,那时候母亲坐月子没有营养品来补养身体,父亲就会去钓鱼,熬鱼汤给母亲补养身体,也给我们改善生活,那时候没有现在的现代化钓鱼工具,父亲去竹林砍一根细细的竹子就是鱼竿,用麻线绑上鱼钩(鱼钩还是自己用细铁丝做的),鱼钩上挂上虫子,父亲就这样钓回了鱼。
钓鱼,可以修身养性,培养人的耐性,磨练人的意志,还可以锻炼身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如果能为这个爱好不断的付出和努力,达到忘我的境地,这也是一种境界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