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谭奇勇(敬之) 于 2015-11-29 21:10 编辑
【纪实文学.史海钩沉】 历史的抉择 光辉的岁月 —— 回顾为争取实现石柱民族区域自治所走过的艰难历程 敬 之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胜日周末,在成都市郊静宓的寓所里,身旁大孙子正在温习高考功课。早已闲撒林泉正在修心休身的我,忽然听到他吟诵起民国时期李叔同的那首扣人心弦的《送别》诗来,不禁使我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之中。 蓦然,我记起今年十一月十八日,是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成立三十周年的喜庆日子。顿时,我思绪涌来,感慨万千,抑制不住内心的情感,勾勒起了三十余年前,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由我具体组织负责,与一批有识之士携手共同奋斗,并历经数年呕心沥血地为争取实现石柱土家族民族的区域自治,所经历的鲜为人知的艰辛往事…… 此时,中共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委常委、县委统战部长蒋禹文先生,又特向我约稿,要我讲述那一段特别的工作经历,以便对那段历史作一个交待,并作为县庆三十周年专题纪念文章。由此, 欣然命笔,让我穿越历史的时空,仿佛回到了过去那段艰难的峥嵘岁月,使一幅幅昔日奋力艰辛工作的历史画面,在我脑海频频掠过。故,才有了此篇纪实性地叙述文章。 阳光普照 春回大地
“阳光布泽德,万物生光辉”。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确立的“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方针政策,犹如阳光普照大地,使万物有了郁郁生长的自然条件,让全国的民族工作迎来了春天。为长期受压制和禁锢,世代生活在川、鄂、湘、黔四省边界地区的,古老而负有勇敢、顽强、朴实、勤劳的土家族民族,带来了争取平等和被确认恢复的希望。 一九八一年四月,国家民委根据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的,要“改善和发展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以及中央领导的指示精神。就川、鄂、湘、黔四省边界地区部分群众,长期要求解决民族问题的迫切愿望,专门召开了工作会议,研究制定了解决方案和意见并作了统一部署。随即,四川省政府和涪陵地委、行署先后召开了会议,进行了贯彻。地区会议特别强调酉阳、秀山、黔江、彭水、石柱及武隆县,要认真重视,纳入各县县委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尽快统一组织精干力量,先期搞好民族的调查,摸清基本情况,加强分析研究工作。并及时向地委和行署汇报,以便审查确定,是否需要恢复少数民族的问题。 同年九月下旬,县委副书记、政协主席万德同志,向县委常委会认真传达汇报了省、地会议精神。尽管当时县委常委中有部分外县籍同志有疑惑和忧虑,但最终县委还是以党性原则出发,决定在县“四大家”机关抽调干部,组成县委民族调查工作组。由县委领导万德亲自挂帅,县委统战部长崔学文牵头,于同年十月中旬,在县人大抽调谭奇勇、县政协杜善福、向天全、县工商联冉启松同志,另聘请进修校退休老师黎永万,重庆退休在西沱的谭承德先生作历史、民俗顾问,并由谭奇勇同志为具体组织者和召集人,负责全县整个民族调查恢复工作。 由此,组成了县委民族工作调查组,并开展了长达两年之久地民族恢复调查鉴别工作。从而,正式拉开了在石柱县历史上,影响极其深远地民族调查恢复工作的序幕! 学习考察 借鉴经验
当时,虽然县委民族调查工作组建立了,但“左”倾思想影响很大,大家都有许多顾虑。担心被扣上搞“地方民族主义”帽子,加之工作上也不知从何入手。在这种情形下,县委领导万德、牟绪衍、统战部长崔学文同志,及时召开工作组会议进行动员鼓励,排除了疑虑、统一了大家的思想。 “计利应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所以,我与全组的同志们充分的认识到了:“这次的民族调查恢复工作,是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顺应民意的重大决策,是石柱长期以来要求解决,而无法解决民族问题的绝佳机会,它对石柱民族的恢复,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必将产生重大历史影响。因此,我们要对全县数十万各族群众负责,抓住这个历史机遇,矢志奋斗,再苦再累再难,也要千方百计去完成这项历史赋予的使命,以此做出我们的卓越奉献,真正体现党的宗旨和人生的价值” ! 随即,在崔学文部长的倡导和大家共同的谋划下,经请示县委同意,决定走出去,到先期于石柱一年多开展民族调查恢复工作的湖北利川县,以伎本省的彭水、酉阳县考察学习取经,然后,再结合石柱的实际开展工作的办法进行。 一九八一年十二月初,在县委统战部长崔学文同志带领下,全组同志赶赴利川县学习考察。利川县委、统战部、民委的领导们真诚热情地接待了考察组一行,介绍了该县民族调查、恢复工作的整体情况,又应要求安排到汪营、元堡等实地作了考察。经考察了解,该县在开展此项工作中,既有经验但也有教训,尤其是该县基本情况调查摸底不准,恢复民族成份的标准未把握住,致使恢复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5%以上,最终还要全部推翻返工重新申报审查。 俗话说:“磨刀不负砍柴功”。同年十二月下旬,经县委同意,为全面准确学习掌握外地经验,以利石柱民族调查和后期民族恢复工作的顺利开展。由谭奇勇率领黎永万、冉启松、杜善福、向天全同志一行,一路风餐露宿、不辞辛劳,自然没有闲情逸致,更没有花前月下观赏山水景物的雅兴。唯有的,只是学习借鉴兄弟县份工作经验的心情,赶赴彭水、酉阳县学习考察取经。 经过对上述三个县的学习考察,使我们学习到了工作经验和方法,间接地吸取了他们的工作教训。这些举措,对后来石柱开展民族调查和民族恢复工作,起到了很好地借鉴作用! 摸底调查 弄清概况
“但愿苍生俱温饱,不辞辛苦出山林”。一九八二年二月初,遵照县委及万德书记的部署,调查组正式转入实际摸底调查阶段的工作。全组兵分两路,一路以崔学文部长、黎永万,谭承德先生为一组,主要在县城查阅收集有关石柱沿革、土司历史、土著、各姓氏来源、民族、民俗等史料。 另一路,则以谭奇勇、冉启松、杜善福、向天全同志组成,选择了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与湖北利川县黄土公杜接壤,民族、民俗、民风保留较为完整的新乐公社为点进行调查。大家不辞辛劳,不惧艰险,徒步几十里羊肠小道穿过荆棘带赶到该地,在公社党委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召开大队干部、机关人员动员会、老人座谈会等形式,讲清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调查的对象、目的意义、方法等,调动和发挥了公社、大队、机关干部的积极性和作用。 然后,用二十余天时间,深入全公社若干个山区大队、村寨、农户了解调查,查历史、族源、族别、风俗、服饰、语言、民族意识等。被调查的各类人员达千人以上,几乎走访了该地大部分村寨和土家族农户。 同年二月底,两路人员在县委统战部集中汇合,万德书记和崔学文部长及时召开了调查情况汇报分析会议。得出的初步调查结论是:虽然石柱至那时(一九八二年)“改土归流”已达229年了,但县境内仍然存在大量的土家族。随即,崔学文部长和谭奇勇同志,又专门向县委常委会做了详细汇报。 同年三月中旬,崔学文部长及谭奇勇同志受县委指派,专程赴涪陵汇报。地委统战部长李德辉及几位科长,地区民委白新民、张锡元、张洪芳、田兴树诸位主任,科长倪中祥等同志,在地委统战部会议室集体听取了石柱县的汇报。他们一致认为:“虽然石柱的民族调查工作开展晚一些,但以粗浅调查情况来看,所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符合客观的。但调查的面过窄,民族概况掌握的不够全面,要求下一步工作要拓宽调查,将全县的民族状况弄清搞准。” 据此,我们拟定全县扩展调查面,分类别划区域深入调查。 一是将全县划分为三个不同类别的区域进行调查。一类为清代“改土归流”前土司管辖的土家族聚集区,含大歇、下路、悦来、黄水等区;二类为土家、汉族杂聚区,含临溪,西沱(大部)等区;三类为土家族边缘区,含马武(部分)、桥头、西沱(部分)、沙子等区。 二是进一步查清历史上的土著民族姓氏,及历史上迁徙进入本县姓氏民族演化、融合、发展情况。 三是查清历史以来石柱与南宾县合并,以及石柱与万县、丰都等县行政区划的调整情况。 四是进一步准确搞清石柱历史沿革,石柱土司承袭等历史状况。 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深入乡镇村寨的调查,较为全面、准确地弄清和掌握了石柱沿革、土司制度、土司承袭,古代土著,人口迁徙、民族演变、融合,以及现近代土家族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化、服饰、语言、民族意识等诸方面的状况。 大量地历史史料和现存的民族特征,充分的证明了石柱有史以来就是土家族的聚居地。自明洪武八年(1375)正月,朝廷授土酋马克用为石柱按抚使,在当时的南宾县水车坝(今本县古城坝)设立石柱按抚使司始,至清乾隆二十二年(1753年)“改土归流”止,马氏土司实际统治石柱长达378年。之后虽经时代变迁,经济文化的交往和与汉族的融合,但富有坚强、勇敢、朴实、勤劳的石柱土家族,依然以其强烈的民族意识,顽强的繁衍生存展现于世,这是不可争辩的历史事实。 所以,这个结论,自然被国家、省、地民委审定确认。从而,为全面恢复石柱土家族民族奠定了坚实地基础,并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和条件。 关怀备至 临莅指导
那时,虽然民族调查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果,但要恢复石柱土家族民族还有一段距离,仍然有许多工作要做。特别是在民族政策以及民族成份认定等问题上,认识是不清楚的,标准也一时无法确定,急待上级指导。 一九八二年四月四日下午,国家民委政策法制司的领导和历史、民族学家王炬堡(中央民院历史系主任、教授),在省委民工委副书记郜志远,地区民委白新民、张锡元主任,科长倪中祥等陪同下,亲临石柱检查指导民族工作。四月五日上午八时,在县委综合办公楼宣传部会议室召开了汇报会。参加此次汇报会的除国家、省、地民委领导外,石柱方领导及相关人员有:汪林祥、牟绪衍、万德、崔学文,以及调查组全体同志。 此次会议,首先由县委副书记万德、县委统战部长崔学文二位领导,汇报了石柱县开展民族调查工作以来的整体情况,以及民族认定的初步结论。对此,国家、省、地民委领导分别发表了明确的意见,充分肯定了石柱开展此项工作方向是对的,措施是有效的,结论是合符国家政策及客观事实的,要求也是合法合规合理的。 随后,谭奇勇同志汇报请教了民族政策及确认恢复土家族等民族成份的标准,以及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掌握等具体问题。对这个问题,国家民委领导指定随行的王炬堡教授,作了具体指导性的阐述和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