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江南小说】“钓鱼”日记(二十五)

[复制链接]
查看578 | 回复1 | 2015-12-8 23: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1年11月13日             星期二        晴
    早晨,天晴了,气温却非常低。“鱼市” 的人很多,都在说着闲话。
    七点半左右,一个五十左右的中年男人来了,要找三个小工。一个姓杜的老汉走上前去,中年男人瞅瞅他,开口问道:“叔,您多大了?”
       杜老汉答道:“甭管我多大了,我能行!”
       说着又展示了一下自己的身板。怕中年人不信,又对中年人说:“不信,你问问他们?”
       周围熟悉杜老汉的人 ,立刻替老汉帮腔:“老汉做活没问题,你就叫上他吧!”“老汉干活争得很(厉害很),比年轻人争。”......
        
中年人笑笑,往前走去。后来,找了三个小伙子离开了。
         这杜老汉,家在西咸新区的空港新城,已年过七十,身板非常硬朗,干活非常卖力,是从生产队下来的,耐力也超过了年轻人。不熟悉的人,都以为杜老汉家境不好,为了养家糊口才来“钓鱼”。据和他一个村的年轻人告诉我们,杜老汉家的日子很滋润。那谁又能说清杜老汉为啥不想清福而要受这苦呢。我就给大伙儿说说这个秘密。
       杜老汉出生在解放前,他出生时,家里非常穷,孩子也多。每年过年时,没有新衣服穿,母亲就让哥几个轮流躺在热炕上,换下棉衣棉裤,母亲拆洗后,将里外面子用黑颜料重新染一次,这样,大年初一哥几个也算穿戴一新,在同伴们面前也不掉份儿。至于吃的,每年二三月,父亲就夹着个大口袋(装粮食用的长条形袋子,俗称庄子),走东家,窜西家,求爷爷告奶奶,借一点儿粮食度日。每到这个季节,聪明的母亲,还约上几个穷人家的婶婶到田野里挖些野菜,变着花样给他们几个做“好吃的”。那些
“好吃的”用时下农村人的话说——扔给猪,猪都不吃。这在杜老汉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好不容易熬到 解放了 ,天明亮了。刚刚过了几年舒心的日子,杜老汉的几个哥哥又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父亲又是东家抓一点,西家借一点,无论咋说,总算给他几个哥哥娶了媳妇,没让村人看笑话。可父母的屁股上却背满了债。此后,他和父母边生活边还债。
        三年自然灾害时,杜老汉到了娶媳妇的年龄,这时父母年纪大了,几个哥哥又分锅另灶了 ,各自有了自己的一大家子,谁也顾不上谁。再说肚子都吃不饱,谁还考虑那事?所幸的是,一对河南的逃荒要饭的母女来到了他们村,到他家要饭时,他母亲待那母女俩非常好,感动了她们。再加上村里好心人的撮合,杜老汉和那个女儿成了亲,简单地举办了一个婚礼。
         尽管夫妻两人省吃俭用,日子依然过得捉襟见肘。慢慢地,他也意识到了 贫穷的主要原因是自己家里以前人口太多。所以,当国家第一次鼓励计划生育时,他和妻子积极响应了国家的号召,做了节育手术。这也就是在同龄人中,只有他们家有三个孩子的缘故。

       进入改革开放后,杜老汉家的日子像芝麻开花,一天天好起来了。像许许多多农民一样,杜老汉尝到了包产到户的好处,从一开始就甩开膀子大干起来。望着堆积如山的小麦,一椽椽悬挂的金黄色玉米,杜老汉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了,喜在心头。
       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后,杜老汉把希望寄托在儿女的教育上,他希望儿女们能 “鲤鱼跳农门”,走进城里,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因此更加卖力,拼命挣钱。儿女们也争气,大儿子考上了师范学校,后来教了书;小女儿考上了中医学院,在市中心医院做医生。只有二儿子俏皮捣蛋,上了个高中,留在家里务农。
       杜老汉虽然认字不多,可他思想活泛,时时走在村里人的前面。他是他们村里最早栽秦王桃的人。自己一个人跑到杨凌农高会去咨询专家,购树苗。 在自己获得了高额收益的情况下,带动村里人共同致富。如今他们村已经形成了千亩桃园的规模,集观光旅游和采摘为一体,为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尽了力。
        前几年,他把小儿子带出师了,就全面放权。大儿子和小女儿也常常回家劝说杜老汉享清福,每次回家除了大包小包,还几百几百地给零花钱。村里的同龄人 也劝他别干了,说黄土都埋到脖子的人了,还不知道歇息下来。老伴也劝他别干了,也像村里的老头们一样,打打麻将,谝谝闲传,可任凭老伴磨破了嘴皮,他就是不听。
       在杜老汉看来,自己大半生忙惯了,一歇息下来 ,浑身不舒坦。这不,去年冬天,在老伴和儿女们的软硬兼施下,没有来“鱼市”干活。刚开始几天,还在家里呆得住。时间一长,心里木乱得很,不是摔东西就是和老伴怄气。
老伴和小儿子一说(批评),还杠上了,躺倒炕上不吃不喝。吓得老伴赶忙给大儿子和小女儿打电话,怕时间一长,真有个三长两短,可咋办啊。后来经过家庭会议,同意杜老汉出来干活。杜老汉这才答应吃饭。经他这一折腾,老伴和儿女们再也不干涉他了,由着他的性子来。
      进入十一月,“鱼市” 也进入了淡季。每天都是
僧多肉少。这样一来,年龄大的人钓不下活的时候很多。杜老汉想得开,不干活,权当锻炼身体了。再说了,还可以和“鱼市”上认识的老伙计们拉拉家常,多好?干了一年年了,难得清闲几天。
       当今社会,老年人出外打工,确实是个社会问题。年龄大了,身体难免有这样那样的隐性的或已经知道的疾病,用人单位拒绝他们也在情理之中。如果在劳动过程中发病,用人单位吃不了兜着走,这几年这样的事例在新闻报道中还少吗?另一方面,农村老人之所以有病不看,年龄大了还外出打工,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没有足够的医疗和养老保障,老人们想为自己攒点儿看病和养老钱。杜老汉是个特例,大多数农村出门打工的老人都有不愿告诉别人的难言之隐。如何让老年人不再有后顾之忧,除了政府出台好政策外,子女和社会也应当伸出援助之手,让老人们安享晚年。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yishui888.good | 2015-12-9 20:24:43 | 显示全部楼层
寒秋 发表于 2015-12-9 16:33
老百姓的日子过得都不容易,冬寒,多保重。

谢谢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