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平散文】分灶支床(三)

[复制链接]
查看890 | 回复8 | 2016-6-12 09:06: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01228qjlpbbklmmblaaja.jpg


分灶支床(三)

    来到农村,正值大雪隆冬,好奇心笼罩着我的全部心灵。向村上长辈打听后,才慢慢知道耀县这个地方的情况。耀县在西安的正北面,小丘镇在耀县的西北面,耀县距西安约90公里,小丘镇距耀县70里路。耀县古称耀州,是个产粮区,出名的是瓷器、辣子和饸饹。辣子当年还出口,后来因为水泥厂的污染,从“寺沟”产的辣椒里检出了超标硅酸盐这才不出口了,转内销了。我们所处下乡地刚好离开了平原,进了山区,又是山区的边缘。这里也是当年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闹革命的地方。著名的革命根据地照金离我们仅20里路,我们后来因修水库和铁路常去照金,照金著名的隐藏物资的大山洞也爬进去过。
    我下乡的地方,放眼望去是连绵起伏的山脉郁郁葱葱,山脚下流淌着清清的河水。我们住的地方叫后湾,拐个弯就是前咀子水库。真是山清水秀的好地方。说是村,其实就是在山峁沟壑中三三两两挖出来几孔窑,分散住着几户人家,不像我们关中平原上居住密集的村庄。而且当地有一些地方病——大脖子或大骨节,当地人把大骨节叫“柳拐子”,病人身体矮小,行动困难,阴雨天走路更是艰难。但就是这些祖辈都其貌不扬的“柳拐子”,当年为革命做出了很大贡献。
下乡初期,一日三餐由李舵老汉给我们做。十五人的饭做起来也不容易,每天都是蒸馍稀饭加浆水腌的胡萝卜,同学们肚子里的油水很快就被包谷糁刮没了。以至于开饭成了抢饭。不知谁发明的盛稀饭先盛半碗,喝完后还能抢一碗,结果弄得饭越来越不够吃。我们下乡是按定量分配的,一人一个月45斤粮,这个量在当时按道理说已不错了,但就是不够吃,油太少了,更谈不上吃肉,闹得知青有意见,做饭李老汉也不愿意干,分开是早晚的事。
加之我们把炕睡塌了。
    村里给我们挖了一溜五孔新窑,盘的新炕,潮潮的。按农村人说,新窑起码晾上一半年去了潮气才能住人,可我们下乡是突然的事,对“贫下中农”来说,也是措手不及地迎来了我们。新窑新炕新灶具,也是贫下中农迎接我们的礼物。睡炕之初,同学之间并不熟,晚上睡觉还能七人一炕平安无事。可几天过后,同学之间稍一熟悉,玩笑打斗就避免不了。晚上七人一炕真是很不习惯。炕又烧的忽冷忽热,麦草多了,烟熏火燎,热的无法入睡;麦草少了、湿了又烧不起来,冻得人无法入睡。加之七个小伙挤在一炕,你一言我一语很难入睡,尤其谁在放上一屁,哄笑一阵还要找出“屁主”。“大屁咚咚,小屁嗵嗵,跐溜屁嘣人真难受”。不知谁怪声怪气用河南话说着,接着又是一阵狂笑和打闹。你在这闻闻,他在哪嗅嗅,还要掀开被子检验。
    正闹着,只听“嗵”一声——炕塌了。人都掉下去了,大伙这才起来抢救被褥,深更半夜的也没办法,大家只好裹着被子蜷缩着墙角麦草旁,还互相埋怨着,等待着天亮。真是难熬的一夜啊!
    生产队长也看到十五人也太难弄了,决定分开。后湾留七个(三男四女),前咀子东河那边去八个(四男四女)。就这样,十五个同学(其实互相并不熟)分开了。队长宣布“今天李舵老汉也不给你们做饭了,你们自己做着吃。村上的妇女会帮助你们的”。大家听完宣布竟然还高兴起来。少不更事的我们把吃现成饭当做一件很不情愿的事,也把热乎乎的炕给抛弃了。
    我们三男四女留在了后湾,女同学继续睡炕,她们的炕能经受“考验”。我们三个男同学再也不愿意睡炕了,提出要睡床。农民很吃惊,因为他们祖祖辈辈睡得都是炕。“睡床?你们不怕冷?”在一番交涉和要求下,队长答应给我们一些板料做床板。我们三个男生搬出大窑洞在小窑洞里掏墙洞、支木桩。山里叉叉枝很多,三个枝杈顶三个横梁,铺上木板和席子,被褥一展,各自的床半天就完工了。农民也惊奇我们这些知青的奇思构想,连连夸奖,我们更是感到自豪和高兴。已经习惯睡床的城里知青,又好像找回了一点城市里的感觉。尽管窑洞又湿又潮,睡在炕上冻得要命,可我们做出了如此选择,男子汉吗,说话算数,绝不后悔,不过以后,一出太阳来,我们赶快就得把被子抱出去晒晒,被褥太潮了。
    接下来就是自己做饭。虽说是一个挑战,但知青男女似乎没当多大一回事的就承接了下来。擀面、蒸馍、烙锅盔、煮稀饭、包包子、包饺子。居然也搞得风生水起,比起李老汉做的花样多多了。这里面,女同学居功至伟,男同学负责砍柴、生火、拉风箱、挑水等等。刚开始,是留两个人在家做饭,后来觉得留下来的挣不到公分,还是一起上工,一起下工回来做饭为好。这样,一下工,挑水的、砍柴的,没柴了到场上抱麦草,队上是唯一同意知青烧麦草的,其他的农民是不允许的。一年后,我们也烧不成麦草了,全靠自己砍柴。
   下乡时,农村家家都是吃两顿饭,我们一日三餐的习惯也要随之改变。早上起来没饭吃先随着队长的吆喝:“架势咧,架势咧”(干活了),六、七户人家的男人女人就来到场前听队长张甲友老汉分活:“男的出圈,女的锄地”,很麻利的分完,各自干活到九、十点。又是队长喊“收工咧,收工咧”大家回家吃饭。这时,炊烟在山坳里分五、六个点冉冉升起,哪是生命是青烟,也是美丽的人间烟火,让人向往。我们早已饿的肚子咕噜乱叫,那时,知青们没人在意饭菜的质量,只要能吃饱就心满意足了。我下乡之前是不吃一点肥肉的,下乡之后没多久,我就变得什么都能吃了,但这时却什么都没得吃了。
农村当天的第二顿饭是下午4点左右吃,晚上就再也不吃了。我们刚开始形式上不太适应,本来就吃不饱,原来一日三餐变成一日二餐,这肚子从早到晚就没个饱的时候,吃饭时间的拉长,让我们好长一段时间肠胃不适应,尽管从胃口上已经适应什么时候都能吃,即便刚吃完饭,再吃一顿还可以,但这吃饭顿数减少,让一顿饭把胃撑的更大了,接下来就是长长的饥饿,期盼着下一顿的早日到来。
    还记得分灶后不久,初春时日,地里的芨芨菜到处都是,农民不太吃,我们下工挖了一会儿就一大筐了。有人提议包饺子,太诱人了,光这“饺子”两个字就让肚子咕咕叫半天。和面的、烧水的、罩芨芨菜的、拌馅的(只有盐和一点点油)、擀皮的、包的,真是欢乐无比。不知道是谁肚子里的气从胃到肠跑出了终点,一声怪响,引得大家前仰后合的笑,找到“屁主”是女同学,大家都不好意思,紧接着屁声又响起真是应了老话“饥屁冷尿热瞌睡”。那个年代,不分男女,就是屁多。就这样闹着、干着、笑着。笑完了,饺子也熟了,一人一碗,只听吸溜声,不见人言语。老杜吃得快吃完了,突然问道:“今天饺子是啥馅的。”又是一阵舍不得喷饭式的捂嘴大笑,真不知当时是幽默感还是把人给饿昏头了,以至于我多少年以后,山珍海味全忘记,却仍能清晰地记起那一顿芨芨菜饺子。那芨芨菜清香的味道,那包饺子忙碌的身影,那知青的艰苦环境中乐天派一样的欢声笑语,久久回荡在心海里的回忆中。
     就这样,我们在下乡的后湾,开天辟地的睡上了“床”,吃上了只有在城里,在逢年过节时才能吃上的饺子,开始了“大有作为”的新生活。和农民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并也会跟着农民一块儿喊“日头已落西,老子肚子饥,老驴不开口(暗指队长),社员不敢走”。哈哈哈……一阵笑声,队长也不恼火,随后一声“收工咧,收工咧”。清脆的声音在山谷里荡来荡去。
135808zn338s44skja48ss.jpg

【作者简介】:李建平, 河北,湖北人氏,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老三届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从事建筑设计工作,并创建陕西建筑能源专业委员会,担任学会主任,并曾任《陕西建筑设计》、《建筑能源》内部刊物总编,发表专业论文200余篇,并编写有《浮云朵朵》、《思念妈妈》等,工作之余写作散文、诗歌、随笔、评论等,文章见于《陕西日报》、《西安晚报》、《西安日报》、《三秦都市报》、《华商报》、《法制周报》等刊物,对历史的追忆,对灵魂的注解,让老知青又用文章诠释演绎一曲悲壮的歌。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钱 +2 收起 理由
西部文学 + 2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邓仲祥 | 2016-6-13 05: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就这样,我们在下乡的后湾,开天辟地的睡上了“床”,吃上了只有在城里,在逢年过节时才能吃上的饺子,开始了“大有作为”的新生活。和农民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并也会跟着农民一块儿喊“日头已落西,老子肚子饥,老驴不开口(暗指队长),社员不敢走”。哈哈哈……一阵笑声,队长也不恼火,随后一声“收工咧,收工咧”。清脆的声音在山谷里荡来荡去。
打赏鼓励一下!
淡泊看人生,挥手谱华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刘蓉 | 2016-6-16 12:38: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继续……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84612t7t79hy7bnn0td72.jpg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李建平 | 2016-7-5 18: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邓仲祥 发表于 2016-6-13 05:13
就这样,我们在下乡的后湾,开天辟地的睡上了“床”,吃上了只有在城里,在逢年过节时才能吃上的饺子,开始 ...

感谢邓老师关注,新手上路多多关照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李建平 | 2016-7-5 18: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建志支持,祝你工作愉快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西部文学 | 2016-8-10 19:23:29 | 显示全部楼层
0000.png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李建平 | 2016-8-11 16:24:47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关注和支持,我会继续努力,为西部文学的发展壮大而作出自己的贡献,问好!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李建平 | 2016-8-19 15: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寒秋 发表于 2016-8-15 11:11
拜读老师佳作,理解下乡时的艰辛。

理解万岁,艰辛也是动力的源泉,问好!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