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文学征文】】【月光散文随笔】生与死

[复制链接]
查看1201 | 回复3 | 2015-1-13 10:02: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运涛 于 2015-1-13 10:07 编辑

生与死


                “世间事,除了生与死,都是小事。”这么沉重的话题,致我离去的朋友。
                                                                    
                                                                 文/月光

     梁实秋说“生不知所从来,死不知何处去,生非甘心,死非情愿,所谓人生,只是生死之间短短的一橛”,这一橛,就是生活。

     从出生的那一刻,便是走向死亡,唯有一个方向。生,令人喜悦,死,则令人悲痛,生死之间,隔着几十年的岁月,短暂又漫长。生的过程,我们不断交流各种心灵鸡汤、奋斗过程,让此生过得有意义;而死亡,始终是被动的、悲观的,尽管知道这是自然规律,可大多数人都不能坦然接受。

     自从接触危重患者,面对死亡,我便开始思考:临终前人们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除了教科书上简单的归纳之外,他们的愿望、身体的感受是什么?活着的人能为他们做些什么?眼前重现各种临终的画面——

     记得有一个老伯,被家人送人医院,发现患有主动脉瘤,这种病及其凶险,他自己感觉治疗之后没有什么不适,就要求回家,对我说:“让我下床吧,我明天还要接送小孙子上学。”我心里明白,动脉瘤随时有破裂的可能,把学生叫在一旁,悄悄吩咐,多注意观察,不要活动,但愿他能坚持到手术开始。大约十分钟后,他突然觉得气短,随即丧失意识,抢救无效离去。我常想,面对类似凶险的疾病,到底要不要告诉他本人?他的亲人都知道,唯独瞒着他,如果对他说实话,是不是能够让他不留遗憾,再看一眼想见的人?但倘若他不能承受,则会加速死亡。每一个个体都是不相同的,该如何了解、如何区别对待?

     有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因肺炎入院,按照既往经验,对他进行了艾滋病筛查,果不出所料,几番检查,确诊为艾滋病。这种情况,一般会告诉患者本人,而他太年轻,恐怕还没有准备好面对死亡,所以告诉了他的父母。他问我:“你见过我这种病吗?能治好吗?”看着他一派天真、单纯的表情,实在不忍心让他知道,他的生命已经进入倒计时,将可能全身溃烂而死!这么年轻的生命,仅因为一次放纵就赔上性命,难道要让他每一日都活在恐惧之中?他的父母,将忍受失去独子的痛苦,对于这样的家庭,如何安慰?

     一个月以前,得知一位朋友癌症晚期,立即去探望,几乎认不出消瘦的她,与那些同疾病的患者并无二致,我几乎能看到最后的结局。尽管救治过无数的患者,也历经无数患者的死亡,我还是不知道此时的她需要什么,濒死之时如何交流,为此,专门去拜访了心理学教授,探讨每一阶段该如何面对她、安慰她。教授说,我们中国人没有信仰,没有对死亡进行教育,太难了,没有好的办法,只能对具体的事情进行态度积极的谈话,即使是短暂的愉快。大概是因为我不善言辞,很难做到自然随意。后来她陷入昏迷,另一位朋友打电话问我该如何做,我说,人的听力是最后消失的,不要在她耳边说不该说的话,让亲人陪伴着,止痛药用了这么久,痛不欲生,既然已经决定不再抢救,那就让她安然离开,不要因为没有意义的抢救过程导致她再次出血、骨折,让她有尊严地走吧。

     我们中国古代文化认为死亡即“归去”,非常坦然,视死亡如同回家。佛教认为有六道轮回,死亡就是摆脱今生的苦难,进入下一个轮回,这种死亡观影响着无数的中国人,芸芸众生,没有人记得自己的轮回过程,但终究是一个希望,让死亡更容易被接受。现在,只谈生,不谈死,到底是乐观,还是因为未知而不敢妄语?因为未知而悲观?多年以来,一直想对如何面对死亡进行研究,可惜直到目前,除了知道可能会经历否认、愤怒、协议、忧郁,最终接受,我仍然无法提供更多有效的帮助,尤其面对我的朋友,她有着强烈的求生欲望,曾经努力与疾病抗争,花光积蓄,日日夜夜忍受着无法承受的疼痛,靠注射止疼药维持,这么年轻的生命,我不知道她是如何面对这种恐惧,最终是不是失望、绝望,不得不接受死亡。无论是对于疾病本身,还是心理活动,我都无能为力。

     我自己曾经数次历险,两次死里逃生,还记得开始陷入危险时非常慌乱害怕,竭力自救,自救失败之后,陷入绝望,不断与上天讨价还价,不敢奢求太多,不断妥协,许多人和事在脑中无序浮现,在心中与他们告别,直到脱离危险时,才发现整个过程非常短暂,我却觉得很漫长,居然想了那么多无关的事情。那种恐惧,绝望,无可奈何的感觉至今仍很熟悉。

     相信大多数人惧怕死亡,所以避而不谈。过去,许多文化程度低的农村妇女常常因为琐事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那么轻率、决绝,不知是否有过一丝害怕。而有的老年人则早早预备好棺木,自然地谈论死亡,没有任何不安情绪,令我非常敬佩。罗素说:“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应该象河水一样——开始是细小的,被限制在狭小的两岸之间,然后热烈地冲过巨石,滑下瀑布。渐渐的河水变宽了,河岸扩展了,河水流得更平稳了。最后,河水流入了海洋,不再有明显的间断和停顿,而后便毫无痛苦的摆脱了自身的存在。”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的死亡观,他认为老年人已经经历了人世悲欢,将不会因害怕死亡而痛苦,但是青年人该如何理解死亡?

     对普通人而言,长辈的去世让晚辈第一次面对死亡,变得成熟,父母走了,站在第一个的就剩下自己,又不得不面对自己的死亡,一直是一个被动的过程。人的一生,有时看起来挺可怜,经过几十年的学习,才能独立生活,有所作为,知识到达顶峰时大约到了五十岁,算起来一辈子都在学习,学习怎么生活,怎么工作,并没有学习如何死亡。学校没有一门课程教我们如何面对死亡,有的人甚至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没有心理准备,以至于临终前不甘心、不圆满,也让亲人遗憾。怎样让父辈不留遗憾、让自己不留遗憾?怎样完成自己的一生,教育后辈,让他们对父辈的离去顺利接受?我们虽然不能决定生命的长短,但可以决定自己生命的宽度。总觉得来日方长,所以有了种种设计、纷争、琐碎和无聊,假如明天可能是生命里的最后一天,你会做什么?一朝身死,万事成空,没有了承载灵魂的躯体,你于他人而言,不复存在,你所拥有的一切,于你而言亦不复存在,这个问题,又回归到生的问题,包含了如何生,如何活,如何死的种种喜怒哀乐。

     死亡,每个人都终将面对,却只有一次机会,无法传授经验。如何生,是一门实践课;如何死,是一门未知课,如何在死亡之前坦然无悔,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书写。若要好死,便要好生,要如何死,便要如何生。生,得其乐,死,得其所。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运涛个人认证 | 2015-1-13 10:07:3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到征文栏目了。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夜雪 | 2015-1-13 10:53:1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牵扯着非常广泛的知识面。
给人启迪,多了一份释然与坦诚
就如前面老师所言“逃避不如面对”
好文字
问好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米豆 | 2015-1-13 11: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逃避不如面对”,了解生命的无常,让我们更热爱当下的每一天。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