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改变了我

[复制链接]
查看519 | 回复1 | 2016-10-25 21:44: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离开学校以后,走上社会,本以为与读书无缘了,却没有想到,我的读书生涯才真正开始了。没有了这样那样的纪律约束,没有其它学科的纷扰,有选择、有针对性读自己喜欢的书。也许是事随人愿,我就像一条在水中畅游的鱼,自由自在乐此不疲的一本又一本读着喜欢的书......
  记得读三毛的《我的宝贝》的时候的情形。当读完书中“十字架,双鱼,别针”等几篇文章时,心情非常激动久久难以平静,于是写下了下面的话:为生活所迫,那些妇女出卖了自己的心爱之物,几分留恋,几分无奈。三毛的内疚是人之常情,我们也内疚过,但忽略了,认为付钱了,就公平了。三毛的眼中,近乎于掠夺的买卖,有什么公平可言。三毛虽逝,其心灵的纯洁,日月可鉴。想我近四十而不惑,常为一些蝇头小利与人面红耳赤,如若把三毛看作一面镜子,就会发现镜子里的我们是多么丑陋。
  随着读书越来越多,发现了自己身上很多的缺点和不足。女儿四五岁的时候,与她妈妈特别的亲,又说又笑又是撒娇,见了我就像老鼠见了猫,战战兢兢的,规规矩矩的,完全没有像与妈妈那样的亲近感,我即嫉妒又感到惋惜。其实我也非常疼爱女儿,只是我对女儿的要求非常的严厉,常常为她一些小小的错误,一味的责怪孩子,甚至在一些事情上,根本不听取女儿的想法和意见,总是以我的经验否定女儿,有些时候,我的理由站不住脚的时候,就采取强权施压,女儿看势头不对,就躲进了妈妈的怀抱里。当我读了《爱的教育》《爱弥儿》《城南旧事》等一些书后,我明白了自己教育女儿的方法是错误的。从那以后,女儿再有错误时,我就耐心的指出她的错误,并帮助她改正。如果女儿对某些事情提出自己的看法,想法,我总是耐心的听取,对于女儿正确的想法,我就鼓励她,对于错误的想法,我就加以指正,并提示她从另一个方面去思考。我的改变,赢得了女儿对我的尊重和依恋,让我真正体验到了做父亲的快乐,这种快乐是无价的。
  通过读书,我的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的时候,我总是羡慕有钱的人,向往他们的生活方式。我的目标总是停留在那些名呀、利呀的层次上,常常为一个目标而奋斗的疲惫不堪,当那个目标达到了,虽然会喜悦一段时间,但很快就会觉得兴味索然,于是又向下一个目标进发。如此一次次的重复着,总觉得生活的很累,不快乐,更谈不上幸福了。有一段时间,我竟然羡慕乞丐的生活,虽然他们一无所有,但他们活得无忧无虑。就在我非常迷茫、感觉无助的时候,相继读了《约翰克里斯托夫》《大卫科波菲尔》《前夜》等十几部小说,终于明白了人生的价值,生活着的意义。我的人生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追求的与以前截然不同。从每一天的生活中能够看到美和善,能真切的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爱。生活一下之变得美好了,我的性格,言谈行为都发生了变化,从而使我与妻子,与邻居,与朋友的关系都发生了很大的改观,愈来愈和睦了,觉得自己被幸福包围着,生活是那么的快乐,那么的有意义。
  书,就是作者对生活的所感、所想、所悟。读书就是读人,就是学一个人对生活的经验,从而让自己的生活也变得幸福快乐。既然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好。我们就要读好书,读对人有启发,有引导的书,要有选择性的去读书。有的人就会说,是不是书里面的思想全部要接受。我的观点是,对于书中好的思想,要学习,对于那些糟糠之类的不健康思想,要弃之。
  读书,,古语有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就是说一本书,读一遍两遍,不一定能把书里的精髓思想吃透。只有一遍一遍地反复阅读,认真思考,才能把书完全读懂。记得我读《安娜卡列宁娜》时,对列文站在崖上,看着农场上一个个忙碌的人,竟悲哀的说,多少年后,他们都会被一一埋掉,我百思不得其解,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际,直到第三次读过此书后,这个问题才迎刃而解:列文的悲观情绪,是他对他所生活的社会失望而产生的结果。在那样的社会制度下,他活着就是吃饭,打猎,娱乐,睡觉,形同行尸走肉,生活没有激情,人生没有理想,好像生活在一潭死水中,无快乐幸福可言,身边到处是悲惨,碌碌无为的事。列文虽然有心仪的爱妻相伴,有滚滚的财源源源不断而来,可谓锦衣玉食。可是当物质财富所带来一时的欢愉如昙花一显冷寂下之后,今日只是昨日的再版,久而久之就麻木了,厌倦了。当明白了这个问题之后,一本书全都读通了。
  书是人进步的阶梯。这是老话,我却感同身受。这几年,不断的读书,读好书,我从一个无知的人,成长为有知识,有文化,有修养的人。现在,我已着手写作,把读书这些年的所感,所悟,所想写出来,以求共勉。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读书就是读人,就是学一个人对生活的经验,从而让自己的生活也变得幸福快乐。既然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好。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