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说歹说才劝动父亲母亲去丹河湿地、环丹山庄游玩。母亲临上车前还在不停地说,你们都忙,不要麻烦了。 父亲八十四岁,母亲也七十七了,竟然一辈子没有去旅游过。我和姐姐游说了不知道多少回了,有几次已经报了团,但执拗的母亲都坚决拒绝了。每当我们说起这事,她总会说你们都忙,不用麻烦。我活啦一大把年纪啥没看过,大城市,只不过房子高点人多点;风景区,不是看山就是看水,要么就是看庙;我看咱窑头村就挺美,有山有水的。再说我不是还去过一次白马寺么? 是的,那是十四年前,我刚买了房子,母亲执意要去白马寺请尊菩萨,为了表明虔诚,她还不让我们陪同。 车行在公路上,我尽量放慢速度,向父母介绍经过的村庄、建筑,父亲母亲一边惊叹变化之大,一边努力搜索旧时的记忆。经过府城时我说起玉皇庙,母亲回忆道,你姥姥活着时每年都来这,谁知摔断了腿再也没有站起来,临终前还念叨起这儿。母亲说着,眼里泛起了泪光。 妈!姥姥在咱家躺了7年,你精心照顾,姥姥没有受罪,她很满足快乐,可没少给我们讲民间传说、故事、经文。姥姥在天堂也一定是幸福快乐的。 嗯嗯,是啊,也多亏了你和你姐她们帮我照顾姥姥,一有空陪她说话,玩牌。 母亲那些年的辛苦又浮现在眼前,一日三餐,吃喝拉撒,洗澡翻身,陪聊说话。躺在床上七年,姥姥没有肌肉萎缩,没有褥疮,七年的床前陪伴,单单每夜的几次翻身和起夜,两千五百个不眠之夜,我不知道母亲是怎么坚持下来的,母亲却丝毫不以为意,倒是把儿女的一点点付出记在心上。 瞧!前面就是丹河湿地了。怕母亲伤心,我赶紧岔开了话题。 车停在河边,春日的阳光洒在河面,闪动着万点光芒,两岸团团簇簇的是粉的桃,白的杏,樱花更是一树锦绣,仿佛大团的颜料泼在绿底的画布上。河岸上有游人在散步,有人在垂钓,远处吊桥上有孩子们在叫在笑。 我六岁的小重外甥女,雀跃着奔向河边,她的母亲我的外甥女,大声喊着慢点,追了上去。我和大姐搀着父母缓缓而行,碧绿的草,清亮的水,能看见鱼儿游动。咱村前的小河以前也有鱼儿呢!父亲望着游动的鱼儿说道。 河面上几只水鸭,正游得欢,一个猛子扎下去,从很远的地方钻出来,此起彼伏,像是比赛。母亲笑着说:这鸭子真机灵活泛。咱村水库过去有“长脖子老等”,长长的腿,长长的脖子,站在浅水里一动不动,等鱼儿游过来就一口叨下去。母亲模拟手势,我和大姐笑起来:“真的啊?” “那当然!” 我们皓首垂髫说说笑笑的四代组合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善意的目光投来,羡慕、欣慰、称赞。有人热情地打招呼: “老先生,高寿啊?” “八十四了!她七十七!” “不像,不像!精神真好啊。” “谢谢,谢谢!” 说话间来到吊桥前,刚才在桥上嬉笑打闹,使劲摇动吊桥的孩子,静静站在那里,一动不动,生怕吊桥再有一丝摇动,父亲脚步稳健,母亲尽管有我搀着,另一只手也紧紧抓着吊索,路过孩子们身旁,母亲向他们投去笑容:“谢谢,谢谢你们!” “奶奶慢点!” 一个小姑娘回答: 过了吊桥,父母并肩缓步,母亲的身子已然蹒跚,父亲比过去也更矮了几分,我眼有点模糊。走累了,父母在小石凳上坐下来。望着眼前的繁花碧波,两位老人竟双双忆起六十年前他们在父亲部队驻地小公园的情形。 湿地景区的路口,有环丹山庄的村民在租赁多人合骑自行车, “带老人来逛?” “是是是,这是我的父母亲。” “给!”顺手拉过来一辆车“骑自行车带老人转转,免费!” “谢谢,谢谢!”母亲抢着说:“老了,不中用了,不去远处了,来看看你们这以善文化出名的环丹山庄。” “欢迎,欢迎。” 搀母亲走进山庄,我们在巨大的雌雄同体银杏树前驻足,我介绍说是一树有雌雄,父亲说是两棵长到一起的夫妻树吧?母亲问道:不会是子抱母吧?像珏山青莲寺那一棵。我没否定:嗯,也许真是呢! 一转脸,硕大的一个善字,在山庄影壁中央, “好大的一个善字!”母亲投来探寻的眼光。 “妈!环丹山庄从明朝开始,一个刘姓官员退隐回村,行善积德,代代传承。近年他的一个后世子孙,继承先祖美德,回乡投资,不图名利,宣扬善行天下的文化。 “好人!”父亲开口。 “在家行孝,出门行善,你姥姥常对我说”母亲望着巨大的善字出神。 稚嫩的小重外甥女,仰脸问道:“太姥,善是什么?” “善是做好事,不做坏事!” “嗯,我做好事,不做坏事。” “那太姥,孝是啥?” “孝就是爱自己的爸爸、妈妈!”母亲笑着说 “我爱妈妈!”孩子欢叫着,扑入了她母亲的怀中。
作者:王红山 简介:笔名:唐风。山西晋城人,普通铁路职工,晋城蓝月亮文学社员。喜欢随心写点文字,有小说、短文在《小说月刊》《太行日报》等刊物发表 单位:山西省晋城市火车站晋城供电车间 地址:山西省晋城市火车站晋城供电车间(二圣头桥旁) 邮编:048000 电话:15834334773 QQ:2751963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