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南老松杂谈】我的家乡方言跟北方方言有许多相似之处

[复制链接]
查看1288 | 回复2 | 2017-7-31 09: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滇南老松 于 2017-7-31 09:49 编辑

我的家乡方言跟北方方言有许多相似之处


滇南老松


  我的家乡的汉语方言被归类为西南官话。
  我的家乡在彩云之南的东南部,一个叫文山的地方。
  生于斯长于斯的我,自然了,每每开口,就都会吐出文山方言的。
  不过,还在不需要剃胡子时的童年和少年时光,我就会说一点普通话了的,只不过没有教我们语文的那位“欧阳修老师”说的标准。后来当兵吃粮,我又于大熔炉里跟来自五湖四海的战友们学得过几句他们家乡的方言。当然了,我只爱学离普通话近些的战友们的家乡方言,比如华北、东北、西北等地的方言。倘若我问一位广东籍战友:“你的家乡离广州有多远?”他答:“大概有七八席(十)公里。”那么算了,这种方言我还是别学了,连长和指导员不是倡导我们在平时也尽量讲普通话的嘛,因为我们是通信兵部队。
  而现在,我在看电影电视时,以及回味着以前听过、学过的一些战友们的家乡方言时,竟发觉作为西南官话的文山方言,同普通话和北方官话片区的一些方言,在音调、字义、词义等方面,有许多相近和相同的地方呢。如下:
  No1:文山话跟东北话的相似之处。
  例如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中,东北一个名叫蘑菇屯的小村子的几名乡下人,相约来到在大城市的军区大院里,在肩扛两杠四星大校军衔牌牌的同乡石光荣家里混吃混喝,一住半月不思归。且一次在石光荣不在家时,每人端着一海碗由暗带厌倦神情的石夫人煮好的面条,其中一人蹲在餐桌边的櫈子上,边将面条汲得哗哗直响,边不停地对着几个乡人嚷嚷着:“整!整!整!”毫无疑问,这个乡下人所言的“整!整!整!”一句,就是“吃!吃!吃!不吃白不吃”之意。
  那么我们文山方言,不也经常将“吃”说为“整”吗?譬如也有几个豪爽大方的朋友的你,曾经接过这样的电话:“我今天得了五百元稿费,晚上想整点什么?整牛如(肉)还是整狗如(肉),?我请你们。”此处之“整”,与东北话的“整”,同为“吃”意无疑。此外,文山话的“纵整?(怎么做?)”,又与东北话的“咋整?”味同而功亦等。
  No2:与西北方言某些词语一模一样。
  譬如作为十分怕冷的狗狗的你,竟然忘了我们这座四季如春的城市,再冷也冷不到哪里去,然而在腊月里,你只要一在家,就成天抱着个电暖器或火盆“向火”(烤火)。但你在身子暖和了的时候,就没想到文山人说的“向火”一词,跟古代章回小说里边经常出现的“向火”这词,在词素、词义和音调上一模一样吗?例如:“林冲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水浒传》);“只见那中间坐着一个老庄客,周围坐着四五个小庄家向火”(《水浒传》);“我灶窝里向火去也”(元曲《降桑椹》);“当日雪下得越大,周氏在房中向火”(《警世通言》)。
  或问:古典章回小说和元曲里的“向火”一词,怎么就被你说是出自西北方言了?还拿来跟文山话的“向火”扯在一堆。老松曰:古人著书目立说,分为雅言(文言文)和白话,元、明、清时的戏曲和章回小说,就属白话。白话者,古代、近代市井口语用语是也,你以为那些走街串巷的布衣及引车卖浆者流,在用口语交流时会用文言文?而据资料介绍,自宋代以来,地处西北的长安作为古都,该地和附近一些地区的方言,其音调和惯用语,就是我们现在所称的古代白话。君不见一些西北题材的现代影视剧中人物说话常用的“干甚?”“有甚!”之类字句,不就与章回小说《水浒传》中好汉们常说的“干甚”“你是甚人?”一模一样嘛。
  No3:带东北腔的普通话也有些“文山腔”。
  有一天,老松偶看电视剧《钢的琴》的某一集,听得其中一角色——那个神态有些凶的中年妇人说的一句话:“你别给我在这装糊涂!”喔唷!这种音调——等一下!怎么我觉得还有一丁点像文山话呢?!我当时就瞎联系起来了。我是怎样将东北话跟文山话联系起来的?现试将电视剧里那妇人说的这句话,每字拆开并配音,解析如下:
  A:你。普通话声母、韵母为ni ,声调为上声。那妇人发音与普通话同。
  B:别。普通话声母、韵母为bie,声调为上声。那妇人发音为去声,声母、韵母和声调与文山话同。
  C:给。普通话声母、韵母为gei,声调为上声。那妇人发音为平声。此字,文山话声母韵母为ge,声调为平声。妇人此字发音,声母韵母与普通话同,而声调跟文山话一致,属“半普半文”。
  D:我。普通话声母、韵母为 wo ,声调为上声,那妇人发音与普通话同。
  E:在。普通话声母、韵母为zai,声调为去声。那妇人发音为上声,声母、韵母和声调与文山话同。
  F:这。普通话声母、韵母为zhe,声调为去声。那妇人发音与普通话同。
  G:装。普通话声母、韵母为zhuang,声调为阴平。那妇人发音与普通话同。
  H:糊。普通话声母、韵母为hu,声调为阳平。那妇人发音为去声。文山话声母、韵母为zuang,声调为去声。那妇人发音声母、韵母与普通话同,声调跟文山话同。
  I:涂。普通话声母、韵母为tu,声调为轻声。那妇人发音声调为去声,且为加重音,声调跟文山话同。
  以上那妇人发音共8字,4字与普通话完全相同,4字跟文山话半同或完全等同。特别是作为形容词且后缀词素为轻声,也就是不标声调的“糊涂”一词,为普通话及北方官话特征,然而那妇人在发此字音时,竟与其“母语”分道扬镳,说成去声且为重音,足见其凶悍。文学或影视作品中人物说话要符合其性格特征这一观点,在此剧中得到表现。我以为这女演员表现得要得,导演也不错。
  其他诸如河北、河南等地方言,也有类似文山话的音调穿插期间。如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那个成天傻笑的新兵许三多,在偏僻的驻训场时,一句河北腔“以后咱班的内务卫生俺全包了”中的“包”字,普通话声调为阴平,而三多发音却为上声,声调竟也与文山话同。
  更为有趣的是,营盘里战友们,为因一口锅里舀饭吃,一间宿舍里话家常,三、五年兵当下来,竟也会东施效颦或北学南,或南学北,不自觉地将南腔北调混杂起来使。譬如河北兵会照葫芦画瓢般地对着文山兵来上一句:“噶何?”也就是学文山话“噶豁?”(对不对)。而文山兵,也会不时地对着咸阳兵哼哼上这么一句:“你去不去?你不去我要克(去)了。”让人听了忍俊不禁发笑。由此可见,老夫妻间一人结巴,天长日久另一人说话也会不顺畅的那种说法,是确有根据的。
  举此诸多例子,无非是想从这类角度,试图证明我们云南许多地区一些人的先辈,是古代各个时期从北方迁徙而来的这种说法,而先辈们是从何时起、为什么要成群结队来到云南定居等一些迷团,还是留待专家们去考证吧。
  不管是南腔还是北调,不管你是喜欢面食的北方人还是喜欢大米的南方人,反正我们都是从树上下来的。

  作者简介]笔名:滇南老松,实名:韦建松,男,1965年7月出生,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市人,学历为大专,职业经历为军人、公务员。现居文山市。喜爱文学、绘画、音乐、奇石。有散文、杂文、文艺评论、小小说、短篇小说散见于省级、地市级报刊和各类网站。杂文《做客记》被收录于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云南杂文丛书·周末闲话》,散文《一碗面》获《文山日报》“我与改革开放三十年征文”二等奖。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西部文学 | 2017-8-4 20:33: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管是南腔还是北调,不管你是喜欢面食的北方人还是喜欢大米的南方人,反正我们都是从树上下来的。

欣赏问好老师!!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滇南老松 | 2017-8-5 13:29:1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管理员老师的问候,祝老师夏安。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