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梓钧 于 2017-12-15 12:51 编辑
最近,很多人对我说,你就是个文艺青年。其实,我不是,或许我曾经是。 曾经,很多人,包括我自己,或多或少地感觉自己颇具文艺气质,还有点沾沾自喜。不停的去追寻,印度的泰戈尔、法国的加缪、奥地利的卡夫卡,还有国内那些著名与非著名的作家,都是涉猎的对象。张爱玲、三毛、余秋雨、林语堂、王小波……只要是一个时代极具代表性的作家,只要是在媒体上存在亮点的人,不管其作品是好是劣,都马上搜索、了解、购书并与书友进行交流。 所谓的交流无怪乎在那些作者的经典语录上加自己的只言片语,以此证明自己的真知灼见。当然,有时也会誓死捍卫自己喜爱的作者,即使他们已经作古。 这些无非证明了我们的记忆力超好,还有对那些整理名人语录之人的崇拜。张爱玲的名句:“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遇上了也只能轻轻地说一句,哦,你也在这里吗?”被我们几乎引用到泛滥的地步。 当然,没有人说这不可以,我们自己写不出关于爱情、亲情和友情,人生中所有的尴尬、无奈、困窘、喜悦,难道还不许喜欢别人的吗?我们有权利这样做,谁也不能例外。 对啊,我似乎陷入了一种怪圈,充满矛盾的怪圈。看起来是享受着文字带给的美好,可是,深想起来,我似乎更追求的是文字带来的荣耀,似乎它使我与众不同,更优雅。记得有位女作家说过,女人应该读很多书,但是女人不应该炫耀自己读过很多书。初听这句话时,我吓了一大跳,原来我就是这样的人。 我承认,自己是真正喜欢阅读的,喜欢用那些唯美浪漫或尖酸的文字表达自己的内心,尤其那些古代的爱情名句,如“山无棱,才敢与君绝。”可是,这是真正追随自己的内心吗? 《失恋33天》中王小贱问黄小仙:你有什么怪癖吗?这年代如果你没什么怪癖都抬不起头做人,现在这社会几乎人人都得了抑郁症。 我们似乎就是这样,为了追求自己的与众不同,给自己安插种种特质引人注意,瞧!我不是一般人,我跟你们不一样,我追求的是小众,殊不知是为了“小众”而小众。 每一个少年或少女都是天生的诗人。我们曾经伤感悲秋,仿佛林妹妹一般,感慨爱情,感慨时光。我们曾经在日记本上记录着我们的青春。 这时的我们是某种意义上真正的文艺青年。我们有自己的情感,最后呢,我们有了被别人牵引的趋势,当然我们的的确确在他们的书中看到了我们情感的缩影。那些无法表达出来的内心。然后,名家文字带给我们的虚荣与炫耀与名牌报装、奢华饰品是同一类型。名牌时装撑起了我们的外表,名家文字撑起了我们的内心。在这种情况下LV包包与卡夫卡都是我们眼中的奢侈品,不过有些人认为LV包包更奢华。 书籍这种精神食粮是值得拥有的,却不值得我们炫耀。试想,一个张口就是张爱玲曾经说过……伍尔夫曾经说过……可是,你自己曾经说过什么? 曾经一个青年向一位小提琴家展示自己的才艺,老人家只说了一句:我在这里见到了许多熟人。这位青年简单的一句曲子就抄袭了好多的人谱子。 还是让自己做一个普通人吧,没有奇奇怪怪的嗜好,不出雷人之语,不要轻易得抑郁症。
作者介绍:笔名:梓钧、左瞳。真实姓名:殷亚红,克拉玛依人,性别女,汉族,现供职于中石油克拉玛依石化有限责任公司党群工作处。2002年开始发表文章,消息、通讯、散文、诗歌、小说,作品散见于《中国石油报》、《新疆石油文学》、《新疆石油报》、《克拉玛依广播电视报》等报刊。系克拉玛依市作家协会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