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锦灰堆”浅谈封晶绘画特点(其一)

[复制链接]
查看1597 | 回复0 | 2018-1-23 15:24: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初次见到封晶的作品,可能是我第一次对中国画产生触动的时候,这种情况并不多见,缘由大抵是我对于“写意”没有深刻感受,加之传统中国画是注重以水墨为主,讲究“骨法用笔”“气韵生动”,色彩上很少有光影变化,大量运用黑白二色,浓淡相生,素净清雅,可能对于我这样轻年之辈难以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遂每每遇见书画类作品便走马观花,不曾细赏。
封晶的作品,可谓“打破”,我这里所谈的“打破”,头一件是打破了以上我自以为对中国画的固有印象;第二件是,封晶的作品承袭了十分小众又独一无二的古老绘画形式——锦灰堆,这锦灰堆又名“八破图”,以“破”“打破”了传统单一的中国画艺术市场格局。因为实在与众不同,我便想以我个人观感,浅析一二我所欣赏的封晶作品。
其一:【有序堆砌,画中有诗】
    首先,这里所要探讨的有关封晶所绘的“锦灰堆”,要从多元融合的角度说起,“集破”“集珍”自不必说,这幅画中视觉中心的拓片,是来自年代久远的汉砖图纹,故边角残缺一二,可视为“残片”。   
再者,重点是从内容来讲,这幅画中汇集了多种素材:书法题写、中国绘画、古旧拓片等。画家封晶将多种素材重新组合,错落有致,看似无序却又浑然一体,她的构图并不是随意散漫、毫无章法可言,恰恰相反,要使得的各种文化元素交错融合的恰如其分,需经过缜密的取舍与提炼,将整体处于一个有机统一的画面氛围之中,实则是非常不容易的。
为什么封晶可以使得多种风格的独立题材纳入一幅绘画作品之中?不仅是她敢于打破传统,更是因为“锦灰堆”流传至今本就不属于任何一种传统绘画题材,其中每一种素材的相互堆叠是灵活又达到平衡的构图特色,所以在绘画之前,就要先把表现的若干素材统一思考,各个素材之间的位置关系要根据色彩分配、虚实变化等合理安排,比如以《绿满秾阴》这幅画作为例,左上角的杆枝,繁茂向下的同时又遮挡了拓片的局部,但并未以此影响我们去欣赏它,反而逐次有序的将我们的视线顺其自然的带到了另一个素材之上,这样以来各种素材交相辉映,蒙上一层独特的韵味。
紧接着,画面右边一小句诗句更是不可忽略,题诗只为一句,但整幅画的意境在全诗中,这首诗来自晚唐诗人许浑,绿蔓秾阴紫袖低,客来留坐小堂西。醉中掩瑟无人会,家近江南罨画溪。”这时候再细细看来,画面内容与诗句竟是不谋而合了,透出清雅脱速的意味来,于此看来,真是印证了我以上所说,封晶老师所结合的锦灰堆文化,并不是随意将古旧拓印与自身画作生硬结合,而是穿插有序,繁而不乱,画中有诗,妙趣横生。
我认为这幅画最有意思之处在于,观者观画时,眼睛像是透过一个镜头,由近及远,像是看到了眼前的紫藤,又穿过植物间隙看到了远处人家,屋内把酒言欢,琴瑟之声不绝于耳,画面生动,仿佛我们在画面以外的空间看到了画面之中的景象,开阔了我们新的审美模式与思想,由此可说这种绘画形式打破了传统单一的绘画形式,又拓展了新的美学空间。
还有一幅很有可谈之处的画作,就是如图这幅《梦回长安》,相比上一幅《绿蔓秾阴》侧重的疏密穿插的合理性,这一幅在虚实对比的表现上则更加明显了,映入眼帘的是长安之花“石榴之花”,封晶在表现上脱于实色,绘出两枝“墨石榴”,一是区分后置位拓片的色彩,二是即为“梦”,更是应区别于现实的通俗认知,可以说是别出心裁了,另外长安之城又绘于砖拓之后,使得空间次序分明,虚实之中拉开一段距离,如回归长安的遥遥路程。拓片中呈现的是策马奔驰的场景,若隐若现,难怪美国学者南希柏琳娜称“锦灰堆”是中国的幻境画,由此看来,这幅画可谓“如梦似境”。

《绿蔓秾荫》

《绿蔓秾荫》

《梦回长安》

《梦回长安》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