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龙牛子游记) 武汉印象

[复制链接]
查看1022 | 回复0 | 2018-1-27 11:29: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苍龙牛子 于 2018-1-27 11:28 编辑


做客“户部巷”


   初春游武汉,乍暖还寒;当日细雨绵绵,薄雾笼罩。江水滚滚东流,横跨江面的长江大桥,承载着疾驰而过的列车,也飞奔着川流不息的大小汽车;两岸屹立的武昌蛇山和汉阳龟山,隔江相望,极目楚天,大气恢宏,不由使人想起毛主席“龟蛇锁大江”、“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等脍炙人口的诗句。这里的景观诗情画意,很有文化底蕴,着实让人流连忘返。
  大年初六,我和妻子从广州南站乘座G552次高铁抵达武汉,入住在武昌中华路“锦江之星”旅馆。这是儿子在网上预订的住宿地,老伴很滿意。商务间除了干净卫生、设施齐全外,最令人高兴的还是这个住处位于武昌繁华街区,黄鹤楼、长江码头等主要景点近在咫尺,站在房间窗前,凭栏眺望,长江大桥历历在目。
   安顿好住宿,放下行装,换上御寒衣裳,拿着雨伞,我们便上街了。
下午三时左右,中华大街上的商家大都没有开门,行人和车辆匆匆而过。当地人给我们介绍,离此地不远,有一条在武汉赫赫有名的小吃街,堪称市井闲适生活的好去处。按照那位好心人的指点,果然没走多远,我们就到达一座大有明清风格的“户部巷”牌楼下,只见青石门柱上镌刻着一副对联:“绝艺尽人知,盛名早播神州远;古城寻口福,美味何妨巷子深。”走进牌楼,回头又见里面的门柱也有一联:“汉味早点米当先,户部巷里快热鲜。”
   继续游览,只见牌楼的上部是横梁掛着三盏古编钟的造形,编钟前后都写着“户部巷”三个醒目的大字。旁边是一幅十几米长、三米多高的汉味早点文化墙,上面介绍说:户部巷是一条150米长的百年老巷,被誉为“汉味小吃第一巷”。这里位于武昌最繁华的司门口,东靠十里长街解放路,西临浩瀚的长江,南枕“天下江山第一楼”的黄鹤楼,北接都府堤红色景点,是一处由名街、名楼、名景、名江环绕而成的美食天堂。
   这段简介,更加勾起我探寻户部巷历史渊源的兴致,于是急忙向当地老年人询问请教和查考史籍。原来布政使司竟是明代直辖地区的省级行政机构和区划,明初改元朝行省为专掌民政的布政使司,与掌刑狱的提刑按察使司、掌军政的都指挥使司合称地方“三司”。我们游览的这个司门口,为明代湖广布政使司治所,就是湖广地区的最高行政机构。因为主管民政钱粮户籍,故被民间俗称为“户部”。
    历史上的户部巷,知名度很高,巷子虽小,但专供地方大员出入,就像北京的故宫,帝王时代是君臣“上班”的地方,当然戒备森严,神秘至极,寻常百姓固难随便涉足。如今共和时代,方归人民所有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变得日益繁荣。放眼望去,三米多宽的小巷,两边尽是规范的门点,街心还有连绵不断的小摊一字排开;平整的街道上,摩肩接踵,人挤着人,香气满街,热闹非凡,好一派琳琅满目的餐饮世界!
    过去,户部巷是“早餐一条街”,主要为市民提供早点,武汉人把吃早餐称为“过早”。现在,这里不仅早餐很红火,午餐、晚餐和夜市更是了得!就是深夜,饕餮大食者也不乏其人。几个时辰之后,东方刚刚见白,前来“过早”的食客,又开始熙熙攘攘。可以说在武汉,要享受地道的名小吃,就一定要到户部巷。当地人每每到此一饱口福,自不必说,就是外地游客也常常慕名而来。
    户部巷的特色小吃多不胜举,餐饮老字号比比皆是,诸如蔡林记热干面、石记热干面、谢氏面窝、老通城三鲜豆皮、徐嫂糊汤粉等,历史悠久;新派的如虾仁汤包、糖糍粑、甜点炸香蕉、水果沙拉、羊肉粉、鸡蛋灌饼等名吃,应有尽有,颜色也很棒、很上镜;还有不少供儿童饮用的小吃货,很是诱人。我和妻子都胃口大开,便选了一家招牌为“川娃牛杂馆·武汉热干面”的门店,她先要了一份叫“三鲜豆皮”的当地名吃,随手分给我一半品尝。这种小吃以馅中有“鲜肉、鲜蛋、鲜虾”而得名,其制馅讲究,煎制精细,煎好后油光闪亮,色黄味香,外脆内软、油而不腻,味道很是鲜美。接着,她又点了香辣米线,说这东西咱们西安也有,但味道不如这里的好。我觉得下雨有点冷,便要了一碗热气腾腾的牛杂汤,吃完还不过瘾,又来了一碗牛杂热干面,方感腹饱身热。武汉热干面是与北京炸酱面、河南烩面、山西刀削面、四川担担面齐名的“中国五大名面”之一。其面条纤细筋道,色泽黄润,出锅之后,拌以香油、芝麻酱、辣萝卜、酸豆角等美味佐料,再浇上滚烫的鲜美牛杂汤,真让人垂涎欲滴,于是想起苏轼一句诗,略加套改:“日啖热面三大碗,不辞长作武汉人”。更难得的是,这里的餐饮很有“快热鲜”特色,吃一顿饭,客人不用等多少时间,落座之后,立马就来,而且热乎鲜美,价格适宜,很受游客欢迎。离开古巷时,妻子还买了一些“梅花松糕”、荸荠(俗名马蹄)及各种小包装的水果,满意地说下次还要再来。
     游到兴高采烈,当然非常满意;值得下次再来,既是旅游的最高境界,又是对景区的最大奖赏。雨中的武汉名巷,自有其无穷魅力。

夜游长江大桥

    细雨蒙蒙,时停时续,夜幕降临之后,到处灯光灿烂,异彩纷呈。一走出旅馆大门,就看见武汉长江大桥的雄姿。这座闻名中外的长江大桥,1955年9月1日开工建设,1957年10月15日建成通车,是我国在万里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复线铁路公路两用桥,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桥。”它的建成,不仅在我国桥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也充分展示了我国解放初期的伟大建设成果。我们到武昌时,出租车师傅指着大桥说:“这是毛主席为老百姓修的桥!”又指着江面告诉我们:“这里是毛主席当年畅游长江的地方!”其自豪和崇敬之情,显然溢于言表。
      现在,我们站在大桥武昌桥头堡的下方,仰视桥顶,彩光照射,倍感大桥之宏伟、壮观和神奇。大桥中层的铁路不时有呼啸而来的火车,在大桥间五彩缤纷的流光陪衬下,宛如一条巨龙,瞬息飞过,车桥相映,静中有动,显得格外壮观。府视江面,烟雾中的船只很有秩序地驶过大桥,不时传来几声长鸣,悠然飘浮于奔腾的江中,然后渐行渐远,在远处的夜光之中,依稀可见其影绰。我们拍照赞赏,分享着大桥、江月美丽的夜色。
穿过桥下北侧的风情街,由西向东,经司门口立交桥直接登上大桥桥面,便是飞架南北的四车道宽阔公路,两旁则是整洁的人行道。人行道高于路面,临路一边也有坚固的铁栏防护,安全可靠。最外边是设在桥上的优美绿化带,上面竟种植了十几米高的雪松,树干挺拔、侧枝平展,姿态非常美观。两排别致的高杆路灯,将桥面照射得如同白昼;络绎不绝的各类车辆,犹如双向交织的彩带,伸向远方;阵阵江风迎面吹来,清新扑鼻,令人陶醉。置身于美丽的夜景之中,我们兴奋得就像小孩子一样,走着蹦着,甚至大声呼喊……
    靠近桥头,一个玻璃岗亭呈现我们面前。我看到两名武警战士正在值勤,一位笔直地站在哨亭里,一位庄严地端坐在旁边,两双警惕的眼晴直盯着前方。“站如松,坐如钟”就是对他们的真实写照。带过兵的人见到战士,当然格外亲切!我向他们投以敬佩的目光,并连连挥手致意。
桥头堡高达三十多米,呈四方八角形,顶亭上有重檐和红珠圆顶,过去我们在报刊图片和影视屏幕中经常看到它的雄姿。它既是长江大桥的重要标志,也是时代风向标,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装饰标记。昔日它曾红旗飘飘,也曾有领袖巨像、政治口号,而今天古朴清雅,静静地屹立在长江桥头,依然英姿勃发。
站在高高的大桥上,我正在眺望四周,可不一会,已是大雾锁江,只见近处渔火点点,颇现神秘之境;远处美丽的夜景已是模糊不清;好在武昌的近景历历可观,几处高大建筑尤其是黄鹤楼,依然光芒四射。
       我们这一代人对武汉长江大桥有着特殊感情,目睹大桥雄姿企盼已久。然而过去戎马倥偬,公务在身,总抽不出时间,遂与武汉一再失之交臂。今天如愿以偿,近距离感受长江大桥魅力,甚为亲切和自慰。
       告别长江大桥时,我的脑海不断浮现毛主席在桥面行走、在江中畅游的历史画面,心中不禁充滿无限敬意!

黄鹤楼的传说

    到达武汉的羿日清晨,我和老伴吕老师途步来到黄鹤楼西门口,享受了两张各40元的半价票,便在小雨中兴致勃勃地进入黄鹤楼公园。
拾阶而上,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金黄色的琉璃瓦楼阁群,古色古香,生机盎然。黄鹤楼公园建于武昌蛇山之巅,享有“天下绝景”之称。其西门大牌楼上赫然刻着“江山入画”四个大字。我小声问老伴:“为什么这里写江山入画,而不是常见的江山如画呢?”老伴说:“此处是说江山美得可以直接画入画中,而不是说江山像一幅画,‘入画’比‘如画’更贴切。”我竖起大拇指表示:“长知识”。
      黄鹤楼主楼前建有铸铜黄鹤造形。这种造形逼真,精美吉祥,除游客观赏外,经过商家铸造加工,也成为这里旅游小商品,还可把黄鹤请回家。主楼周围建有白云阁、牌坊、轩廊、亭阁、碑廊、山门等设施,将主楼烘托得更加壮丽。大白塔是院内的别致建筑,细一看原来是胜像宝塔,虽然它的颜色和整院风格不搭调,但它特殊的美质仍然散发着传统文化的精气神。
    黄鹤楼主体高达五层,木质结构,每一层大小屋顶交错重叠,飞檐高翘,宛如展翅欲飞的黄鹤。每一层都有不同风格的大厅,一楼大厅就介绍了该楼变迁发展的历史:黄鹤楼三国时期始建,当时是一角瞭望守戌的哨楼,后来成为观赏风景的名楼,到唐代又为军事而建。它经历坎坷,屡建屡废,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最后一次建于1868年,毁于1884年。如今的黄鹤楼是1985年6月落成的。这里陈设了唐、宋、元、明、清及现代黄鹤楼的不同造型,各有千秋,令人感叹。
   传说中的黄鹤楼因重建而被人贬为“没意思”,但在我看来,此论差矣!我国古建筑中千古一体、原物原样的虽然也有,但岁月历久,修复和重建是不可避免的。三国时期始建的黄鹤楼毁坏之后,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古人不是都反复重建了吗?唐代诗人崔颢、李白登上当朝重建的黄鹤楼,不仅不觉得“没意思”,而且还留下雄视千古的不朽诗篇,不是至今都在传颂的佳话吗?
      我们相互搀扶着,饶有兴趣地逐层而上,每到一层都会在陈列厅认真阅看,随手拍照,切磋探讨,感到无比愉悦。老伴高兴得不断絮叨:鹳雀楼、岳阳楼、滕王阁都去过了,中国四大名楼就差这里没来过,今天身临其境,如愿以偿,以后就能讲出亲身感悟的黄鹤楼,真是幸福满满!
    我喜欢剖根问底,一直探究黄鹤楼何以得名?看了几个版本,后在一份资料上读到一段绕有兴趣的古代传说,谓此地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干杯之惠,临行前在墙壁上画了一只黄鹤,告诉她此鹤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酒店宾客盈门,生意随之兴隆起来。过了十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然后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纪念这位帮助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这样的传说当然是神话故事,不能信以为真,但它至少反映了人们渴望脱贫致富的美好愿望。联想到当前全国正在进行的脱贫攻坚战,一个个驻在贫困山村的干部,犹如成千上万只“黄鹤”,能够帮助贫苦家庭摆脱困境,我们的小康社会就真正建成了。当2020年到来的时候,一只只“黄鹤”飞去,人们也会像辛氏一样感激他们心中的“黄鹤”,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游览黄鹤楼最大的乐趣,莫过于分享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的千古绝唱。从崔颢的《黄鹤楼》、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到王世贞的《登黄鹤楼》,一首首读下来,唇齿之间都感受到诗词的温馨。妻子对这些诗句很熟,轻声吟道:“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并对我说:“这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作,诗人登临黄鹤楼即景而生情,诗句一气呵成,自然宏丽,难怪李白看到之后,佩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我打趣说:“我们崔家祖先真厉害!”黄鹤楼公园也有许多当代名人诗词对联、书画作品,书法遒劲,画风新颖,内容善美。如一楼的两个门柱上,就有时年九十高龄的画坛泰斗刘海粟先生留下的亲笔长联:“由是路,入是门,奇树穿云,诗外蓬瀛来眼底;登斯楼,览斯景,怒江劈峡,画中天地壮人间。”再如“湧月台”上的四字对联:“江流有声,月色无玷。”无不气势宏大,寓意深刻。
    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参观了两个多小时。我和老伴漫步雨中,环绕公园一圈,恋恋不舍地要离别黄鹤楼了,嘴里不觉哼着“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诗句。

    后来我们在武汉还游览了东湖梅园,瞻仰了毛泽东故居、农讲所和中共五大会址。虽然春寒料峭,风雨凄凄,但收获颇丰,江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尤其是离开武汉时,一位出租车司机的善举令人感动。本来我们计划花费几十块钱从旅馆打的到洪山广场,尔后转乘地铁到火车站。司机师傅知道后说:“我就近送你们到复兴路乘地铁,方便又省钱。”果然只用了几分钟,他就将我们送到地铁口,只按起步价收了几块钱。虽是一件小事,但善莫大焉,老伴啧啧称赞良久,一路都是无比温馨的。
                                                                                                                                                          ( 2017年2月8日于西安)
崔振昭,生于秦岭北麓、中国画乡苍龙河畔的牛东村,笔名苍龙牛子。现居古都乐游原。长期从事军队和地方党委工作,曾任城市街道党工委书记、区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熟悉基层社会生活。喜爱文学、演唱、收藏和健走。近几年,笔耕不辍,崇尚“叙写普通人物和平凡事件,传播人生心语和世间真情”,写有一堆《故乡情怀》、《侄女出嫁》、《西堂轶事》、《学子故事集》等散文随笔,上百篇文稿被多家刊物和网站登载。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