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文学界应当重视和推广的方言用字(第一部分)

[复制链接]
查看1115 | 回复2 | 2015-2-15 02:27: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未央汉子 于 2015-2-15 02:32 编辑

陕西文学界应当重视和推广的方言用字

文/伍永尚
前言:本文从“我”开始,将分十五篇介绍部分只有用西安话才讲清,道得明的汉语文字,与朋友们交流沟通。建议在陕西文学界首先搞明白这些远古汉语文字原意和趣味,然后尽可能把一些精华字句推广到全国,抵制那些低级下流的 “屌丝”、“装逼”之类的“恶剳”(方言读ě zǎ,意思是:垃圾)更不能在报纸上用“额”代表“我”,拙文原创首发,转载务必注明出处。
(1)关中方言是中国远古语言文字的天然“留声机”
         字典里常会有一些些汉字解释的朦朦胧胧,吐吐吞吞,字的定义和例句脱节,甚至牵强附会,词不达意等现象。尤其是推广普通话后,有的传统读音被更变,使用时找不到字,而有的字却永远打入冷宫,祖先创造的有价值的文化遗产却被淘汰了。些字最初到底怎么念,没有录音,无法考证。历史悠久的长安话,可以比作天然“留声机”,会给文字研究者提供有力的参考。例如今天使用率比较高的所谓“新兴词汇”,其实在西安已经用过几千年。“给力”就是西安人常说的“给劲”,力和劲古代通用;“比肩”就是西安人常说的“竝肩”,“竝”音bánɡ(傍),由于它与“比”“並”近义一分为二,变成“比肩”和“並肩”;“纠结”就是西安人常说的“绞结”,“纠”字古读“绞”;“酝酿”本是关中西府方言,读音“wěn rànɡ(温瓤)”,酿制酒,由此衍生出“酿人”、“酿制人”、“把人酿酸了”等俗语,可是普通话读作“yùn niànɡ(运娘)”之后,rànɡ音的字就找不到了,话也写不来了。再如古汉语为什么把“侥幸、意外”叫“傥(音党)”?为何把费脑筋做事叫“蓍龟”?为何把称东西叫“訾”?为何把采摘瓜果叫“撷”?为什么把我叫“俄”,为什么把站立叫“努”,为何把美好叫“婵、嫽”,为何把捣腾叫“挏”?诸如此类很多生僻难懂的汉字、语句,似乎只能用原生态的西安话才会得以印证。东起函谷关,西到麦积山,南起镇安,北到延安,在这块中华文化发祥地的“方阵”里走一圈,就会感觉到周言、秦声、汉语、唐诗的博大精深。
(2)“我”字至少在清·康熙之前还读作“俄”
        我:从字形看,就是手持兵器的人,也是自称。“我”在中国大地上有几十种表示方法仅在西安话里就有五个读法:
        一是nɡè(俄)。《唐韵》、《集韵》、《韵会》:“我,语可切,俄上声。已称也。”看来最少在清代之前注音“俄”。《说文》:“施身自谓也。或说我,顷顿也。从戈从禾。或说古垂字。一曰古杀字。凡‘我’之属皆从我。徐锴曰:‘从戈者,取戈自持也。’”《康熙字典》按:“顷顿,义与俄同。然字书从无作俄音者,存考。”就是说,到了清康熙年间还说不清为何把“我”读“俄”。长安话就是证据,只是历史记载不全。我国西北大部,山西、河南西部等古代“官话区”,都把“我”读“俄”。媒体把“我的神”写成“额滴神”就不合理。“额”在方言里读nɡěi(欸),指前额,长安话叫“额颅”。若用“额”,势必读做“欸nɡěi滴神”。正确的写法:“俄地神”,其结构如代词“你、俄、他、俺、侘”等,都有人字旁(亻),合情合理。
       二是nɡǎi(哀)。如我爸、我妈、我村、我厂在西安被读作“哀爸、哀妈、哀村、哀厂”。“我来了”说成“哀来了”。把“我”读作“哀”,含有谦卑、谦恭、尊上的一种表达,古典影视剧里出现的“哀家”就源于此, 1989年《汉语大辞典》词条解释:“哀家:戏曲中孀居的太后的自称。例:评剧《秦香莲》第十场‘忽听皇儿禀一声,不由哀家怒满胸。’”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15回:“娘娘不觉失声道:‘嗳哟!包卿!苦煞哀家了!’”有人说,“哀家”只能是君主的遗孀自称,可能有些偏颇。古代的文字工作者,惯用“文言”,少讲“白话”,俚语难进高雅之书本,民间有用“哀”,也晓得是“我”,却不知何字。证明长安方言古老和包容。今天,关中移居南方的客家人,还把“我”读作“哀”。
        三是cā(侘),普通话读chā,这个读音分布在关中东府和渭北地区,用法与“我”相同。韩城人司马迁《史记•韩长孺列传》载:公元前159年,梁孝王刘武的宠臣韩安国在窦太后面前为刘武辩护说“车旗皆帝王所赐也,即欲以侘鄙县,驱驰国中,以夸诸侯,令天下尽知太后、帝王爱之也。”意思是说“梁孝王的车和旗都是景帝赐给的,他想从我老家那小县城(韩安国的老家——成安,是梁国西北边陲小县)出发,驱车跑遍全国,夸耀给诸侯,让天下都知道汉景帝和太后的关爱。”《水浒传》里关西大汉鲁智深、杨志把我叫“沙家”,应是“侘家”的误读。
       四是zái(咱),早期白话,用法与各种字典解释同。
       五是wu(吾),早期白话,用法与各种字典解释同。
(3)只有关中人单独使用“婵”来表示“美好”
          婵:音chán,长安人把“刚好”说成“刚婵”,事办得好,说成“办得婵”。“美得很”叫“婵的很”。要在字典查“婵”字,没有单独注释,必须去查“婵娟”,综合解释为美盛的样子,美好的姿态,引申为欢天喜地。如果去掉“婵”,仅看“娟”字,只是姿态、样子的意思。就如给爱女取名,都希望孩子文雅庄重,有的叫“文娟”,即举止文质彬彬。有的叫“雅娟”,长大高雅体面。也希望孩子美丽动人,有的叫“美娟”,即举止秀美;有的叫“丽娟”即靓丽照人。自然,“婵娟”就是美满茂盛的样子。陕西人可以把“婵”单独剔出来,形容美、好、合适、满意等赞美之词,很正常。如生活美满幸福就叫“日子过得婵”,俩人关系很好就说“他俩婵得很”,事情办的完满说“办的婵”。庄稼长得很茂盛,叫“长的婵”。再说,汉语里赞美的文字偏旁多有“女”,如好、媄、妙、嫽、娇、姣、娥、媚、媛、嫣、姯、嬅、婡、媌姚(tiáo)、婤嬼、婀娜等等,不一列举。符合汉字组合规律。
“       婵”字还有一个音义相同字“啴”(chàn),也是赞叹之词。《诗·大雅·崧高》:“申伯番番,既入于谢,徒御啴啴,周邦咸喜。”《毛氏外传》:“徒行者、御车者,啴啴喜乐也。”郑玄笺:“啴啴,安舒。”用以赞美西周时期人们喜气洋洋,安居乐业的盛世。“徒”是徒手步行的,代表穷人;“御”是乘车,代表贵族;“啴啴”表示和舒美满。正像长安人常说的大家都把日子过得“啴啴和和”。婵、啴二字同是美好、美盛的意思。
(4)陕西人为何把站、住、立、竖叫做“努”(读nǒu)

         努:
音nu,方言读nǒu。长安人自古把站住叫“努住”,站好叫“努好” ,在家住几天,叫“努几天”,站到这说话,叫“努到这说”。为什么会是这个“努”字?
无标题.png [table]
         第一,从努字的本意是站立使劲。努,又有伸出、突出,竖起的含义。努力,就是再使劲。春天树的枝叶挺起来,称“努起来”,撅嘴也叫“努嘴”。
        第二,汉代是书法最兴旺的时期,如何写好毛笔字,专家编写了《永字八法歌》,把“永”字分为八个笔画,每一笔根据笔锋的走向起一个名字:①点丶叫侧(侧弯),②横折乛叫勒(勒马),③仰横フ叫策(折策),④长撇丿叫掠(左掠),⑤短撇ノ叫啄(点啄),⑥捺乀叫磔(右移),⑦竖下勾叫趯(跃起)。⑧中间这一大竖丨叫努(竖立)。历代字典里“竖立”的定义。《说文解字》:“竖,竖立也。”“立:住也。” “住:止也;居也;立也。”,“站:立也。”这说明:立、住、努、竖、侸、站、居,都为近义字。这几个字在关中可以互用。所以“努”可以全部代替这些字,这就是“努”的来源和本意。意。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司马秦剑 | 2015-2-20 08:40: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语言文字成分比较复杂,科技含量较高,希望教育从小抓起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未央汉子 | 2015-2-21 16:55:25 | 显示全部楼层
司马秦剑 发表于 2015-2-20 08:40
中国语言文字成分比较复杂,科技含量较高,希望教育从小抓起

20090209131023054.gif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