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系列小小说《荆峪沟》(24)----刘秃智驱巨蟒

[复制链接]
查看1715 | 回复1 | 2019-6-19 07:38: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长篇系列小小说《荆峪沟》(24)----刘秃智驱巨蟒


    黄大(duo)掐着铺盖来到饲养室,正好碰见五婶端着饭碗走出门来。
   “大哥,你也当饲养员了。”五婶满含笑容地说。
   “给你老汉作伴。”两人打个错肩走进饲养室,李老五接住铺盖放在炕上。他已经把自己的铺盖叠了起来腾出了半边炕面。
    槽间正在吃草的牛扬起头向门口看着进来的人,其中有几头牛“咩”地叫了起来。
    爱说怪话的李老五打着官腔说:“你看,牛都欢迎你呢,我也代表饲养室的所有工作人员欢迎新成员。”
    黄大笑着说:“饲养室再有谁,就你一个还全体。”
   “不说不笑不热闹么。”停了一下他又说:“一个人孥下暮乱的,两人也就有个伴,有了说话的人。”
    黄大(duo)来到槽边在牛头上扑朔着对着李老五笑着说:“跟你孥下心情舒畅,能多活十年。”
    两人分别装上一袋烟,一边抽着说着闲话。牛吃草的“唰唰”声和链子在牛槽的碰撞声给他俩伴奏。

    黄大弟兄三个,他和老三没有成家只有老二有妻室。年轻时的他,长得一表人才,人见人爱。母亲经常带着他进村过户沿门乞讨。慢慢地对白鹿原的村村寨寨都熟悉了,母亲死后他就一个出去。
    白鹿村一白姓大户人家,拥有整个村子的大半土地,平时雇佣了十多个长工到了大忙季节还要雇佣几十个短工。主人家有一个小姐正好是芳龄年华,情犊初开。人不但长得漂亮而且聪明过人,经常和这些长工们接触,上了点年纪的虽说也心猿意马,这些人却入不了姑娘的眼。有一个小伙人不但长得帅也很机灵,二人一来二往就产生了爱慕之心。
    天长日久总会露出一些蛛丝马迹,这一天两人在土房子承欢,被老爷逮了个正着,气的老爷身子直颤。老爷也是有脸面之人,不但在联上有官职就是县上也是有地位的,这事要是传扬开来那他的脸面就丢尽了。
    第二天派了两个长工送姑娘出门,老爷交代不管是遇上猪还是狗就嫁给他。
    黄大拿着打狗棍,提着馍笼,正准备向村中走来,迎面碰见三个人,两男一女,挡住了去路。
    黄大让开大路站到路边,满以为三个人就过去了。谁知这三个人没有走,心中不免有些慌。又一想,咱是一个叫花子要啥没啥,怕什么。
    只见那两个男人叽咕一阵后对他说:“小伙,把这个姑娘给你做媳妇,你愿意不。”
    黄大一听,世上那有天上掉馅饼的事,胆怯地抬起头一看,傻了眼,哪里有这么漂亮的女人。
    姑娘也看了眼黄大,虽说是叫花子可长相还是不错,挺俊的。
    两人看着黄大不相信的样子,就一本正经地说:“俺俩说的是真的,你就引回去吧,俺回去给老爷交差。”
    姑娘从身上取下捎马交给黄大说:“这是真的,咱走,回去安家。”
    黄大接住捎马,感觉沉甸甸的,用眼神传递着疑问。姑娘看出他的意思:“这是俺爸给咱的安家费。”
    到哪里去呀,他俩漫无目的地走着,从日头端午一直走到日头偏西,眼看着天就要黑了,总不能这样盲目地走下去。这时路边有一破废的瓦窑就对着姑娘说:“咱就歇这里吧。”
    “行。”她已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了。
    第二天,黄大拿着姑娘给的安家费到鹿走镇集上买回镢头锨,被褥和日用品。就在这里安上了家,姑娘收拾瓦窑,做饭,黄大在窑偏岸开出一片土地,种上庄稼。
    一天,正在开荒的黄大惊喜地跑回窑里,大呼小叫地喊着,怀里抱着一个瓷罐。“白小凤,白小凤你快看这是啥?”
    小凤近前一看傻了眼,竟是一罐银子。
    黄大高兴地手舞足蹈,在小凤白润的脸上亲了一口说:“你是一个贵人,这是你给咱带来的财运。”
    小凤也高兴的热泪盈眶,这些银圆对她这个小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黄大和小凤在窑偏岸盖起来三间草房,还买了一头牛,添置了一些农具,小俩口的日子越过越好起来。不觉得几年过去了。当小俩口正沉浸在美满幸福之中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使他们的生活彻底改变的事情。
    大路上走来一个骑着高头大马身后跟着几个卫兵的国民党军官。这伙人来到草房前停下了,正在屋里做饭的小凤听见外边有惊动,就走出门。从马上下来的军官的目光和小凤的眼神一碰撞,小凤心中“咯噔”一下,这不是自己的情人小长工吗?
    军官来到小凤身边简要地说明了来历,要求小凤跟他走。

    原来小长工在小凤被送走后也被赶出家门,他也是无家无底的人,到哪里去呢?来到一个去处,那里正招兵,就报了名,他的长相和聪明赢得了上级的青睐,加上一次次战功,没有几年就被提拔到连长的位子。

    小凤踌躇不定,小长工不容分说就把小凤掐到马上,为了让她死心就命令手下放火点着了草房。小凤哭喊着:“我的房子。”被带走了。
    从外边回来的黄大看着辛苦了几年才积攒下的这点家业,毁于一旦。小凤也不知哪里去了,想打听附近没有人烟。只得含着泪走回荆峪沟来。从此后就和老三生活到现在。

    经过几天来的训练,牛也拽顺了,乖觉了,就在北岭投入使用。
    天晴朗朗的,漂浮着几朵白云,显得特别明净。微风轻轻地吹着,包谷叶子“唰唰”地响,不知是啥虫虫在鸣叫着,一群大雁在空中自由地飞翔。
    这里属于白鹿原的东南,是白鹿原最高之处,向西可以鸟瞰整个鹿塬景色。东边的尤凤岭清晰的一皱一纹都看得见。竹篑寺古塔和尤家岭古塔遥相呼应。脚下的北岭被南北荆峪沟分割成一个独立的塬体,由尤家岭到迁河对岸形成一片肥沃的良田,养育过世世代代的荆峪沟人,也是难以数计的荆峪沟人的汗水喂肥了这片土地。向南看巍巍秦岭就像是常年憨卧的骆驼,不知赶骆驼的人那里去了,留下这些没有主人的牲畜。
    这片地位于北岭路东,靠南边是梯田地有个塄,北边是包谷地,只能犁收缴。
    社员们拉着牛进了地,放下犁取下搁头,套在牛脖子上,再绑好肚带,然后再把一条绳穿过搁头下的铁环绑在牛的鼻圈上,就开始了犁地。收缴是前边的人先犁一道,后边的人靠着犁,到了顶头再回过来沿着头一犁向回犁,来回循环。
    大家都犁了一个来回疙瘩sa还在原地,前边的牛卧在地上,他扶着犁把打盹,清鼻顺着鼻沟往下流,湿了胸膛。
    新志停下犁,走上前去给了牛一鞭子,牛拾起来往前走,疙瘩sa才醒过来,幺着牛走。犁了不到三个来回,就又停下犁,钻进包谷地去了。
    郭阳兴提起疙瘩sa的犁吆起牛放到一边。
    陈志清说:“可大便去了,屎尿咋就唔多的。”
   “喔货上得工咧莫精打彩的,给自家做就不要命了。”刘堂紧在陈志清后边。
    郭育才跟在刘堂后边答了话:“疙瘩sa一ba就是半晌。”
    郭阳兴扶着犁笑着说:“喔ba跟别人不一样,别人是鼓劲往出挤,反正我圪蹴着,愿意几时出来就几时出来,想叫我鼓劲没门。”
    地里扬起一片笑声。
    在笑声中不知是谁说了句:“乃干脆就叫他ba半天。”
    从此,疙瘩sa又得了个雅号“ba半天。”


    刘秃子放工回来,刚坐到炕边抽烟,妻子就端上饭来。刘秃子把烟袋在笨栏子上磕了磕,别在腰间带子上,准备吃饭,突然想起老碎还没回来。人家娃早就放学了,就是平时也不会到这时候。想到这说道:“碎怂咋还没回来?”
    端着碗坐在门墩上的老大刘红说:“你也不管管你娃,这几天一放学就朝何家沟跑。”
    妻子坐在灶火端着碗吃着饭说:“这几天老是回来迟。”
    秃子再也坐不住了,端着碗到村里寻去了。碰见一个同年的孩子问过才知道确实去了何家沟。
    正要回家的秃子正好和从后坡下来的几个孩子碰了个照面,自己的碎怂也在里边,气就不打一处来,上前抓住儿子的耳朵。
    随后赶来的妻子赶紧上前阻拦:“你把娃吓了着。”
    儿子呲牙咧嘴的疼得直叫唤,跟着父亲回到家,刘秃子才丢了手。碎儿子跪在地上叫唤着。
   “你放学不回家,跑到何家沟做啥去了?”刘秃子燥唠一声,孩子吓了一跳。
   “何家沟有个高崖,俺在高崖下边耍,一会升空一会落地,好玩很。”孩子压着哭腔说。
    孩子的一句话勾起了刘秃子的好奇心,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到底是咋回子事还得亲自去看看。
   “快吃饭,吃毕,引我去看看。”

    上对坡的路上走着背着日本战刀的刘秃子,身后跟着闻讯而来的几个男女和几个小孩子。大刀的红缨在身后飘动着,刘秃子神气十足地走着感觉就像是一位将军,正要带着队伍去作战。
    对坡的古塔上落着几只白鹤,看见下边路上走来的这些人“哗啦啦”飞走了。

    何家沟位于荆峪沟的南边,从荆山向西有一道粱,粱的北边就是荆峪沟,南边是何家沟。梁上住着两户人家,一户樊姓一户乔姓,大多人家散住在半坡各处及低洼地方。
    刘秃子一行人走下坡来,这里有一坨平台,住着几户人家,房后是几丈高的土崖,崖坡上生长着各种树木,盘枝错节,枝密叶浓。
    刘秃子来到崖下,这里是一片废墟,人家早都搬走了。他站在不远处,向崖坡看着,啥也看不清。人们也跟着向崖坡看着,何家沟也来了不少人看热闹。
    只见林中烟雾缭绕更加神秘,刘秃子仍然叫自己的孩子和几个小孩去崖下玩耍。不一时,只见孩子真的升向空中,到了半空又落了下来。仔细看了一会才发现密林中有一只老笼大的巨蟒,头向下吸着孩子,到了半空换气时孩子就掉下来。
   “你几个过来。”孩子们听见呼唤都走到刘秃子身边来。刘秃子取下大刀,看着崖上,思谋着咋样除掉这只巨蟒,人们看着秃叔无言无语都也不敢作声。
    就在大家不吭声的时候,从沟底走上来一位童颜白发的老头,柱着一根龙头拐杖,迈着坚实的步子,来到人们面前。刘秃子上前打着招呼。只见他不高不低的身材,白头发,白眉毛,白胡子足有尺把长,脸色红润,一说话露出两排洁白的牙齿。
   “老者,你知道这崖上有巨蟒吗?”刘秃子看着老者问道,他想从他嘴里了解一些东西。
    老者说他姓黄,今年九十多岁,原先就住在崖下,后院是牲口和猪羊圈,经常发生猪羊丢失的事,谁也弄不清原因。就干脆搬走了。老者思虑了一会,又说,记得父亲说他听老爷的老爷的老爷传下来一件事,那时候老老爷去山里割竹子梻苕子,一行几个人进了山就走散了,迷了路。这可咋办?眼看着天就要黑了,急的他一头暮水。收拾好竹子向山下盲目地走着,前边有一条小蛇,扬起头向着老老爷看,看一会向前走一截,又回过头来看,然后再向前走。老老爷感觉奇怪,这小蛇肯定有所提示,反正是迷路了,就跟着小蛇走下山来。
   小蛇把老老爷引下山到了大路上,就拧身向山上爬去。刚才下山的时候脚下踏松了石头,这时滚落下来,正好砸在小蛇的身上。老老爷看见了走上前,拾起小蛇,装进装馍的袋子里,拿回了家。取来刀箭药给小蛇涂上,精心喂养。时间不长蛇伤好了,就放到后院让其自己生活去了。从老老爷到他已经过去了几百年了,这条巨蟒很可能就是当年的小蛇。
    听了老者的话,刘秃子从身上抽出战刀,思谋咋样除掉这只巨蟒,崖势陡峭壁坡险峻,一棵粗壮的柏树从崖上倒挂下来,树身缠满藤条,各种树木把崖坡笼罩得严严实实,啥也看不清。人要想上去是十分艰难的,就算勉强上去也是难以施展。
    他回过头和也在看着崖坡的老者商量:“大叔,你看咋样能把巨蟒除掉?”
   “要杀巨蟒难呀。”他一只手拄着拐杖,一只手捋着尺把长的胡须。“以前有几个人也想除掉它,都没敢下手。最好还是不要伤害它的性命,几代人住在这里一直都是平平安安的,说不定还是一只神蟒。”
    刘秃子一听,也对,能有啥办法驱走也行。他回目四望,只听树叶“哗哗”作响,一看起风了而且越来越大,正好朝着崖坡刮来,就对着老者说:“大叔,你看用烟熏如何?”
    老者随着刘秃子的视线也看着:“行,我看行,能驱走又不伤害。”
    刘秃子又进一步说:“你能不能动员你村的人捐献柴火。”
   “可以。”老者慷慨答应了。回身就去动员。
    不一时大人小孩男男女女掐柴的,背柴的,拉柴的涌向崖下来了。刘秃子让人们放下柴草,赶紧躲藏起来,以防巨蟒出洞伤人。他自己把大刀放在地上,从身上取出火镰撇着火,点燃柴草。火焰沸腾浓烟滚滚直冲天空,风势助着火力,浓烟随着风势,整个崖坡笼罩在烟幕里。
    大约有一袋烟工夫,巨蟒在洞里孥不住了,探出头来。刘秃子早已握紧战刀准备迎战,巨蟒没有落地,头向空中伸去,好家伙,头已到了半空身子还从洞中正出。老笼大的头小老笼粗的身,真是吓人,一股飓风刮得天旋地转。就连久经沙场的他也有些胆寒。
    巨蟒在空中久久盘旋,祥云霭雾笼罩其身。只见巨蟒腾云驾雾,不一时天昏地暗,电闪雷鸣,大风刮得树枝咔嚓咔嚓坏了,有的大树连根拔起。刘秃一看不好,大喝一声,“快回,雨来了。”拔脚就跑,随来的大人小孩紧随其后。当他们气喘吁吁地跑到对坡古塔下时雨就大了,像瓢泼似盆倾,淋的人们眼睛都睁不开。
    刘秃刚进家门就听见北岸传来一声声男女对骂的声音。
    妻子取来干衣服给他换上,“下这么大的雨,谁家还打捶。”刘秃换着衣裳说。
   “还不是贺德成和范丽华,两家子见下雨就骂仗。”

    天黑了,雨更大了,风更急了,骂仗声被风声雨声淹没了。


    作于2019年6月19日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西部文学 | 2019-6-20 23: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佳作,点个赞,问好!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