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老土散文】我眼中的大上海

[复制链接]
查看1376 | 回复6 | 2019-11-22 08:39: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西部老土 于 2019-11-22 08:42 编辑

我眼中的“大上海”

    奥地利超级摄影巡回赛28周年典藏展在上海拉开了帷幕,这次去上海是专程参加这次展会的。
    上海,对于我来说,是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城市,一直以来都是我心中的玫瑰和宝石,数十年来曾经数百次地与她相会,可就是没有机会在这里驻留和存活。
    七十年代的时候,有一次母亲的单位有人去上海出差,给我带回来一双登云牌皮鞋,在那个年代“登云”的牌子就如现在的“Clarks”或者“Ecco”一样,是举世闻名的大牌产品,在大西北是根本见不到的,后来、后来只要想起妈妈的这份爱就能与大上海联系起来。
    那些年由于工作的缘故,来到上海的次数越来越多,最频繁的时候几乎是一周一次。但每次到上海都是来去匆匆,没有好好地放松地悠闲地玩玩。
    我小时候居住的家属区里上海人很多,都是支边或者工厂迁移时来的,于是就形成了南北两大社交圈。一个圈子是东北人的天下,他们都是苏联援建工厂时来的,属于老资格;另一个圈子则是上海人的江湖,他们大都是三线建设时来的,属于新资格。那个时候就耳闻目睹了东北大叔(婶)和上海大哥(姐)们的生活,也开阔了我少年时代的眼界。
    听过工厂里的上海人讲上海,自然说的是浦西。浦西由于地域狭窄,弄堂里的小阁楼比比皆是,一家三代甚至四世同堂都挤在一起,十平米的屋已经是大房了。日后长大了才明白老上海人为什么都那么的精明和仔细,与当年居住的环境和经济条件有着莫大的关系。
    先说两段这次乘坐地铁时对于上海人的感慨,这两段文字都是坐在地铁上用手指在手机上胡乱写成的,没有经过斟酌和修饰,提前声明没有对老上海人不敬的意思哈,我还是很尊敬他们的,若有冒犯还请原谅。抄录如下:第一段:上海的眼睛(手机短文),昔日的浦西拥挤不堪,一家三代住在弄堂里的小阁楼上,十平米的空间已经属于大房子。这一代成长经历的老上海人有着特殊的眼神,他们窥视眼前的一切(文外音:我当时坐在地铁上注视了好几个老上海人的眼睛有感),透露出对生活的欲望但又小心翼翼地隐蔽起来,双眼环顾四周但又只用余光注视着目标。透过眼睛可以看到他们的内心深处(文学创作和纪实摄影人的基本功):我不会去占你们的便宜,但是也绝不会让他人来占我的便宜,我只想活在我的世界里(这时候恰逢地铁到站,车门一开就有一个老上海人跑了上来,看准了中间座椅上的一个空位子并超过几个还在环顾四周找座位的人,迅速地坐了下来,然后才用眼睛似乎是不经意地看了看周围,双手紧紧地抱住一个纸袋,收紧了身体不去打扰别人,还不停地用手在纸袋中摸索什么……。)
    第二段:上海的眼睛(手机短文),新一代的上海人与老一代完全不同,他(她)们讲究时尚和紧跟潮流,干起工作来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不怎么好高骛远,眼睛永远直视前方又向下倾斜一点角度,他(她)们的眼神中透露出精明、精干、精致、气质和优雅。内心深处充满了与金钱的挑战和拼搏,通过聪明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从而享受上高品质的生活。
    这两段手机短文并非我的一时妄想而写成,对于老上海人我的少年和青年时代接触的很多,不少的印象都是他们说给我的;对于新上海一代(包括四五十岁甚至年龄更大一些的人),我在工作期间接触的也很多,可以透露一个小秘密,我有一种习惯就是跟一名新上海人学到的。
    这个上海人叫做詹姆斯·林,是个美籍华人,其实他的祖籍并不是上海人,但他一直在上海居住和生活,身边的朋友和社交圈都是上海的年青一代。林先生天资聪明,善于抓住商机和其他机遇,虽然是干大事业的人,但他对于自己能干的事情都是身体力行,从来不让秘书或者同事代劳。比如用电脑做计划书,出行订酒店机票,上网与合作伙伴们交流,乘坐地铁和的士,出差、旅行等等,在九十年代几乎就是一机在手(笔记本电脑)走遍全球。我过去在国企里稍微管了点技术上的事情,就会有办公室的职员帮助做文案和出行的一切事,不用自己过多的操心,自从结识了林先生后,被他的认真细致精准和不辞辛苦的工作行为所感化,慢慢地我也能够熟练地精准地用手提电脑做同样的事情啦,这就是我向“上海人”学习到的习惯,从此以后这种习惯让我享用到了现在,当然了现在的一机在手变成了iphone,照样是走遍我想去的地方。
    还有一个上海的朋友姓唐,比林先生的年龄小很多,他是中国惠普的高级经理,常年往返于上海和北京之间,由于工作的关系我们也成为了好朋友。唐先生看起来是属于非常精明的典型的上海人,但又不失对人的礼貌、热情和周到。这个人工作起来简直就是个狂人,可以整整三四天不睡觉连轴转,不把工作做完做好决不罢休。他的头脑非常的好用,总是能从常人找不到的地方挖掘出来金矿,对于商场、官场、社会的形形色色了如指掌,完全就是上文说到的“新一代上海人”,我从他的身上也学习到了许多东西,比如对工作的认真、对朋友的热情、对社会的礼貌、对钱财的取之有道。
    还有许多的上海朋友,已经忘记了他们的名字,与上海计算机研究所合作许多年,所长、副所长、工程师、项目负责人等等,曾经与他们交往多多,合作的甚是融洽。
    过去总是听人说:上海人非常小气,喝两口米酒就倒地了。可是我遇到的新一代上海人和老一代上海人(计算所的所长当年已经年近花甲)就没有小气鬼,他们胸怀开阔,为人处世落落大方,喝起酒来更是海量,没有一两斤56度的白酒是喝不高兴的,从来也没有为谁请客吃饭而争执,都是抢着买单。所以,不要老拿浦西弄堂来说事情,好不啦?!
    这次来上海就是为了参加“奥地利超级摄影巡回赛28周年典藏展”,前些日子一次偶然的机会结识了邬慎杰老师以及他的团队,通过他们又加入了“影像探索”的圈子。影像探索是“国际摄影奥赛”在国内的办事处,也是富士胶片公司的合作伙伴。奥地利超级摄影大赛创建于1992年,经过近三十年来的发展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国际摄影赛事之一。在国际上,奥赛被认为是唯一有大量大师级摄影师和职业摄影师参与的艺术类年度摄影大赛,被誉为摄影界的“奥斯卡”。历届大奖得主中不乏世界知名的摄影大师:霍华德·舒尔茨,巴瑞·拉特甘,平克·弗洛伊,托尼·梅和杰瑞·尤思曼。邬老师是富士公司全球签约摄影师和影像探索签约摄影师,在第27届奥赛摄影大赛中获得全场大奖捧得胜利女神杯,成为奥赛27年来首次夺得此殊荣的中国人。能够直接的向邬老师以及影像探索的老师们学习,是我的荣幸和机会,一定不能放过!
    由于事先说明了在会场放映期间不准摄影和录像,所以就没有了会议现场的影视资料,幸运的是我提前一天去踩点,拍摄到了已经布置好的会场和展览的照片,也算是一个欣慰和收获吧。奇妙、震撼、色彩斑斓的幻灯秀,让人们的眼球走向了光影的世界。人像、人文、自然、风光按照专题顺序播放。聚精会神、再聚精会神,影像思索、再影像思索!把每一张摄影作品都镶嵌进了心中,脱口而出的就是对于作品的分析和赞美。坐在我后排的应该都是一些资深摄影家或者是发烧级的摄影爱好者,是在会前、会中听他们聊天时发现的,他们对于世界各地的风光人文好像都去过,对展示的摄影作品的评述也非常到位,最为惊喜的是我的分析和赞美居然与他们说的相差无几,哎,又吹上牛啦,不好意思哈。
    值得一提的是任凭你会场规定不准摄影,但是仍然有一位先生不以为然,在幻灯放映期间端起索尼相机,咔嚓、咔嚓地响个不停。哎,不懂得自律还能拍出好的摄影作品来吗?不得而知。
    这次的摄影展让我又有了学习提高的机会,没有想到的是主持人卓玛老师现场让我发个言,没有任何的思想准备,只好站起来匆匆地说了几句,说过后就忘记说的是什么话啦,实在是不好意思啊。
    上海有南京路,上海有淮海路,上海有虹桥,上海有徐家汇,上海有衡山路,上海有新天地,上海有古北,上海有浦东,上海有东方明珠塔,上海有上海中心大厦,上海最最著名的应该是黄浦江的外滩。外滩是名扬四海的地方,上海的迪士尼恐怕也没有外滩名气大,奥,我说的是在中国不是世界。君不见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君不见发哥横行双枪染血?君不见昔日歌星影星如云?君不见洋行耸立买办遍野?周旋、黄宗英、上官云珠、白虹、龚秋霞、姚莉、李香兰、白光、吴莺音一代天骄珠光宝气甜美可人;黄金荣、张啸林、杜月笙,呵呵,还有上海滩的周润发扮演的黑老大们风度翩翩、穷凶极恶、不可一世。如果说他们和她们还不足以张扬上海滩,那么英勇抗战的十九路军和蔡廷锴将军的大无畏精神必将流传百世为人敬仰。
    有了她们,上海滩灿烂辉煌,有了他们,上海滩虎啸龙吟,有了十九路军上海滩千古流传。您说上海滩的名气大还是不大呀?!当然了,上海滩指的是大上海,不仅仅是外滩。
    登上据说是世界第二高楼上海中心大厦,实在没有考证过第一在哪里?有点孤陋寡闻了不是?去过台湾的101大厦,在上面俯瞰台北市容市貌还是不错的,这次在上海中心大厦上面观看上海市尤其是黄浦江两岸的风貌,感觉也是不错,只是那里面给每个人照相后收取的费用有点忒高了,我就选择了放弃。说句笑话:因为摄影的事儿闹得已经快破产啦,所以没有多余的钱来买照片看。
    行走在南京路上、淮海路上,眼前的繁华与热闹依旧,身边同行的过路人已经不是当年的那些人,物是人非、物非人也非!
    这次来到上海的五天四晚,鉴赏了国际摄影奥赛的震撼外,还拍了不少的照片,有南京路和淮海路的繁华,有外滩美丽的夜景和白天航道的繁忙,还有仅存的石库门弄堂阁楼,还有夜晚车辆的流光溢彩,还有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和傍晚落日的辉映。
    上海之行的散文游记(不是传统的游记,也是按照意识流来写成的)就要结束了,还有两个感人的小故事不能忘怀。
    第一个故事是上海的朋友好热情,有一个叫做马丁的老弟他还在职场上班,我们只是在网上交流过,从来也没有见过真人,他为了这次与我会面,自己买了摄影展的票赶到了会场,我们一见如故没有任何的陌生感,他说还约了几个在网上对我印象较好的上海朋友,会议结束后在香港广场的苏浙汇请我吃饭聚会。这几个朋友只是平日里看我发的文章有了些印象,也是从未见过面。这次聚会一见如故就似多年的好友一般的亲热,没有任何的繁文缛节。好感动!真诚地谢谢他们和她们!
    第二个故事是回来后整理了一部分照片发在了网上,没有想到被一个昔日的同事看到,她发信息问:“你来上海为什么不给我打招呼?”
    其实我是这样想的:在职的时候或者年轻的时候,与同事同仁们相互惦记是常事,现在退了休也不再年轻,惦记你的人就少了,我也有自知之明不愿意再去打扰年轻一些的同事们。我回复说:“不知道你还在上海啊,谢谢你还记得我!”
    她回答说:“看您说的什么话呀?大家把谁忘记了也不会忘记你啊!”
    我调侃地自嘲:“哎,现在老了已经不为人所惦记啦。”
    她回答说:“那些年您给我们那么多的帮助,请我们吃了那么多次的饭,总得给我一个回报的机会吧?!”
    真是感动了我的心,没有想到在我已经没有职业价值的时候,还会记得在一起的那些个日子,晓荣谢谢你!下次去上海一定跟你打招呼。
    掰起指头算算已经有五六年的时间没有来过上海了,感谢影像探索及邬老师、卓玛老师为我提供了这次难得的机会,谢谢!

    2019年11月20日星期三
    西部老土完稿于闻声土居工作室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对上海的真情实感在每个厚重的文字中,读来给人身临其境的美感。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邓仲祥 | 2019-11-23 08:03:48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字充沛,内容精彩;欣赏佳作,遥祝问好!
打赏鼓励一下!
淡泊看人生,挥手谱华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西部文学 | 2019-11-24 22:0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佳作,点个赞,问好!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西部老土 | 2019-11-25 09:57:53 | 显示全部楼层
白鹿放歌 发表于 2019-11-22 21:50
对上海的真情实感在每个厚重的文字中,读来给人身临其境的美感。

谢谢,问好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西部老土 | 2019-11-25 09:58:12 | 显示全部楼层
邓仲祥 发表于 2019-11-23 08:03
文字充沛,内容精彩;欣赏佳作,遥祝问好!

谢谢,问好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西部老土 | 2019-11-25 09:58:34 | 显示全部楼层
西部文学 发表于 2019-11-24 22:01
欣赏老师佳作,点个赞,问好!

谢谢,问好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