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wwq528 于 2021-8-31 19:49 编辑
崖娃娃 文/王文琴 小时候,暑期有时与小朋友结伴到沟里挖药材。在山峁半坡,经常会站成一排,双手围成菱弧状放在唇边,对着山谷呼喊:“我来啦——”接着闭嘴细听,就能听到山谷那边传来回声。大家轮流这样喊,很是开心。或者我们一起大喊,那种感觉就好像与空谷对话,空谷里像有人鹦鹉学舌般,学人说话,逗我们玩。 听大人们讲,那空谷里面有崖(我老家方言读旧音ái)娃娃,它能听到你的喊声,故而给你回音。崖娃娃究竟长什么样子?我心里充满好奇。 后来才知道它是个物,不是小人儿。我与小朋友也曾在沟谷挖药材时,偶尔在土崖上挖到过崖娃娃。它是一个像拳头般大的圆球,表面细腻光滑。小心翼翼地将它周边的土掏掉,崖娃娃就轻松到手。但是要小心拿着,要不然,掉到地上就会摔破。我们有时也故意摔破它,想看看里面是不是住着一个虫子或者一个别的什么东西?结果大失所望,里面一无所有,是一个空心土球。仔细观察摔破了的崖娃娃,土球的厚度有四五毫米的样子,从它破碎的断面观察,那圆球就像千层饼一样,由好多层组成。 这是谁?有攒成这么漂亮崖娃娃的超级本领。我猜想应该是某一种虫子所为,但究竟是哪种虫子居住这样漂亮的圆球房?我看不见虫子的任何踪迹,所以不得而知。慢慢转动,仔细观察崖娃娃,不见土球上有任何的缺刻或孔洞。崖娃娃对我而言,就像一个永难猜透的谜。 崖娃娃不是像田野里生长的药材,地面上有茎叶,能顺利通过地上部分判断出地下是什么东东。崖娃娃也不像落花生,一窝一窝存在,而是单独存在于土崖之内。崖娃娃数量也不多,并不是每次挖药材都能幸运发现。我们一旦挖着崖娃娃,就互相传递着看,把玩好一会。 有时挖药材,如挖远志根时,要顺根挖掉土崖上的一溜土层来。崖娃娃若显露出一小部分,就能看到。土崖其他土层断面是平面或者有棱有角,而它是圆弧形,很好观察到。崖娃娃与它坐落的位置周边的土壤是自然分离的,环球体一周有细细的空隙,不与周边的土壤黏连在一起。用小细棍将崖娃娃周边的土慢慢掏挖,待挖得显露出一半时,就可轻松取出,如探囊取物。 小时候对空谷呼喊的记忆,在脑海中印象很深,是快乐的美好记忆。前一段时间,我回了趟老家,在田野随心走走,看看。忽然在高土崖距地两米的地方,看到裸露出崖娃娃极少的一点球面,没错,就是它。而且周围土是松散的细颗粒状,不是大土块。这激起我很大的兴趣,我想再体会一下儿时的快乐。 于是,我俯下身来,捡拾起地上的一根细树枝,小心地将崖娃娃周围的土慢慢掏开,崖娃娃轻松取得。几十年过去,崖娃娃还是像我小时候记忆中的形状,没有任何变化。 崖娃娃都是像拳头那么大的圆球状。不同的个体之间大小略有点差别,球径多在6-8厘米。类似老年人锻炼用的健身球。自然界真是神奇,哪种神虫攒成这样精致的土球,就像用机器旋出来的,十分圆整。没有一点凹陷或者突起的地方,且中空。 小时候,大家都说,因崖娃娃的缘故,山谷才有回音。那时候我对此深信不疑。而今,我当然知道这种说法不科学。对空谷喊声,产生回声的原因是:声音是以波的形式进行传播,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阻碍物,除了被吸收一部分外,还会反射回来。空谷是高土崖,可吸声的物质少,所以大部分都会被反射回来。因回声与原声有超过0.1秒以上的时差,所以能听到。在一个标准大气压和15℃的条件下,声速为340米/秒,所以算上声音返程的距离,至少需离开障碍物17米以外,即可听到回声。面对山谷呼喊,距离很大,所以能听到很清晰的回声。 几年前,我曾去山西永济县普救寺游览,寺内的莺莺塔是我国四大回音建筑之一。据塔侧简介牌的文字介绍,站在不同位置,以两石相击,便可听到呱、呱的响亮回声,仿佛青蛙鸣叫。我伫立莺莺塔前,当然不可能纵声大喊,做文明游客,不能举止随性。我站在塔前,小心地轻声喊了一句,当然效果不佳。没有我小时候在空谷里面放声喊起来,那样痛快淋漓,回声清晰。 崖娃娃就是一个土球球,而且不常得。所以每次若幸运看到土崖上显露崖娃娃的一点球面,都会小心翼翼地将它挖出来,当健身球一般,在手中把玩一会。 崖娃娃不是小时候玩泥巴时用手攒成的泥球,泥球是个实心球,而崖娃娃是空心球。而且它的表面非常圆润。较屎壳郎费劲滚动出来的牛粪蛋更大,更漂亮。 这究竟是什么虫子的杰作或者居室?对我来说,至今仍是一个未知谜。但这无关紧要,丝毫不影响崖娃娃带给我的美好童年记忆。下次回老家,我还想到沟谷里走走,对着沟谷美美地喊上一句:“我回来了——”我想再听听山谷的回音,让那种美妙的感觉激荡在心里。
作者简介:王文琴,韩城作协会员。系《现代作家文学》签约作家、编委。用文字记录生活。已发表散文、诗歌、短篇小说、专业类文章二百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