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盖西部文学作品系列:散文】梦敦煌

[复制链接]
查看1691 | 回复9 | 2014-10-30 22: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杭盖 于 2014-11-5 15:03 编辑

                   梦敦煌




                                                                                                                                      孟克杭盖

       偶去嘉峪关,得到一尊题为《梦敦煌》的汉白玉雕像,欣喜之情无以言表。
       透过雕像那丰富、饱满的面部表情,我读到了充满人类母性的慈爱和厚重,读到了人类的从容和祥和,也读到了人类衍进的博大与久远……特别是那一丝含而不露的微笑,直指人心,撞击灵魂,让每个注目者感到振憾。
       从她的艺术风格来看,显然是中国敦煌式的。一尊雕像让一个从未涉足敦煌的普通人,产生了目睹莫高窟的强烈愿望:这样伟大的艺术作品的原型,会诞生在什么时代?北魏、隋唐?两宋?还是蒙元?……虽然,每个人都知道:只有伟大的时代才能诞生出伟大的作品。
       但是,科学的假设和推理是不适合作历史足迹的寻访的。那是很危险的,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有时并不是理性的。
       到了敦煌,我却犯难了。敦煌的石窟有三处:莫高窟,西千佛洞和榆林窟。仅莫高窟就有492个洞窟。可能脱衍出《梦敦煌》的石窟却会在哪一洞?敦煌石窟的开凿,历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和蒙元等各个时期。回鹘人、吐蕃人、鲜卑人、汉人、党项人和蒙古人……均有奉佛造像的记录,以藏经洞出土的公元256年—1002年的经册中,有梵文、回鹘文、吐蕃文、于阗文、龟兹文和汉文等可证明。
       虔心奉佛之族甚众。有敕勒人、柔然人、鲜卑人、吐蕃人、回鹘人……当然,还有汉人。可是,敕勒人是个小民族,北朝时游牧于河套平原一带,他们还不懂得行军布阵,甚至部族中还没来得及诞生出一个部落联盟的大首领,就被强大的北魏政权——鲜卑人当作奴隶拴在了高车上,登国五年(公元390年)和天兴二年(公元399人)二役,拓跋氏政权就把他们收归为北魏的附庸。今人对他们的认识,也只能在《魏书》、《北史•高车传》和《魏书•高车传》中看到其蛛丝蚂迹。他们弱小到连个正式的族名也没有:北人、南人把他们称之为:狄历、丁零、高车……只有他们自己自称为“敕勒人”,要不是那首广为流传的《敕勒歌》,敕勒人或许被令世人所遗忘。
       当我踏进鄂尔多斯草原,来到乌兰木伦河畔,认识了蒙族歌手朝勒蒙,听到了腾格尔的《天堂》,才明白:河套平原,还有敕勒人的后裔在这里牧马放羊: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兰。比起敕勒人,柔然人驰骋的地域就要广阔的多了,毕竟他们曾建立过柔然汗国。可柔然立族的时间并不长,以《魏书•蠕蠕传》中可看到他们活动的历史线索。
       北魏神元帝拓跋力微时,史书上有了柔然人的踪迹。木骨闾被立为柔然人的祖先,在大漠草原上树起柔然大旗的则是木骨闾的儿子车鹿会。北魏时期,他们冬迁漠南、夏迁漠北,为北魏牧羊放马,贡献毛皮,却被鲜卑人歧视污辱为虫子,即蠕蠕。
       面对如此欺辱,柔然人卧薪尝胆,在沉默中发展壮大,胸怀胆略的柔然首领赦伦,率族人北迁大漠,与北魏拉开距离,脱离鲜卑人的控制,入驻敕勒人驻牧之地。征服贺术也骨圆,打败丑奴拔也稽部,东破譬历会,西域诸弱小之国纷纷依附,都伦控制了整个漠北,于北魏灭兴五年,建立柔然汗国。
       然而,柔然人在文化上还是个没有文字的落后民族,将领以羊粪粒记率兵之数,他们的立国,不但要对强大的鲜卑人政权,还要面对北燕、后秦、夏,以及敕勒诸部和匈奴各邦。赦伦想起拜汉人为师,把兵士按千人为军,百人为幢,组成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于天兴五年,重创北魏边疆军事重镇——北疆六镇,弄得北魏政权首尾难顾,措手不及。泰常八年(公元423年),拓跋焘太武帝新立,柔然竟大举进犯北魏故京盛东,日后名声赫赫的新帝差点成了柔然人的战俘。
       这让威势赫赫的北魏统治者大失颜面,也是柔然人长出了一口沉闷于胸多年的恶气。柔然人到底是不是蠕蠕?是不是只会给他们朝贡牧羊的虫子?
       还没等到柔然人跳下马背在地面喘上口气,突厥人以生机勃的面目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柔然人还没顾上在莫高窟留下少些许痕迹,就被淹没在突厥人的马蹄声中。
       鲜卑人从大兴安岭的丛林中,走到黄河流域,策马奔驰了一千余年。建立过前燕、后燕、西燕、北魏、西魏和东魏等政权。北魏鲜卑人在他们掘起的故京——平城开凿了云冈石窟,又在新都——洛阳建造龙门石窟,以后又在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开洞造佛。
       莫高窟北魏时期的佛像,面相丰满,鼻梁高隆,眉长眼鼓。从中可看到散发着外来艺术的气息。但是,与古印度的佛像相比,这些造型均渗透出浓烈的世俗风味,一尊尊佛像有了食人间烟火的表情。
       但是,鲜卑人从马背往地面上跳的有点太快,一切在他们的眼里都显得那么的新鲜,还不可能静下心事支冷静的、从容的、慎密的进行理性思辨。
       鲜卑人毕竟刚刚摆脱原始性质的氏族社会,进入奴隶时代。面对汉人们创造的早已成熟的封建文化,有些茫然。稍稍醒过劲来,便暴发出了强烈的学习热情,一切向汉人看齐。于是,孝文帝断然把首都从平城迁到洛阳,不惜用斩杀太子恂的极端手段,去打击顽固的鲜卑贵族势力:习汉语,改胡性。
       当鲜卑人一再败在远比自己弱小的柔然人脚下时,还没有醒悟过来:自己做为鲜卑人的种种优势,是在逐步汉化过程中被慢慢丧失掉的。
       到李元昊命野利仁荣创西夏文的时候,鲜卑人已进入衰亡期,一切都显得太晚了。建立鲜卑文化是一件能让鲜卑人恒久繁衍的大事,这些大事只能放在自己民族最强盛的时候去做。如果错过了这个历史机遇,历史就不可能再给你提供第二次机会的。没有文字,衍至后来,李元昊究竟是鲜卑人的后裔,还是西羌党项人的后裔,都扯不清楚了。可见这是鲜卑人衰亡的可悲。
       此时,回鹘人、吐蕃人想到了,他们有了自己的文字;后来的蒙古人也想到了,也就有了蒙古文字。所以,今天有藏文化、维文化和蒙文化……继续发展留传。可人们今天却没有看到鲜卑文化。尽管,在当时鲜卑人要比其它民族强大的多。现在,以元、陆、穆、贺、刘、李、尉、折等汉族姓氏中,也许会找出一些线索,他们可能是鲜卑人的后裔。
       这个时期,代表华夏正统的汉人干什么去了?原来他们偏安于软绵绵的吴腔越调之地,像个哼着娘娘腔的宦官,贪图安逸,不思进取,哪里还顾得上去塑造一个大度智慧、胸怀坦荡的佛?
       这里,也许会有人指责我太过偏狭:人们透过南北朝两个著名的文学作品:《木兰辞》和《孔雀东南飞》,就可看出当时的社会心态——北人的一个普通女子都知“代父从军”,去保家卫国,而南人的男人们却关心的是怎样去和众多的刘兰芝去哥哥妹妹的做一些暧昧之事。所以,偏安的南朝只好叩首在生机勃勃的北朝的脚下。
       的确如此,在莫高窟的前期作品,多见到的是北魏、西魏人的手笔。甚至,北宋时的西夏人也在此留了几许造像于后人。
       此刻的莫高窟诸佛,仿佛若一群天女下凡,飘飘渺渺的下落俗间,轮流进行着民族时装的展出:一会着鲜卑装,一会着吐蕃服……随后,唐式的、党项式的、蒙元式的……展示在世人面前,还真有点目不应暇之感。
       我拿着微光的手电筒,在黑糊糊的洞窟中仔细的分辨着,——终于,让我愣住了:那尊静静坐了一千多年的圣佛雕像,展现在面前。通过那智慧、从容、大气的微笑,高贵、飘逸、大胆的着装,可看出这是盛唐时的作品。
       纵观历史,仿佛一幕幕电视连续剧,匆匆在脑海中闪过:或野蛮、或愚昧、或怯懦的南北朝;或荒唐、或悲壮、或渗烈的短命大隋;或豪放、或昂扬、或大气的赫赫盛唐……冷冰冰的历史,竟然能活生生的在一尊尊佛的面孔上凝固下来,并得到充分的展现。
       渐渐远去的历史,衍变成今天的一尊“梦敦煌”造型。使之把从容、大度、厚重的华夏文化,化作挂在“梦敦煌”脸上的那一丝微笑。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白鹿放歌个人认证 | 2014-10-31 00:16:0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白鹿放歌 于 2014-10-31 00:19 编辑

老师大作,真好!读了,感慨呀!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水菱 | 2014-10-31 00: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总能从细微之处展开,细数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令人敬佩。
拜读,学习!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运涛个人认证 | 2014-10-31 07:3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化底蕴厚重之作,欣赏。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笔力雄健,史料丰富,立意高远,的确是佳作。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人间烟火 | 2014-10-31 09:43: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杭盖老师的文章有余秋雨的味道,博大,深邃,悠远,很有厚重感!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