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继承我的乡愁

[复制链接]
查看1037 | 回复14 | 2015-4-1 08: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善念永存 于 2015-4-1 08:16 编辑

        伴随着清明节的临近,老刘的心情愈发沉重。因为清明节不仅仅是华夏儿女祭拜亡灵,寄托哀思的日子;更是认祖归宗,缅怀先祖,拷问自己,示范后人的时刻。他有点心虚,心慌!
       老刘十八岁时离开家乡去了大西北工作。和当地的姑娘成家有了孩子后,隔个二三年他总要克服买票难、乘车难、倒车难的各种困难,领上媳妇带上娃娃回到父母身边过春节。小住的几天里,陪父母拉拉家常,巷道里转转,亲自下厨做做饭;尤其是临近退休时,组织照顾他回陕工作后,几乎每年清明带着孩子们回乡给父母上坟,从未间断。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示范着传统的孝道文化。
         
        退休后的老刘在老伴病逝后,思乡的念头与日俱增。他想把老房子翻修一下。这个事情不仅仅是作为村民对自己一生的总结,考虑更多的是以后娃们回来祭祖有个落脚处,有个实实在在的‘家’,留点回家的念想。于是和娃们一本正经的商讨这个事,当老刘刚说出想法时,娃们‘那是你的事,与我们没关系’ 令他火冒三丈。
          “将来你们不准备回去了?”
          “回去干嘛!?”
          “我死了以后总该有人回去给我扫墓吧?!”
          “你将来回不回去我们说了算!”
         
         老刘的脑袋里‘嗡’的一声大了,倏的站立起来手中的茶杯‘咚’的一声重重的摔在了地上。他声嘶底里 喊了起来:“畜生,简直是畜生!书都念到沟里了,滚!!”孩子一看时下不对,走了。
          老刘坐了下来,此刻他倒异常的冷静。感觉浑身冷飕飕的,顺手拿了件衣服披在了身上。问题究竟出在了什么地方?他努力思考、查找着原因。他坚信只要症结找出来,对症下药来的及,就不信这些具有博士、硕士头衔的娃娃不懂得饭香屁臭。
         自己长年在外奔波,家里的事情主要由媳妇打理。
家庭的主流文化中自己的比重偏低,可以负责任的讲,自己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的影响远远低于他妈妈的影响。孩子们平日里与老家人几乎没有交汇点,仅有的那点时间也仅仅是充满好奇新鲜的心理,甚至是完成任务式的旅游而已。在他们的思想深处可能从来就没有‘自己的老家’这个概念,只是‘爸爸的老家’。 他清楚的记得刚调回西安工作的那年春节,为了锻炼已经上高中两个娃娃的,他让娃们自己做班车回老家给亲戚们拜年。娃们显得很茫然,死活不愿意;在他的逼迫下,娃们竟然拿出地图查找起了路线。天哪!回去了多少次竟然不知道老家的方位………当时他就有点郁闷,认为独立生活的能力太差了。这些娇生惯养的后人何时能长大。主要为了安全,在媳妇的嘟囔下他放弃了这个打算!真后悔自己当时没有坚持。如果当时娃们自己回去了,就有叔叔、姑姑们的照顾,就会和堂兄妹们有水乳交融的感情,就会有他们自己切身感受的亲情!这份亲情要比自己千言万语的说教来的直接,是心灵的碰撞和交流,是可以留下印痕的记忆!
           除过春节,自己每次带家人回去,都是兄弟姐妹们围着自己在转。急急忙忙的回,高高兴兴的走,短短的几个小时,孩子们在干什么?是不是娃们有种优越感,看不起老家的亲戚?自己弟兄们多,过去日子的确艰难,但
在农村生活的兄弟姐妹农闲时叼空给老刘寄些些调料、干果以及给娃娃做的衣服、鞋子。每当收到这些东西,老刘都要当着孩子的面拆开包裹,讲这些东西的来龙去脉;尤其娃娃穿着姐姐做的棉鞋很是得意,经常给小朋友炫耀。回到老家:他把娃们领上东家进西家出,认识乡邻;到田地里转转,熟悉环境、识识五谷;讲一些发生在村子里故事、历史以及自己小时候的趣事等等。时刻从细节入手努力的拉近生长在城里的娃娃同老家的距离;从情感上对老家认同,培养他们根的情节和意识。
        突然他想起了姐姐曾经给自己说过的话:“ 娃们见了很生分,好像不认识。”他当时认为娃们还小,有点腼腆,不要要求过于高,就没有上心和过多的思考。还有在一次清明节的家庭聚会上,他让孩子给长辈们敬酒时,面对年龄偏大的堂哥孩子竟然叫’爷爷‘,面对众多亲属让他尴尬的受不了。那次尴尬之后,他留心了娃娃回老家的行踪:路上听音乐、睡觉从来不关心车辆行走的线路;在老家你让干啥就干啥,从来不主动和叔父、婶母、堂兄妹们交流,基本都是简单的、被动的一问一答型的对话,显得非常陌生;要不就是在一边逗小猫小狗玩耍,只要听说走一溜烟的早早挤上了车……… 自己太大意了,太失败了!只注重了文化课的学习,认为学业有成、工作有绩才能光宗耀祖;可是娃们没有认祖归宗的意识有什么意义呀?
        想到这些,老刘更坚定了给老家盖房子的打算。他要长期住在老家,就不信你娃们不回来!于是拿起了笔给孩子们写起了信:当你们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已经回老家了。那儿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也是我的归宿地。我年轻时因工作没有时间很好尽到照顾你爷爷、奶奶的义务,现在我要回去陪伴他们老人家!还有,你妈妈的骨灰盒我带回去了………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蓦然回首 | 2015-4-1 08:27:43 | 显示全部楼层
坐下问候!{:soso_e100:}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洋子十二娇 | 2015-4-1 09:36:21 | 显示全部楼层
孤身离家孙多归,泪眼看乡两迷茫。叶落归根多感慨,孙问尘土迷谁眼。儿孙哪知吾心悲,他乡遗落故乡情。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很有新意  当赞 {:soso_e142:}{:soso_e160:}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徐玉虎 发表于 2015-4-1 08:42
是呀,下一代情感的缺失令人心寒,你用小说的形式表现出来了,欣赏。

对好多人来讲这是一个很现实的、不得不面对的课题!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这是一种情感和亲情断裂的隐痛,值得关注,欣赏老师的文章。问好
打赏鼓励一下!
“那些事,成为我生命中永远定格的影像;那些人,用朴素的生命给了我不曾失去感动的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周默 | 2015-4-2 11:47:53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81:}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蝶雨 | 2015-4-2 12: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传统固守于现代的更迭,通过一直掉落的茶杯流淌出落叶归根的渴望。更让矛盾的冲突鲜活生动!问候作者,学习佳作!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善念永存个人认证 | 2015-4-2 23:21:3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蝶雨 发表于 2015-4-2 12:08
传统固守于现代的更迭,通过一直掉落的茶杯流淌出落叶归根的渴望。更让矛盾的冲突鲜活生动!问候作者,学习 ...

任何时候根的意识都要有。要知道自已从何处来,才能知道要往何处去!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民族、国家都一样,所以要培养这种理念。谢谢老师的理解与点评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半度微凉 | 2015-5-21 09:04:21 | 显示全部楼层
赞32个…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徐玉虎 发表于 2015-5-21 19:09
微凉,感谢你光顾我们小说版块,你辛苦了,喝茶吧。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蓝禾禾 发表于 2015-4-1 16:43
这是一种情感和亲情断裂的隐痛,值得关注,欣赏老师的文章。问好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永远红梅 | 2015-7-23 18:5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很不错的构思,现在的孩子们就缺少这种亲情。让孩子们回归农村,重温浓浓的乡情!欣赏佳作,问好永存!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妖怪山 | 2015-7-23 20: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主题。这样的情况在农村,比较普遍啊。问好老师。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妖怪山 发表于 2015-7-23 20:14
好主题。这样的情况在农村,比较普遍啊。问好老师。

一个民族文化能够传承下去,主要靠根的情节和骨子里的意识,没有这个就没有团结,就形不成合力!国家也一样,每年全球华人公祭黄帝陵就是一种号召和示范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