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玉随笔】春华秋实:农耕文明的契约

[复制链接]
查看27 | 回复5 | 2025-9-22 23:31: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春华秋实:农耕文明的契约



(引言:千秋万代,咏秋者不绝。今试作此文,非为附庸风雅,实为礼赞农业丰收,弘扬农耕文化,展现乡村振兴新貌。以文明演进之镜观照秋时,尤可见天地与人类之间那一纸永续契约,熠熠生辉。)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不仅是传诵千年的诗句,更是镌刻在文明基因中的时空密码。大地以四季为轮回,兑现金色的承诺;人类以劳动为笔、岁月为笺,将“春华”与“秋实”谱写成波澜壮阔的生命史诗。其间既蕴藏着自然规律的朴素真理,也凝结着文明延续的深邃智慧。

从半坡炭化的粟粒,到河姆渡沉睡的稻谷,我们的祖先早已在泥土中埋下文明的初始密码。他们以身体感知时间,觉察到春播与秋收之间,存在一场庄严的呼应。这不是被动的等待,而是主动的缔约——人类以虔诚的劳作礼赞春天,大地以丰饶的馈赠回应秋日。正是这一认知,奠定了农耕文明的精神基石,塑造了东方世界“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二十四节气,恰是这种智慧的结晶。秋分时节,昼夜均而寒暑平,不仅是气象的分界,更是文明节律的象征。它诠释着付出与收获、给予与回馈之间那道深邃而永恒的平衡。正是对“因果相续、循环有序”的笃信,让华夏文明跨越漫长岁月,成为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原生文明。

今天,我们站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凝视这场仍在续写的“春秋对话”。今年清明,我站在安徽桐城的故土田畴,所见“春种”之景已非往昔纯粹的人力躬耕。农机驰骋,无人机巡弋,智能系统静默监护作物生长——那一刻,心潮澎湃。近日,家人发来稻浪翻金、穗实低垂的视频,更令人感慨万千。我不禁沉思:生产方式虽更迭如流,但“春种秋收”的契约并未消逝,而是借助科技之力,以新的语言重新订立——人类依然在春天倾注智慧与汗水,只为在秋天迎来更丰沛、更可持续的回报。

科技从未湮没传统,反而照亮了古老智慧的深远价值。稻鱼共生、间作套种等传统农法,因其生态之善与循环之智,在现代田野中重焕生机,已跻身世界农业文化遗产。这表明,真正的文明演进从不意味着断裂与否定,而是以当代之言,重新诠释跨越数千年的春秋之约。我们如何对待春天的那一粒种子,便如何定义秋天的收获。

然而,丰收之意,远不止于物质的回馈,更指向一种文明伦理。在全球每年仍有大量粮食遭损失与浪费的当下,我们比任何时代都更需要重拾“粒粒皆辛苦”的敬畏。珍惜一餐一饭,践行“光盘”行动,已不仅是对劳动的尊重,更是对天地馈赠的答谢,是春秋契约在伦理维度的延伸。

时值秋分,我立于京郊田垄极目远眺,无垠的金色不仅是当下的丰收,更是农耕文明延续的生动注脚。那些在月光下、晨雾中俯身劳作的身影——无论是以手工,还是借机械——都是人类与自然对话的永恒姿态。在气候易变的今天,这场对话更显珍贵。它提醒我们,唯以责任播下“春华”,方能以敬畏收获“秋实”;唯有顺应自然律动,文明才能获得不竭的滋养。

丰收节,因此不只是一场欢庆,更是一次回溯与叩问。我们如何播种,便如何收获;我们如何对待春天,秋天便如何回应我们。这是写在大地之上最古老的契约,也是一道藏在时间褶皱里、永不褪色的文明密码。(2025年9月23日)
作者简介:张德玉,安徽桐城人,中共党员,军休干部,大学文化,中国先秦史学会周公思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著有文章和诗词多篇。代表作《南沙高脚屋》、《夜游大鱼岛有感》等,另有18首诗词入选《当代诗人作品精选》。

评分

参与人数 5金钱 +10 收起 理由
西部文学 + 2 很给力!
李宇泉 + 2 赞一个!
张晖 + 2 赞一个!
admin + 2 赞一个!
洛沙 + 2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洛沙个人认证 | 2025-9-23 08:39:05 | 显示全部楼层
点亮飘红,精华支持!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洛沙个人认证 | 2025-9-23 08:3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加分点赞,强力支持!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admin | 2025-9-23 08:47:38 | 显示全部楼层
赏读细品,鼎力支持!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张晖 | 2025-9-23 08:5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美文,点赞支持!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西部文学 | 2025-9-23 08:58:45 | 显示全部楼层
作品给力,点赞支持!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