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阳晓林散文】那棵树

[复制链接]
查看632 | 回复5 | 2015-9-1 20: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合阳晓林 于 2015-9-1 20:31 编辑

    那棵树,本是村东头的一棵柏树。最早,它是在村边的瓦渣堆里孤零零长着。后来,村里建小学被圈进校园内的西墙侧。如今,它却成了村子文化广场的靓丽风景。
    老早看到它,那躯干比碗口略微宽展点。如今近乎五十年光景,再看它,已经宛如脸盆口儿般的壮实了。村里边年岁最老最老的老人说,在他小的时候这棵树只是胳膊粗的矮树苗,端溜溜做个镢头把儿蛮可心的,幸亏往后被圈到学校里了,要不然,没准让那家庄户人悄悄移栽到他们家的祖陵按风水了,或者就是被买不起煤的当柴禾砍掉烧在了灶台里。柏树,本来就生长的斯斯文文的,我推断,那棵树也许就一百年左右的树龄吧。
    那棵树的前五十年历史对我来说是未知的。村里的小巷里从来不缺故事,却偏偏就少了有关于它的传说。不过,这后来的四十五年,那棵树是看着我们这辈人长大的,我们也看着它长高并长粗壮的。从小学毕业,到我外出求学,再到后来参加工作,每次回到家我总会在巷道里走走转转,看看村里亲爱的叔伯父老,看儿时的学校,也看一看已经探出校墙很高的那棵柏树。
    刚能记住事时,是母亲带到这棵树下的。我的童年,农村缺医少药,要是得了病,还要翻越金水沟赶到三十多里的县城去看医生。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每年农历的二月初八,大人们就会带着自家的孩子找一棵老柏树去“遗病”。我第一次去“遗病”是母亲带去的,她手里揣了一小半块黑黑的油花卷卷馍,来到这棵树下,母亲先分我一小半块花卷馍,继而再很认真的叮嘱,让我跟在她的身后围着这棵树转圈圈,她说什么我就跟着念什么,要我一边念,一边把手里的花卷馍捏碎沫儿撒在那棵柏树的根下。于是,我小心地跟着母亲围着那棵树左左右右各转了三匝,口里还念着那神秘的说词:
      “左转三匝……
        右转三匝……
        把我的病……
        遗到这哒……。”
    和母亲一起祈祷的话也念了,馍也撒了,左右三圈也转了,难怪,我小时候的身体倍儿棒。
    等我上学了,能天天看到那棵树了,我甚至常常困惑着,那棵树怎么就能把人的疾病“遗”走呢?有一天,我也看到柏树皮上一道道的裂开的褶子里行走着一行排列整齐的细小蚂蚁,上上下下秩序井然,宛如一条细细的黑线线。于是我想,那棵柏树的顶端是不是藏有什么美味的食品,或者长期生活在洞穴,它们也想登到高处望望远方,看看外面的世界会是个什么样子。
    还有些许的印象,就是那些年吃不饱饭的小同学们偶尔也会趴到树上冲着巷道的路过的叔叔婶婶喊叫:“喂!这叔、那婶,要是见到我妈,让她给我送一个馍,我饿呀!”至于馍能不能送来,这就得看他的造化了。那时候的农民都很清苦,即便一年四季泡在田地里,面朝黄土肩背太阳挥汗如雨的劳作着,可是他们的孩子们却经常还饿着肚子吃不饱饭。
    在村里的小学我读了六年,大概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就去了和家庄公社念初中,走时记得那棵树依然还是碗口粗的躯干,因为天天见,六年里,我并不觉得它究竟长了多少的尺寸。一眨眼,又到了新世纪的二零一五年,村里的新农村文化广场顺利竣工,那天的庆典我有幸回村赶上了。这时我才吃惊地发现,其实那棵柏树已经是脸盆粗壮的树干了,它被规划在广场中轴线的南端,依然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至此,才想起我自读完村里的小学到现在已经是三十多年的光阴了,不禁暗自感叹。这三十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在这过去的三十年里边,仅仅五百人不到的小村子,我已经说不清村里有多少位的老人驾鹤西去,又有多少的小伙娶上了媳妇,还有多少的闺女嫁出了村子,或者是谁的家庭生了儿子添了孙子。说不清村里和村外已经有多少棵大树被放倒,要不高高地驾在房梁屋顶,或者被打造成农家人时髦的家具。唯独村边这棵柏树依然静静悄悄不声不响的郁郁葱葱生长着。它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和如今村容变化。是在我们村领导的指引下,更有我们村走出的各方领导的关怀和照顾下,加上村民们的一同努力下,短短的十几年,曾经贫困吃不饱饭的小村子,老巷道被硬化,新机井出甘泉,学校变楼房,村里有了路灯和健身器材……。现在的新农村,里里外外到处干干净净,今年又建起了农家人休闲娱乐的文化广场,咱村里的婆姨们和城里人一样扭起了欢乐的广场舞。更难得的是我们村里还专门为老年人修盖了“幸福院”,四邻八村里就我们村的老人们最幸福,老有所为,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今天站在这崭新的文化广场,身旁响起了震天的锣鼓,看着亲爱的父老乡亲们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脸,我按耐不住,轻轻抚一把沧桑的老柏树,感慨无限,吟起作家席慕容的一首小诗:“下辈子我想做一棵树,没有离别,没有改变,就算枯朽,也不会离开我熟悉的一切,和我的爱人、朋友永远在一起,哪怕只能遥遥相望,每天都努力的扯住夕阳的一角……”
    虽然,村里已经没有了我的户籍关系,田地里也没有了属于我的那两亩半的薄田,但那必定是生我养我的那个村子,我爱那棵栢树,它不但见证了我的成长,更见证了我们的村子从以前贫瘠的圪梁梁到如今富裕文明的新农村这样跨时代的巨大变迁。
    村东的那棵树,是家乡的味道,是家乡的本色,更是村里游子们思乡的挂牵。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村东的那棵树,是家乡的味道,是家乡的本色,更是村里游子们思乡的挂牵。
                                 
                               ——深情的文章,感人至深!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洛沙个人认证 | 2015-9-1 23:24: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村东的那棵树,是家乡的味道,是家乡的本色,更是村里游子们思乡的挂牵。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合阳晓林 | 2015-9-2 10: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寒秋 发表于 2015-9-1 22:31
拜读老师佳作,欣赏。此文已被推至西部文学微博

谢谢寒秋老师抬爱,问秋好!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合阳晓林 | 2015-9-2 10: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白鹿放歌 发表于 2015-9-1 23:20
村东的那棵树,是家乡的味道,是家乡的本色,更是村里游子们思乡的挂牵。
                           ...

感谢老师关注,再向您学习。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合阳晓林 | 2015-9-2 10: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洛沙 发表于 2015-9-1 23:24
村东的那棵树,是家乡的味道,是家乡的本色,更是村里游子们思乡的挂牵。

呵呵!难得领导点赞,秋好!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