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坡上的 “金薯” 智慧 —— 姚选富带你识红薯 前咏 坡头识薯
岐伯坡头雾渐消,
薯藤扎土扎根牢。
红皮半露灯笼样,
竹铲轻挑土气飘。
岐伯山余脉的黄土坡刚褪尽秋雾,西部文学健康大使姚选富就挎着竹篮站在了地头。“你瞧这藤蔓,爬得再远也扎着深根,老辈人说‘地瓜属土,沾地就活’,这话半点不假。” 他弯腰拨开匍匐的绿蔓,红皮红薯在土缝里露出半截,像藏在地里的小灯笼。 竹铲轻轻一撬,带着泥土芬芳的红薯便滚了出来。姚选富擦去薯皮上的浮土,指腹抚过那层薄薄的红褐表皮:“《本草纲目》里写得明白,这红薯能‘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 他掰开一个,乳白色浆液顺着指缝往下淌,“这黏糊糊的汁水可是好东西,含着紫茉莉苷,老辈人都知道‘红薯白浆赛开塞露’,对付便秘最是管用。” 我们坐在田埂上,他指着远处正在翻蔓的农人说起谚语:“‘地瓜不翻蔓,金蛋不值钱’,这和岐伯讲的‘疏通气机’是一个理。藤蔓疯长抢了养分,主薯就长不大;人要是瘀滞不通,再好的营养也吸收不了。” 秋风卷过薯叶,他忽然想起什么,“早年在秦岭山坳,灾年里全靠这红薯救命,有句老话咋说的 ——‘地瓜藤不枯,灾年不饿肚’,这可是刻在黄土里的生存智慧。” 正午的日头暖起来,农户端来刚蒸好的红薯。焦糖色的薯肉冒着热气,甜香混着土腥味漫开。“别急着吃烫的,” 姚选富递过一个放凉些的,“‘地瓜放放才更甜’,淀粉转成糖,脾胃也更好消化。” 他咬了一口,又补充道:“岐伯在《黄帝内经》里讲‘食药同源’,这红薯配生姜煮能调中,和鲫鱼炖能补虚,产妇吃了还能理脾血,比补药实在多了。” 临走时,他让我带上几把红薯叶:“别扔了这‘蔬菜皇后’,开水烫过拌香油,清热又补钙。” 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竹篮里的红薯在余晖里泛着温润的光。姚选富回头笑道:“你看这不起眼的薯块,藏着岐伯的养生道,也藏着咱老百姓的活命经,这才是最金贵的草药。” 后咏 薯中智慧 本草言其益气饶, 翻蔓能把气机调。 灾年可抵千般饿, 薯叶还充蔬菜娇。
洛沙,著名诗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诗歌作品在国内外享有广泛的读者。其中有四百多首 诗歌被制作成音画作品,在全国二十多家网站风行;有三十多首诗歌在美国、英国、新加坡等 国家盛传。著有《洛沙情理诗歌》集;陕西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西部文学网、西部文学论坛”的 创始人、西部文学作家协会主席,九五年被陕西省文化厅评为先进工作者,2014年被中央广播电 视台评为先进工作者;2022年1月被《西部文学》评为首批百名金牌写手;连续十五年被西部文学评委优秀管理员。
|